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小四:诗评小龙和他的诗

作者简介:窦小龙:男,汉族,生于1978年,甘肃省张家川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关山文艺》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星星》《中国文学》《北方文学》《草原》《甘肃诗人》等刊物,其诗歌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文学选本。著有诗集《画远方》。

摘要:小龙的诗,全部源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所以带有一定的自叙性质。

小龙是地地道道的马关人,是地地道道的黄土地的儿子,这就决定了小龙诗歌的乡土本质,清新,浅白,柔软,是二月里的桃红衫还薄,是三月里的麦苗儿青黄,是四月里的春风蓝了清水河,是五月里的苦艾,能闻香,也能治病,小龙的诗,治的是心病,这个心病,叫“乡愁”。

我之所以不说正月,是因为正月阴冷,阳气不足,而小龙的诗,是和暖的;我之所以也不说六七八月份,是因为六七八月份太燥,小龙的诗,是温润的。

至于剩下的四个月,是我不想说尽,因为,我和他作为师兄妹,还有很长地情谊的路要走。

分析的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因此,文本将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小龙的诗。

关键字:乡土  我  故乡亲厚与疏离苦难和希冀人文关怀

一 作品中的人称:与故乡永远亲厚又疏离的“我”

小龙的作品,大都用的是第一人称“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龙的作品中有两个“我”,一个是童年时期的“我”,这个“我”,与他诗中的故乡,是“在”和“属于”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我,是作者笔下故乡里的人和事的实际参与者。

另一个“我”,则是在抒情对象的当下性中缺席的我,是人到中年之后,已经远离了故乡的“我”,这个“我”可以解释为什么小龙的作品始终是频频回顾的笔调了。

这两个“我”,都和故乡有关。

于是,这两个“我”,也就是童年时期生于故乡长于故乡的“我”,和成年之后远离故乡却从未忘记故乡的“我”,就交替在作者笔下出现,枝蔓纵横,扭捏缠绕。

于是,这充满了时间感和空间感的情绪的两端,以及中间的彩色地带,就构成了小龙笔下永远也写不尽的、那个他用心用力爱着的无限亲切和丰富的故乡了。

(一)“我”与故乡的亲厚

什么是故乡?

我在《四中:马关人的精神原乡》一文中已经阐释过了,所谓“故乡”,对于个人而言,目前居住的地方,叫“家乡”,而曾经住过的地方,才是“故乡”。

小龙依旧在张川,所以,从严格的地理意义和文化概念上讲,对于地处甘肃天水东南的张川,小龙不是个地理意义上的异乡人,也因此,他也不是个文化概念上的精神上的流浪者,因为从他的祖先直到他这一代人,都没有迁居过,那么,他笔下时常出现的“故乡”这个词语,事实上对他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小龙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

可是,小龙就说是故乡,我想以小龙的见识和学养,这绝不是他的失误和没有常识,而是“关心则乱”,也就是说,他太热爱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的一切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表达上的越界,以我的理解,这更是一种远在热爱之上的深爱,这种冲破藩篱和常规的勇气,是不常见的。

破坏律法的人,往往是最熟悉律法的人。

当情感让你必须说出口,而没有一条合适的路径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不合道德,也不合律法的路,这并不可耻。

这就是小龙对自己所深爱的乡土乡亲的一种令人敬畏的亲厚,这里面有的,不仅是勇气,更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大智慧。

我们回到文本中来,小龙的诗中,时常写到他父母年轻的时候,写到他们兄弟姐妹年幼的时候,甚至写到了早已经去世的祖先们,这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的一种回忆。

童年的时候,小龙之于故乡是没有距离的,有的,全部只是亲厚,因为童年的他,就在那里玩耍,就在那里淘气,就在那里成长,所以,童年的这个“我”,是小龙诗中一切故乡的人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于是,作者时时回忆童年,这是当人到中年以后,他对故乡的另一个时间维度上的亲厚。只是,这种亲厚,却白白多了几份爱而不得的惆怅和遗憾,读来格外令人动容。

(二)“我”与故乡的疏离

长大以后,“我”离开了故乡,这是作者从地理意义上对故乡的一次疏离。

可是,岁月渐行渐远,已然成熟了的小龙,因着成熟了的经验和直觉,发现自己的心里出现了一个渴望,一个寂寞,那就是对已然失去的故乡的无尽的思念和爱,这爱和思念,让“我”焦虑,使“我”苦闷,这个时候,诗人就有了表达和抒写的需要,于是,小龙的诗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拿起笔的小龙,却突然发现,再回首,童年时期经历过的故乡,少年时代记忆中的故乡,和此时此刻他再回头望时候苍老而空洞的故乡,却已经很不一样了。

就像鲁迅脑海中永不能忘记的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时候的少年闰土和后来却只能麻木地叫他一声“老爷”的老年闰土之间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一样地令人触目惊心。

是的,岁月的流逝和城镇化的脚步,让“我”的故乡老了,让“我”的故乡空了,诗人深刻地看到了故乡无尽的美与哀愁之后的落后和愚昧,这使作者觉得了内心里的痛楚。

可以说,这是作者从文化心理上对故乡的一次疏离。

可是,小龙之于张川,小龙之与马关,终究是深爱着的,他也深深地知道,他和这片热土,根本就是亲爹娘亲儿女的、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扯不断的关系。

于是,小龙就含着泪,忍着痛,一遍又一遍地,一个字又一个字地,开始并多年来一直坚持地抒写“故乡”,这块无论美丑,他都无条件的热爱着的黄土地,以及这片黄土地上的一切了。

二  作品中的意象与情感:无尽的苦难与不灭的希冀

我们来看一看小龙作品中的常见意象:黄土地、村落、庄稼、土炕、麦田、老酒、秦腔、皮影戏、野菊花、碾麦场、镰刀、庙会、秋雨、瓜果……。

没有荷花池,没有稻米香,没有青石板,没有乌篷船,没有旗袍,没有瓷釉,没有烟雨,也没有吴侬软语,也没有水光潋滟晴方好。

小龙是北方的,小龙的气质和心肠,是一副地地道道的,由北方的麦柴和玉米杆的烟火熏染出来的一副地地道道的北方模样。

是啊,小龙也曾在七月流火的黄土地上汗流浃背地割过麦子也背过麦子的,小龙也曾在秋雨绵绵的时候共着飒飒西风挖过洋芋也掰过玉米的,小龙也曾在雾中清晨暮里黄昏时分掐过苜蓿放过羊的;还有那呛的人直流眼泪的碾麦场,还有那冬来时候萧索站立的玉米杆地里,还有那匐了一地的洋芋蔓的地里,这里,那里,有一个小龙的身影,也有无数个和小龙一样的农人们的身影,所以,诗人笔下的这个“我”,更确切的说,是个群像。

好不容易闲了,就去看戏,九月九的戏场可真好啊,舞台上是念唱作打的大秦腔;空气中弥漫的是香火和烟酒的醇香;阳光下是乡亲们辛苦了太久之后舒展的面孔;衣兜里还有零花钱,可真好啊,柿子,气球,麻子,凉皮……这闪耀着明彩和光华的乡人们短暂的快乐时光,让小龙想起的时候,觉得宽慰和幸福,因为,这人们里,有他的亲爹娘,亲兄妹。

可是,倏忽的欢欣之后,小龙的心里突然就涌起无尽的悲伤,是啊,我的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一生,是多么地像那卑微的蝉虫的一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于是,每当夜晚来临,睡在温软的大床上的小龙,一定会想念他在马关小庄里的土炕,此时此刻的的小龙,也一定会突然想起海子写给他在城里的恋人的那首诗:

你的母亲是樱桃

我的母亲是血泪。

『记忆』苦难—→『勇气』希冀,如果仔细读小龙的诗,不难发现,小龙的很多诗都有这样一个“低徊→高扬”的情感弧线。

这个弧线的反复和萦绕回里,站立着,也匍匐着的,是一个爱着,焦虑着,也抒写着的捧着一颗诗心的小龙。

故乡之于小龙,每每念及,便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便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便是“再回首,一双父母早已华发苍颜”,多少无奈多少痛,只无言一洒孤月清辉里……

于是,西窗幽坐,迎着岁月的凄风苦雨,苦思苦吟的小龙,每每泪眼婆娑。

可是,生命里如果全部只是悲戚,可怎么活下去。于是,小龙就又以回天之笔,用力地在纸上,在心中,也在自我与读者的信念中,画了一个有光泽的巨大的圆弧,把自己的心,也把读者的情绪,从那回忆的无限悲凉里,拉回到了一个光明的所在。

比如他的《渐行渐远的故乡组诗》里《皮影戏: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绝恋》里的第一段:

静谧的大庙山下

是谁唱响粗狂的秦腔

这些留守大地的村庄和子民  『记忆』苦难

在暗夜在摇曳的牛皮灯影里

把低处的光阴拔亮再拔亮   『勇气』希冀

纵观小龙的诗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全部采取的是碎片化的抒写方式,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视角,形成了散文化的笔调。

三  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小龙的作品除了用碎片化抒写地方式描写发生在故乡黄土地上的纷繁复杂的具象的人和事之外,也经常关注农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家庭伦理、道德薄厚、个人命运、民族品性、乡俗民情、婚丧嫁娶等等一系列很抽象的文化思索。

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体现的是小龙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勇担时代重任的自知自觉,这是一个人很高层次上的精神素养和人文关怀。

他孜孜不倦地写皮影戏,写秦腔,写婚嫁习俗,也写消失的村庄和场院,是因为他怕,他怕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和文化,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进入冰冷的水泥垒砌的城市的进程中被无声无息地湮没。

所以,小龙是挣扎着的小龙,小龙也是呐喊着的小龙,他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以一腔热血奔走呼喊,让这些民族的精粹活在我们中间,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因子的一部分。

比如他的发表在《诗天水》上的,充满了对沧桑的历史遗迹进行的哲学式叩问的《走进石节子村》、《寻找秦家塬》等作品,这些作品很有质感,很厚重。

诗到这里,小龙的有别于女性诗人柔性抒写的,男性诗人的阳刚和雄风就出现了。

我想,这里,才是一个诗人更深更广的胸膛和疑问所在吧!

但是,不论是写故乡风物的诗,还是写文物遗迹的诗,小龙的情绪都是诗性的,他回忆,他咀嚼,他迎接,他呐喊,他挣扎,他狂欢,他自由,他宣泄,他低啜,他又点灯。

人生,有一门很大的学问,叫“接受”。我想,成熟而聪慧的小龙,也必定和我一样,在经历了时光淬火之后,铅华洗尽,学会了独自抚摸伤口,学会了独自疗伤,也学会了独自接受。

村上春树有一段话说的很好:“所谓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消失。”

最后,我谨以此段话借花献佛,送给我的因为“爱”和“诗”而内心里焦虑如我的小龙师兄,共勉!

后记:

我在题记里之所以说,今天是对我而言很宝贵的一天,是因为,在三十多年前的今天,我亲爱的妈妈忍痛生下了我,所以,今天的我,虽然忙地不可开交,可心底里,全都是满满的温存和感动,感谢我的卑微而伟大的母亲,一切荣耀归于父母!

另,岸岸在此真心感谢在过去这一年里给了我无私陪伴和指引的老师,朋友,以及我的学生们,谢谢你们!

本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0)

相关推荐

  • 【文学纵横】现代情绪的诗化场景 ——龚学明诗歌评论

    王志清 简介:现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诗作协全委会副主席,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现已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北京大学等出版社出版图书20余 ...

  • 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陈华美临屏精华作品选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 ...

  • 【诗渡】北京三味诗群十人诗选

    本期诗人 冯新宇|勾婧|张国安|张尺|王为璋|秦梅|陆继圣|伍晓芳|北山|项见闻|(排名不分先后) 推荐人简介 项见闻,男,湖北省作协会员,北京三味诗群创始人.作品见<诗刊><诗选刊 ...

  • 诗人样本||“家园”主题诗赛:10号北方

    诗人名片 朱林:笔名北方.六零后,江苏南通市人.1983年开始写诗.07年结业于<诗刊>社诗艺函授研修班.08年起多次在<江苏中烟报>发表诗作,2011年有作品入选他人诗集 « ...

  • 中国诗歌报||杨汝海的诗【纸刊备选作品(六)】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请关注 作者简介:格桑花,本名聂建锋,吉林省永吉县人,吉林永吉星星诗社副社长.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诗人委员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获第八届& ...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李振羽《诗歌能够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诗歌能够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甘肃·平凉诗人与<新世纪诗典> 李振羽 20世纪末,先锋诗人伊沙在<文友>等刊物上开设的现代诗歌选评专栏"世纪诗典"曾在诗歌 ...

  • 中国诗歌报:宁夏诗人李胜用诗歌赞美《我的故乡》

    中国美文出版社(主管) 中华文化杂志社(协办)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 ...

  • 「开诚杯」家园诗赛:112号作品·王晓峰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112号作品·王晓峰 一场大雪落在故乡的田野 文/王晓峰 月光像母亲的微笑 洒在故乡的田野 亲情与温暖是故乡永恒的主题 漫天的雪花正在轻盈地飞舞 ...

  • 【安徽诗歌●精品荐读 】2021年第20期(总第七十期)

    山村的时光 文/胡傅铭 在一滴雨中,寻春天湿润的时间,静思燃烧的一朵云 它是怎样开在那棵攀枝花的树丫 阅读春风翻过花喜鹊的羽毛 那声叽喳的鸟鸣,抬高袅袅炊烟 山村磨房陈旧的词汇,转动麦香渗透的日子 母 ...

  • 绍兴诗刊/孟甲龙的诗

    过故人庄(八首)                   孟甲龙 一 黄土岭温顺,抚慰着春江花月 风乍起,吹皱一根白骨的风云录,秋蝉顺势而为 使得晓月残星碎成养料 铺满故乡的每一隅 若非群山垂眸 我依旧不 ...

  • 母亲、诗人和远方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66)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母亲.诗人和远方 作者:时培建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q ...

  • 中国诗歌报:甘肃诗人山柳临屏诗精华作品欣赏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