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向桥乡棠树岭村

蕲春县向桥乡是一个并不算大的区域,管辖着二十多个行政村,其中,东北方面的棠树村算是最具特色的一个。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向桥乡境内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口音,一种是棠树岭口音,另一种就是标准的向桥方言,在没有政策大开放、人员大流动之前,乡间凡是有大一点的集会活动,譬如向桥电影院里放电影、看黄梅戏、开群众大会,或是乡间各处举办红白喜事,只要在人群中一开口讲话,哪位是棠树岭人,哪些不是棠树岭人,立刻就泾渭分明了,两种口音的差别,极是容易分别。

在记忆中,棠树岭村人算得上是向桥乡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仅口音自成特色,而且生活、劳作方式,与其他各村乡民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么小的范围之内,口音差别是如何形成的,这不得而知。也有一种说法是,棠树岭村人住在高山边,喝的是清水,而山岭之下的其余向桥人,喝的水都没有那么清澈了,所以话音就不一样了。这种说法掺杂了乡人们的臆想成份,符不符合科学不好判断。但是,棠树岭村人与下边人生活、劳作方式的不同,确是与两者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因果关系的。

从前夏夜里,家家总搬出竹床在门口稻场上乘凉,那是农居生活中一种很愝意的享受,当睡到迷迷糊糊时,黑蓝夜空的东北方,常出现向天上的云层射出两道很强烈的光柱子,一晃一晃的,几乎大半个向桥乡面积都看得到那天空中的光柱,接着隐隐听到嗡嗡的马达喘气声。“有东风汽车爬棠树岭了。”村子里的小伙伴们总是从竹床上惊醒,侧着身子向邻家小伙伴们喊叫着。

棠树岭位于蕲春县第二高峰古角寨的半山之中,海拔大约有六、七百米吧,小时候,大多的小伙伴都没有去过棠树岭,它究竟是个什么情形,也不知道。只是常常从村前公路上看得到,一辆辆满载的大货车上,总是装满了竹子或是杉木,由东向西,向县城漕河方向驶去,这些竹子和杉木,大多数是棠树岭出产的。因此,“棠树岭竹子多杉树多”,这是全乡无论是大人还是刚懂事的孩子,都知晓的一个乡村常识。

因为山高,竹子多,盛产杉树,同时又因为缺乏水田,不产稻谷,于是就造就了棠树岭村在向桥乡内别具一格的劳作方式和劳作节奏。在农业生产的时代,在各色塑胶产品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代,由棠树岭竹子所做成的各类竹器,年年飞入山下各乡村人家,装饰着朴实农村人单调而萧瑟的乡土生活。农村人的日常工作,总是离不开竹、木、铁这三样东西,其中竹、木类的器具,占了其中的大项,扁担、箩筐、筦箕、晒筐、箕簸、米筛、簟席、柴扒、连掌、竹篮、竹床……用竹子制作的农家器具,多得难以一一列出,有些器具的名称,除了蕲春方言,是难以用其他规范的文字表示出来。靠种田为生的农人们,如果离开了竹器,那田野里的奔忙,稻场上的劳作和厨房里的作业,必将难以展开。竹器贯穿了农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景和各个空间,长久以来,在灰褐色的农耕时代里,竹器编织了无数农人们朴素的生活梦想。

在农历的六、七月,各村庄的稻谷金黄一片,稍大一点的平野上,家家男女老少戴上草帽齐上阵,忙着收割早稻,和插二季稻的工作。而此时的乡间小道上,常有棠树岭人挑着各类竹器,在各村头高声叫卖,他们的口音,是那么地明显而清晰,常常与樟树、杨树上的知了叫声相呼应。棠树岭人天生有福气,他们不用经受年年六、七月份农田“双抢抗日”的辛苦,他们很多人全家都是制作竹器的高手,代代相传。清明节过后,阳光热辡辡的,竹林里新笋长成了竹子,好多人家就把发黄了的老竹子锯回家,全家老小团坐在堂屋地面上开展工作,用他们的手艺,把后山一望无际的竹子,制成山下各户人家必不可缺的各类竹器。竹器轻巧,挑上一担在乡间四处游走,看着山下人家在烈日下汗流脸红地在水田里拼搏,两相比较而言,这并不是很艰难的事,其中也包含着一种旅游者的趣味。用竹器换稻谷,价格公道,一经讲好,双方都笑容满面,山上山下双方的交易,很少反映到钱钞数目上来,只是互换各自的生活所需,是一种原始性的贸易。只是,下山时挑竹器轻松,而上山回棠树岭时,压得扁担向下弯的是两口袋新谷,沿途就要在各大树下歇肩,不断地擦汗。

蕲春上半县,古角寨一山挡关,交通自古不发达,棠树岭村与向桥乡其他村其实是早早就形成了一种经济内循环的关系。除了竹器换稻谷之外,棠树岭的洋芋种,也是深受山下各村的欢迎,是一种很常见的贸易品。储存洋芋种很占房间面积,在贫困年代里,山乡各处土墙泥瓦的农家里,墙壁常见缝,早晚冒炊烟,几乎家家房子都不够住,捉襟见肘,哪里有地方存储洋芋种?堆放在一起的洋芋种,发出的芽纤弱线长,是不宜再种进土里的。棠树岭村因树木多,家家都有条件把树锯成木板,铺成一个阁楼,这样就等于把房屋面积增加了一倍,在阁楼上平铺一层洋芋,到第二年春天,那洋芋发出的芽浓绿茁壮,是深受种田人的喜爱。春节过后,就是洋芋种贸易的时候,一斤洋芋种换一斤稻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则,山上山下人家都自然遵守,只要双方碰面成交了,无论是挑担的,还是骑自行车的,双方都很乐意。

在棠树岭村与其他村的贸易中,木器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只因木器比较重,再加之其他各村多少也都有树木,所以木器不如竹器在贸易中那么显眼。做生意讲究效益,棠树岭向山下输出的木器,是以大宗货物为主,尤以棺材为主打产品。在土葬盛行的乡村,黑漆漆的棺材虽不是人们爱看的东西,但也是家家少不了要准备的东西,乡人们叫这个东西为“百岁防”,也就是用来防备百年之后要用到的。棺材的贸易不同于其他的项目,这是讲现金交易的。棠树岭的杉树好,所以棺材也是享有盛名的,不仅占据了本乡大部份的市场,而且还远销到青石镇、刘河镇一带。有能力做棺材贸易的棠树岭人,一般也都是家资殷实的人家,做这个生意是不会亏钱的。根据乡风民俗,作为老年人人生最后的木器用具,沿乡各地的年轻人在向棠树岭村人购买时,一般不会过多地压价钱,只要杉木厚实无中蛀,价钱是出得公道的,否则的话,那便是对自家老人的不孝敬。

因为山高、水清、竹子多、林木多,由此而自然而然造成了棠树岭的空气好,气候好,风景好。在大家都埋头山野种田种地的时候,棠树岭村的诸多美好无疑被埋灭了许多年,藏在深闺人未识,极少有外界人士知晓这里是一处风光胜地和避暑胜地。抛开故乡情愫,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打量这里的竹海和山川,这里风光的天然美,是要胜过好多的著名旅游景点的。最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用心开发点缀下,棠树岭的风光是越来越像一个寒门的美少女,穿上了精致的时装,越来越上档次了。前年在外地请假回乡,受一同学的宣介,特意去棠树岭玩了一趟,沿用家乡人们爱写旧体诗词的习惯,有感而发,我也写了一首关于棠树岭的诗歌:

蕲春县北岭横雄,两省鸡鸣荡碧空。

棠栗树终成古迹,石阶路已近苍穹。

风梳竹叶千山动,日照民房万瓦红。

浩叹容光今胜昔,返程欣慰告村翁。

长年在外工作,也常到各知名度高的地方去旅游,觉得风景颇为一般,没有什么触动。心里总是想,回乡时再去棠树岭旅游,因为这个地方我能读出它美的神韵,我知晓它的根和魂。

(0)

相关推荐

  • 篾匠·竹器·生活|原乡

    靖江编织竹器的篾匠师傅,但女师傅在过去非常罕见 9月19日,随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组的朋友在靖江寻访靖江一宝的靖江竹编,我才知道靖江竟也号称"淡竹之乡". 在靖江仅存的一家竹编骨干 ...

  • 汪愿来│黄梅旅游公路旁的村庄

    环大别山旅游公路,在黄梅县.蕲春县.宿松县交界处,能否按地势和传统线路修建?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柳林乡塔畈村,飞虎岭村地处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蕲春县向桥乡棠树岭村两省三县交界之间,人家称 ...

  • 华州的竹与竹器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的竹与竹器 作者 杜望成 渭南市华州区位于关中东部,气候温和,水丰地润,自古就是青竹之园.竹艺之乡. 高塘竹园 惠晓翠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从华州的高塘镇 ...

  • 【闭关山居手记】三十二:山风扑面

    庚子年农历二月初二,公历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一,天晴,大风. 清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在窗帘上.屋旁那棵香樟树已经长得有一屋高了,高大浓密的枝丫伸展在窗外,看上去像是住在树林里,有融入自然 ...

  • 竹塘村的篾匠——篾器加工

    俗语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诸如圆圆的筛子. ...

  • 在向桥乡棠树岭脱险

    (接上篇<1948年夏天,季子华.孙超.梁桂华.胡运德先后牺牲了>) 1948年5月,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存种子壮大力量,分区指示我们化整为零,继续坚持斗争.我与白茅区委鲁 ...

  • 曾经的爱情|作者张鸿俊,蕲春向桥乡桐油畈村人

    悠悠岁月,匆匆人生. 又一季风霜染黄了蕲河的枫叶,成群的大雁掠过蔚蓝的天际,微微的寒风轻扬单薄的衣袂,静淌的蕲河水啊,荒芜的草坪啊,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你:灿烂的脸, 调皮的眼,浅浅的笑,淡淡的好- ...

  • 美丽乡村——蕲春向桥乡狮子堰村,作者梅小玲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本文作者/梅小玲 初次来到狮子堰,我二十岁不到.早就听闻狮子堰水库风景优美.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来到狮子堰水库一睹它的风采.站在大坝上面,放眼望去, ...

  • 第一次坐飞机|作邓文豪,蕲春向桥乡王榜村人

    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区,小时候,每当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停下玩耍,嘴里嘟囔着"飞机来喽".那时候,心中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真的坐上飞机啊!长大后,这个愿望依然在我 ...

  • 我的父亲|作者张鸿俊,蕲春向桥乡桐油畈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不知不觉中父亲离开我已经18年了. 18年来我时常想起我的父亲. 父亲1950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山村人家.小山村距县城有一百多里路.父亲出生时上面已有三个哥哥和二 ...

  • 心香一柱寄哀思|作者王一平,蕲春向桥乡柳堰村人

    文/王一平 又是一年的5月26日,母亲,如果您还健在,今天是你84岁生日了.然而,您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每年的今天,远在异乡的女儿,只能点起心香一柱,以文字寄托我对您的思念. 母亲,你知道吗?随着年 ...

  • 春天的感悟|作者王世杰,蕲春向桥乡枫树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你可曾记得我们小时侯的一篇课文:"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如今春天真的来了,真的触手可及了,整整刮了一个 ...

  • 雷溪河赋|作者王明生老师,蕲春向桥乡王榜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雷溪河赋 作者/王明生 中国艾都,医圣故乡.北依大别,南扼长江.此乃蕲春,曾曰蕲阳. 蕲春县城,漕河所在.一道雷溪,千秋福泽.孕艾都之奇香,通江达海:育古城之精英,走 ...

  • 蕲春向桥乡狮子堰村华山重修朝东庵,乡人诗词赞颂集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游华山朝东庵 王元勋 邀朋约友华山游,古刹风光醉眼眸. 宇殿朝东迎旭日,古钟音远送溪流. 住持有道红尘绝,养性无私碧玉留. 一日清谈舒雅兴,杖藜徐步下山头. 游朝东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