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浅议楹联艺术的时代主题

浅议楹联艺术的时代主题

浅议楹联艺术的时代主题

刘志刚

我写过一篇《治病救联,推进创新》的文章,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后,对文中提出的“要直面社会现实创新楹联”(楹联活动必须克服玩“高雅”的错误思想,走出固步自封的个人小天地,直面社会现实,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去寻找楹联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使楹联艺术真正地根植于生活,表现生活,服从服务生活)的观点,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反对者在浮躁地、肤浅地、片面地、狭隘地、甚至错误地理解“我手写我心”的前提下,盲目地、单纯地、偏激地主张表现“自我”,对表现生活,服从服务生活,则认为是说大话,说官话,说空话,不但表示怀疑,还要予以否定。

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也都以其卓有成效的文艺创作、出版、演出实践,反复证明了“二为方向”的无比正确性。楹联属于文艺的范畴。我们今天重申前人的主张,倡导楹联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是针对楹联艺术服务社会不够,服务群众不够的现状而言的。坚持这一观点,就是为了推进楹联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楹联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要坚决克服当前楹联创作、鉴赏、传播中的空泛、虚无、浮躁现象

在当前楹联创作、鉴赏、传播活动中,有的人不注重、不愿意、不善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不去反映社会普遍现象和主流思想,却一味地沉浸在聊以自慰的文字游戏里,孤芳自赏的吟风弄月里,拘旧古复的典籍辞藻里,追名逐利的谄词媚语里,甚至是消沉颓废的抱怨宣泄里,等等。他们的楹联活动,既处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又与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的、甚至相当大的距离,没有完全融入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在这种“准现实”形态下,一些人凭着出众的才气、才思、才情、才识,也能够创作、鉴赏、传播一些好的、优秀的楹联作品。但是,这种状态下的楹联创作、鉴赏、传播,对作者、鉴赏者、评论者、传播者的文化修养、德才水准要求是很高的。达到了相应的层次,你就可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可能高屋建瓴,开辟、开拓出高境界,甚或可能独树一帜,独成一家,大有作为。如果达不到应有的层次,甚至离那个层次的差距还很大,而又自囿于那种“准现实”形态之中,力所难及地去进行楹联的创作、鉴赏、传播,那就难免会不能为而强为之,就容易产生出大量的空泛、平庸、粗俗、浅薄、虚浮、虚幻、虚伪、虚夸、虚妄、虚玄、“虚肿”、“虚脱”之作,甚至是“次品”、“废品”、“有害物质”。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久而久之,不但出不了理想中的成果,还容易使人迷茫、疑惑、烦闷,渐渐厌倦或逐步远离楹联。这就无疑会使楹联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甚至走向死胡同。我们并不一概否定“准现实”形态下的楹联创作、鉴赏、传播,但也不能放任、追逐、倡导这种现象。要引导更多的楹联作者、鉴赏者、评论者、传播者,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融合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增进见识,活跃思想,激发情感,不断寻找和开拓楹联创作新的艺术源泉,赋予楹联艺术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坚持楹联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要切实、全面提高楹联创作、鉴赏、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楹联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因写作、欣赏的对象不同,题材、内容、风格、用途、传播渠道、评判标准不同,因而具有多层次性。我们姑且按写作、欣赏的对象,把楹联分为“阳春白雪类”和“下里巴人类”。这两类楹联作品应当说都是富有艺术性的,都能够产生精品楹联。但是,“阳春白雪类”的楹联作品主要适合于文人雅士,普遍文化层次较高,用词用语严谨、精准、灵动、优美,表达感情委婉、含蓄、细腻、深长,富有意趣、意境、义理,偏重于自然人文,却弱于彰显时代特征和大众化的生产生活气息。“下里巴人类”的楹联作品主要适合于中低文化层次的普通大众,多数作品表现生产生活及时、具体、直接、形象、准确、生动,往往直抒胸臆,简捷明了,趣味浓厚,不过多地讲究艺术手法,不追求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因而又往往显得粗浅、平俗、单薄、直白,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偏颇、差错。新时代的楹联艺术活动,就是要促进这两类楹联作品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去短,使长处更长,短处不短。要让长于表现生产生活的楹联作品向文化艺术方面靠近。不能简单地认为表现了生产生活,就一定是好楹联。社会生产生活是多样化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够健康、不健康的;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的;有值得歌颂、褒扬的,也有必须鞭笞、抨弃的。在楹联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用文化(不仅是运用文字的知识和能力这个狭义的文化,更在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这个广义的文化)这个标杆,这个过滤器,来甄别、选择是非对错,赋予生产生活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灵魂,以提升楹联作品的文化境界。要让长于文化艺术性的楹联作品向表现生产生活方面靠近。艺术不能代替生产生活,更离不开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的领域在不断拓宽,活动形式、成就、问题在不断翻新,楹联创作、鉴赏、传播的领域也要随之及时拓展,把各种各样新的生产生活元素、现象、成果都纳入楹联发展的视野中,实践活动中,给楹联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培养新的增长点。这样才能克服唯艺术化的倾向,走出固步自封、老调重弹的小天地,推进楹联艺术的不断创新。

坚持楹联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要积极发展壮大和锻炼楹联创作、鉴赏、传播的队伍

楹联艺术的长期、全面发展,要靠千千万万的广大群众,靠全社会。单靠为数很少的楹联艺术家,单凭他们个人再怎么努力,其结果、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除了组织引导广大的楹联爱好者、楹联作者、评论者、传播者外,更主要的是要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楹联实践活动中来。关键在于传播楹联知识,激发群众对楹联的兴趣爱好,培养群众创作、鉴赏、评判、使用楹联的技巧、艺术和能力。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楹联实践活动,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要把楹联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要面对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广播、电视、课堂等各种形式,创建各式各类的楹联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楹联知识普及教育,让群众特别是中低文化层次的普通群众真正了解楹联,认知楹联,爱好、使用楹联。消除一些人对楹联的神秘感、畏惧感,改变一些人对楹联不置可否,漠然视之甚至不以为然、拒之弃之的态度。二是要把楹联采风、创作、研讨活动开展到群众中去。要结合、配合党的建设、工商农林水电渔牧业生产、旅游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军队建设、土地、交通、环保、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实际工作,组织、引导、推动基层群众写联、评联、传播使用楹联。用楹联为各行各业添彩扬声,造势鼓劲,营造氛围,在服务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丰富、发展楹联艺术。三是要把楹联组织建设到群众中去。要坚决消除少数人把楹联艺术看作高不可攀,把普通群众看作愚不可及的极其错误的思想,防止把楹联组织办成门槛过高、门路过窄、拒人于大门之外,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当孤家寡人的自恋组织。凡爱好、收集、研究、创作、传播、使用楹联的单位和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学历和知识水平,不管对楹联艺术的造诣是高是低,都应当成为我们联系、扶持、培养、发展的对象。先发展,后规范,再提高。

坚持楹联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要着力提升楹联在文艺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楹联艺术的发展,必须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楹联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就全国楹联界而言,虽然有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但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举步唯艰的困窘。不少楹联组织、楹联家,在开展楹联活动的时候,每每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人没人给,要资金没人解决,要点必用物质、设备,也无处落实,甚至就是审批个手续、营造个宣传舆论氛围、利用个场合、争取有关方面的精神支持等,也是左右碰壁,难而又难。有些原本很好的楹联实践活动,就因为某个本来很正常的环节上无力通过而最终流产了。更为可叹的是,有些策划好了的、已经开展起来的楹联活动,也往往因此而夭折了。这就说明,楹联艺术在文艺、文化工作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不够大,影响力还不够强,地位还不够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楹联组织、楹联家,却不能不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必须看到,我们的楹联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楹联艺术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作为还不够多、不够大,效果还不够显著。我们应当有这种忧患意识,应当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艺术责任感,来切实改变这一现状。要大力创作、传播为大多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洋溢着生产生活气息的、富有时代特点的、鲜活生动的、健康高尚的楹联作品,用真正优秀的楹联作品娱乐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服务人,从而吸引人,联合人,凝聚人,进而赢得更多人的主动参与,主动支持。我们的楹联艺术不能也不会去迎合那些不健康的、充满低级趣味的东西,但在表现生产生活,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上,也决不能落在其他艺术的后边。要经常到群众中走走,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干些什么,看看他们赞成什么,厌恶什么,希求什么,反对什么。这些东西,往往就会成为楹联创作的第一手材料,成为思路、灵感、主题。所创作的楹联作品,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满意的,我们推广。群众不满意的,我们完善。群众反感的,我们坚决不写、不传播。

刘志刚,男,55岁,甘肃省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崆峒诗社副社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著有诗《龙泉逸韵》、《汭声集》等诗词联文集6部。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

(0)

相关推荐

  • 影视创作要重视逻辑特性

    作者:黎红勇 影视艺术作为当今信息时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是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生活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复合体.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而且需条理清晰.逻辑 ...

  • 春联书法的魅力

    楹联和书法艺术结合而产生一种新的形式――楹联书法,由来已久.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曾于除夕命笔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悬挂门两边.这是楹联与书法第一次结缘.所以,春联书法已有 ...

  •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丨章节考点六

    ‍‍ 考点: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 审美期待可分为形式期待.意象 ...

  • 浅议楹联艺术的时代主题

    浅议楹联艺术的时代主题 刘志刚 我写过一篇<治病救联,推进创新>的文章,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后,对文中提出的"要直面社会现实创新楹联"(楹联活动必须克服玩"高雅 ...

  • 浅议观赏石的时代趋势

    从笔者的玩石心路浅议观赏石的时代趋势 近期,笔者发出了几篇有关画面石鉴赏观点的文章,为黄蜡石发声的成份较多. 也许石友圈里有人认为笔者是专玩黄蜡石的,故有意宣传.偏袒黄蜡石,这似乎已被石界公认的普遍现 ...

  • 浅议“楹联声律”

    琢玉庐主人 我身边有很多诗人,他们于律.绝.古风信手成篇,游刃有余.但是在楹联创作上,却裹足不前. 究其缘由,是楹联多变的声律,让他们无所适从.按道理诗人早已经过了声律关与对仗关,律诗格律严谨,粘对反 ...

  • 浅议奇石的经济、艺术、收藏价值

    每一方奇石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独一无二的瑰宝,奇石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科研价值等多种价值,这些价值都是赏石文化存在的基础. 经济价值 奇石的经济价值指的是它本身具有的交换价值和增值价值 ...

  • 《民法典》时代关于“挂靠”施工若干问题浅议

    <民法典>时代关于"挂靠"施工若干问题浅议 本文作者:陈加曹 本文来源:建工说法 "挂靠"是典型的行业术语,属于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话,并非严谨的法律 ...

  • 浅议奇石的经济、艺术、收藏价值!

    每一方奇石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独一无二的瑰宝,奇石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科研价值等多种价值,这些价值都是赏石文化存在的基础. 经济价值 奇石的经济价值指的是它本身具有的交换价值和增值价值 ...

  • 浅议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手法

    浅议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手法 成忠臣 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度空间的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线条美.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 ...

  • 【楹联名家】甘肃刘志刚

    刘志刚 楹 联 名 家 志刚 陶然居出品 刘志刚 对联作品选 作者简介: 刘志刚,男,55岁,甘肃省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崆峒诗社副社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著有诗词.散文280 ...

  • 刘志刚‖用心触碰楹联之美

    用心触碰楹联之美 刘志刚 楹联,是文学中的轻骑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式,是国粹艺术中最为活跃.最具实用性.观赏性.传承性,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一副优秀的楹联作品,可以在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