收藏:国学经典故事全集(中)
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4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43、忘我之境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44、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4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6、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
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死。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8、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一直到死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
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
49、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
50、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51、孟母择邻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52、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
53、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
5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不幸逝世了。
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qiǎngbǎo)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
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
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智慧小语:《入行论》中云:“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彼虽犯众过,欣然吾顶替。”以及“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此等诸行,表面看来近似损己利他,实际却是真实的利己。在将自己所喜爱之事与物无私地奉献以后,自己不一定会感受衰损。因果不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在积累善业资粮的同时,于圣境处将得到相应的加持,于布施对境,凡受益之人皆会感恩戴德,竭力图报,大力帮助和承侍,如是便能顺利地办成自己心中所欲之事。
55、晏子的车夫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晏子的个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
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智慧小语: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
56、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智慧小语: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说: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因为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专心,才能成为一代圣人。
57、害人的报应
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
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
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个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
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一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快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
从此,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
智慧小语: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因果的循环和报应,更让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善良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58、跪羊图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语: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齐景公在位时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还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贵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看雪。晏子入见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儿。景公说:“这天气真怪,下了三天雪,却不怎么寒冷。”晏子接着说:“天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君主,自己饱食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劳累。现在君主您却不这么想。”景公听了说:“你说得对,我受教了。”于是,景公就下令打开府库拿出皮袄,打开粮仓拨出粮食,发放给那些受冻挨饿的人。
智慧小语:谏之一字,可以使人举一反三。婉转的表达意思,且让听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实行。晏子真的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怜悯百姓的悲心之人。
60、遗子孙以清白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但无心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曾善意地劝说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们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写信告诫他儿子徐崧说:“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过,不只是不经营而已。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只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给他们留下一部经书。’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智慧小语:徐勉留给子孙清白,这是一笔最为富足、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三、最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占。
61、宥坐之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63、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智慧小语:兄弟如手足,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爱一切众生。
64、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65、鲁男子拒妇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做人应该有自知的智慧,不可随波逐流,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以避免堕入欲望深渊。
6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67、公艺百忍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的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智慧小语: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张公艺的家能够九代同堂的秘诀是一个“忍”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忍”,忍耐的结果是“百忍成金”。
68、智者寿,仁者寿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
智慧小语:《黄帝内经》上提出:“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若想长寿,就要知足少欲。无论饮食、情绪、欲望都要节制、克己,始终保持恬淡的心境。
69、郭伋(jí)亭候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进城来。
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智慧小语:诚信是一生的功课。真正做到童叟无欺,这个人的诚信就是做到了极致。
70、五不祥
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
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又不肯好学,是风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没有智慧与德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
智慧小语:祥与不祥,并非在外去追求一些事相,而是真正的从源头上入手,去培植吉祥的因,从而避免不祥的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才能帮助我们趋吉避凶,得到真正的吉祥。
71、讳疾忌医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智慧小语: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72、名利是什么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只鸟,名叫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看着它大喝一声:'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又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智慧小语:在胸怀大志的庄子眼里,名利富贵不过是一只腐烂的老鼠罢了。庄子有着大智慧,幽默、辛辣、不羁,他永远不会教我们解决问题的小技巧,教给我们的是气魄和眼界。
73、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智慧小语: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费力气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
74、心无挂碍
古时有位将军,骁(xiāo)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一松,杯子差点滑落在地,还好他动作快,又把杯子捧住。当时不觉竟吓出一身汗。事后他想:为什么我平时身经百战,刀、枪都不怕,竟为了这个杯子而吓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里自问:为什么?
忽然有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动──这都是因为“贪爱”,有这份贪爱,就会有恐惧!于是他毅然把手中最爱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当下觉得一身轻松,不必再为了这个杯子的圆缺而挂心了。
智慧小语:心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何苦让物欲束缚心灵的脚步。有时拥有不一定带来快乐,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选择。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朵云时,却已在无意间收获了整片晴空。
75、哭婆与笑婆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
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
智慧小语:换位思考,就是在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当遇到让自己伤心的人,难过的事,走不过去的境遇的时候,除了交给时间慢慢变淡之外,还可以学着换位思考。这样,微笑就是最好的礼物。
76、郑人买履
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量好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谁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码却忘在家里没有带着。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不相信我的脚。”
智慧小语: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77、铁棒磨针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78、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庄子说。“那为什么?”惠施问。“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79、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0、非禽非兽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智慧小语:有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