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韵三叠(一)

作者:朱良铮
“韵”之一字,在艺术领域具有突出的普遍性,广泛融入音乐、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对“韵”的表达、演绎一直是艺术家们的最高艺术追求,盆景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看似一个简单的“韵”字,如何表述?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齐白石的一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论断,言简意赅,道出艺术美学真谛。齐老的这个妙得是花了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直到晚年才悟得的精辟高论,道出追求象外之韵,不拘于原物之形,以不似之似做到表达所画事物的内在本质。
那么在盆景艺术中,该如何定义“韵”字呢?笔者苦思冥想,虽得不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样精辟的论断,但也悟得一些心得凡能激发情感的作品皆有韵。
试想,一件作品,去除匠气,去除苍白临摹,上升到能触动你的感情、激发你的灵动,自然是有韵味的了。为此,我把过去已发表的碎片化文字重新整合,试图系统地阐述我对韵的观点,作为一个抛砖之作,若能引起朋友们的兴趣,使业界围绕一个韵字来讨论一番,我意足矣。
松韵三叠,一日气韵,二日骨韵,三日神韵,三者互为一体,又各有侧重,气韵尚动势,骨韵尚内功,神韵尚精神。先说气韵。气韵者,气韵生动也。
笔者在花木盆景2017年9月号发表的《气韵生动,盆景艺术品评核心》一文里,引经据典,结合创作实践,作出了较详细的论述。但回过头来看,此文也有缺憾,自感没有把气韵的涵意解释得十分清楚,只算摸着石头过河,在此再做探求。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是说世间万物皆有气。清唐岱在其著述《绘事发微》中讲道:“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谢赫所云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摹写。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以上论述,说明韵是由气而生,其实从气场、气势、气概、气节、气格、气质、气魄等汉语有关气的构词中,也略知气韵之一二。
因此,在界定松韵时,当首推气韵。松树在大自然中具有顶尖的气格,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推崇。人们对它的第一观感是其风韵洒脱的气势,浑宏豪迈的动势。
这里,有必要专门解释“势”字,单独讲势,似乎难以领会,与其它的字组词,也就容易理解多了。“势”从字面上讲,有两层意思:一是力量表现出的趋势,二是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山水·取势》中云:“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
'松树盆景创作,首先得立势,有势则有气,有气则有韵。正如潘仲连作品《自然之子》、胡乐国作品《一览众山小》,气势雄浑、大气磅礴,首先从气场上就令人震撼,气壮山河也!再说骨韵。松树的盘根、劲干、侧枝统称松骨。
松有骨韵,这个提法在业界少见,也许听起来感到别扭,甚至不以为然。笔者认为,松骨作为松景的主体景观,当然得有韵。世间万物皆有气,有气则有韵,从这角度来看,也就不足为奇了。以下笔者不妨再列一番骨的汉语构词:傲骨、风骨、铁骨、钢骨、侠骨、骨气......我这个提法就大白于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