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兰溪年俗

家乡兰溪年俗

    白萝卜,胖娃娃,看到看到要过年。

三十晚,压岁钱,初一上街花得完。

正月间,拜新年,总把屁股朝外面。

——这是我小时候在农村向往过年所唱过的童谣。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叫除夕。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从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处生长出来,散发着浓郁的远古陈香。春节是中国人的最大节日,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长达20余天,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风俗和仪式。家乡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祭灶,掸尘,家家户户贴春联、斗方、年画。年三十除夕夜,祭祀祖先,黄昏后关门吃年夜饭,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许多人家通宵守夜,灯火通明。到深夜十二时,迎新年鸣放鞭炮。节前亲友间互赠礼物叫端年节,正月亲友间互赠礼物往来叫拜年。初一早上先出鸡蛋糕饼,后又吃的是夜年饭余下来的饭菜叫“年年有余”。用剩饭与菜和着煮成稀饭,谐叫“赚饭(万)”,意即希冀当年能赚上万元。村人吃年糕,寓意生活条件一年高一年。这一天,人人都休息娱乐,不挑水扫地,不动锄头器具,出门逢人讲吉利。人人穿新衣,上祖墓祖坟祭祀。初二至十四,走亲戚给长辈拜年。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团聚吃汤圆。挂花灯、舞龙灯,看烟火……

传统形式并没有因为时空的阻隔而被放弃,相反却浑然不觉地、天衣无缝地、有滋有味地延续了下来。

儿时大人们教的《贺新年,庆翻身》的歌谣令我有了一番回忆,那是解放了,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人,贺新年,庆翻身的绝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正月梅花香又香,地主屋里暖洋洋,酒肉鱼鸭天天享,扛开桌子搓麻将。二月兰花盆里青,封建地主黑良心,剥削花样讲勿尽,高租高利逼死人。三月桃花开得红,青黄不接格外穷,贫农无本难耕种,兴屋借债下田本。四月蔷薇朵朵开,债主逼上门来,苦苦哀求勿理睬,一家大小哭哀悲。五月石榴红似火,左思右想无奈何,田里一片是青苗,收割还要一月多。六月荷花浮水里,早稻刚刚收割起,虎狼地主眼孔浅,硬要逼我交租钱。七月凤仙真美丽,农民心头满是气,有苦有恨无处诉,心口闷来自问自。八月桂花像黄金,中国有了共产党,共产党来出主张,封建制度要扫光。九月菊花冒霜开,农民苦楚诉出来,抬起头来直起腰,翻身当家作主人。十月芙蓉真茂盛,农民团结赛铁桶,人齐心齐力量大,对准地主作斗争。十一月水仙盆中载,大家把田地要来,精耕细作多下肥,五谷丰登好风光。十二月腊梅雪中放,翻身感谢共产党,感谢恩人毛主席,新年祝贺他健康。”这首民谣至今仍在乡间流传不衰。

日子过得真快。总是到了年关的时候,看到渐渐热闹的乡村,忙忙碌碌准备年事的人们,才猛然惊醒,又是一年!

家和年总是紧密相依的。当爆竹声声震天宇,瑞气缕缕喜人心时,我将踏着满地爆竹纸屑回家乡过年去。这个时候,一踏上归路,心中只剩下“家”这个概念了。家乡那星星点点充满温馨的万家灯火,早已闪烁在心头了;那清澈见底日夜欢唱着的小溪,那蜿蜒起伏高低有姿的青山,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以及家乡那五棵亭亭玉立的古樟,家乡那片多情的土地,是我梦中永远不变的呼唤……家乡的一切,是如此打动我。以至每次过年,我总能感觉到家乡那种神奇的力量在牵引着我,感动着我。

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她积攒一年到头的美味佳肴,只有过年才让我们尽情享用。

那时候农村过年,不像现在城里过年下馆子。乡下过年,都选择在傍晚,有的美食,头天晚上就得开始煮,如炖猪脚和海带就是如此。灶里烧块子柴,睡前焙火,焙火就是把未烧尽的块子柴团在灶中央,然后用灰将其覆盖,这样火种不灭,灶里彻夜通红,这是家乡的一种习俗,既有微火炖猪脚之效,又有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将锅里的猪脚海带舀进鼎锅,然后将猪头腊肉香肠萝卜一锅煮,煮熟之后,她得把肉食捞出来放在筲箕里凉着待切,再将萝卜与汤舀到缸砵里,目的在于腾锅它用。鼎锅里的猪脚海带,还得与锅里笋干、油方等一系列烹饪一起炖着。

我家人多,兄弟姊妹三个,人人喜欢吃酥肉,每逢过年,酥肉必炸。团年过后,往往还剩垒尖满弦一筲箕。

端上桌子的菜肴,荤菜居多,主要有肥肉、猪头肉、香肠、猪脚海带汤等。不少年份还要杀个鸡炖起。

年饭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腊肉炒萝卜。用很肥的腊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锅里爆出油后,加入腌萝卜、或大头菜炒几下就做成了。因为是腊肉,略显黄色,拈起对着光看,晶莹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还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为此,不知多少次怨妈妈切的太大块了,免不了要问:“过年的肥大块为什么要切那么大?”妈妈每次的回答都是:“是为了让你们少吃点才切那么大块的!”实际上,那是一种纯朴民俗的体现,是待客热情大方的方式,是彰显富余的表现手法。猪头的葱嘴、耳朵会留下过客时做下酒菜,其余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块小些。猪脚和鸡肉,熟透得已经骨肉分离,偶有肉附着在骨头上,只需用筷子夹着骨头一吸,便可以把肉吸进嘴里。其他美食还有肉圆,新鲜瘦肉炒莴笋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个。团年后剩下的猪脚海带汤,初一泡面,也是难得的美食。

过年就是过个味儿。乡下的年味总比城里浓郁得多,走进村口,就有声声清脆的童谣传来:“红萝卜,蜜蜜甜。看着吃着要过年。”“二五磨豆腐,二六砍猪肉,二七打年糕,二八做冬米,二九贴春联,三十来过年。”听着这样的儿歌,心会年轻了许多,儿时过年的那种欢天喜地就泛上了心头。

小时候喜爱过年,无非是为了能吃上那些可口的饭菜,稀奇的食品,或者是为了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还有祖辈们给的压岁钱。

长大后,小时候的欲求已荡然无存,却还是喜爱过年,只是因为喜欢节日里那种特有的气氛和自己那份美好的心境。

村中,更是弥漫了浓烈的年味,点燃在农家、村中大厅的大红蜡烛和缕缕香火,那是乡村人视为人气旺盛的岁火。走进年前的乡间,就是走入一幅多彩的风俗画,让人的精神处于兴奋、新奇的状态。

乡间过年的前奏景象,似乎是从抓年鱼开始的。乡间多鱼塘,每月腊月中旬,村中就开始抽水或用网抓鱼。架上了水车水泵,或是撒网捕鱼,塘埂上看抓鱼的就渐渐多起来了。鱼儿翻飞不时的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无数道银色弧光时,人群就沸腾起来了,大人们欢呼年年有鱼(余),小孩则与鱼儿摔起跤儿来。雨雪纷飞的冰冷天,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变得暖融融的。

大年三十早,各家各户上坟墓。这天,我们闻着乡间泥土特有的清香或踏着未融的积雪,在祖宗的坟墓扫墓。这个早晨,一定是既热闹又肃穆的。林间不时有飘忽的轻烟和“劈劈啪啪”的脆亮的鞭炮声,熟人之间互相亲切的招呼声。远远望去,隐隐绰绰的红男绿女、挑着祭品担子的大人们,提着红灯笼的小孩们为平日里安静的戴绿青山装点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浓浓的人情味。

过年,我们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不忘给寂寞的先人们带去一声问候。年三十的晚上,大圆桌摆满了各色蔬菜,在十碗以上,意为十全十美、十全大福。先祭祖上香,然后关门吃年饭。年饭过后,开了门,噼里啪啦放鞭炮,祈求幸福年年到。

守岁又是村人过年的一种有趣的仪式。在除夕夜那种温馨的气氛里,守岁先从祭祀祖先开始,上完香,拜过了老祖宗,然后一家子围在八仙桌旁品名茶名,聊天嗑瓜子、吃糕点,晚辈给长辈叩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继后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亲情的大会集,孝心的大凝聚。亲情与孝心在守岁的凝聚中,过年就过得更有味有趣了。

在农村习俗里,初一天一亮,各家各户的大门就“吱呀呀”地开了,老人们提着火笼,从热气腾腾的房里出来,见了面就像重逢的老朋友,互相使劲地敬烟,最后是你抽我的我抽你的。吃过甜甜的糖糕,大伙就开始串门了,每进一家,桌上都会摆满各色各样的糕点,泡上清茶,主客相对而坐,谈去年的收成拉来年的打算,亲热的像父子似兄弟,平日一点矛盾在祥和的正月里荡然无存,这种温情谦和是正月的乡间里最让人感动、让人神往的一幕。

正月初一的年轻人,便作伴骑车游览白露山,正月里的白露山,人山人海,旅客盈门,满山都是人。殿内香烟缭绕,瑞气蔓延,更给白露山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正月初二,刚出生的小孩要到厅上上谱。虚岁满十的人,还要在上祖坟祭扫,名曰拜生日。亲友之间互相往来进行拜年。拜先人,祈祷祖先保佑平安;拜亲人,祝福健康长寿、万事胜意;拜亲友,不忘人间恩义,友情永存……拜年是传统美德的光大,是欢乐爱意的延续。

正月里闹元宵,乡村各地迎龙灯。在家乡,近年来各地迎龙灯纷纷兴起,看到过都心的布龙、板凳龙,邵坞、太平桥、姚村等地的板凳龙,并且还看到过王家村、刘家村全猪全养的猪羊架,可谓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乡间过年的传统风俗,乡村淳朴醇厚的民风、乡里热情好客的民情,忧如过年醇香的缸米黄酒,让我们几近麻木的心灵又亢奋灵动起来。

如今,年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天天过年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实评价。肉有了,米也有了,钱也有了,老百姓期盼春满人间、福满大地,祝愿中华民族永远繁荣、兴旺发达。

(0)

相关推荐

  • 除夕和拜年的由来

    除夕和拜年的由来 文/林春家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 ...

  • 为何要拜年?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传统拜年由来是这样的: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 ...

  • 【美丽故乡】 追忆兰溪的如诗妙菜

    追忆兰溪的如诗妙菜 我的家乡在兰溪市之西北,简称西乡.这便是著名理学家的故里--金履祥的出生地.桐山后金的来历,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金氏村民宋时(922年)由衢州桐山峡口迁来鸡鸣山脚, ...

  • 张永胜║三哥的梅菜肉

    我的家乡地处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生活环境优美.除了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养鸡养鸭养鱼养鹅,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还留守在家乡的三哥三嫂很勤劳,各种食材基本实现了自供自给,而且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我三 ...

  • 【兰建风情】抒情兰溪

    抒情兰溪 有一座城市名字好美好亮, 有一条兰江在她身边静静流淌, 点点渔火辉映着璀璨星光, 多少古老的传说在水中荡漾.  告天台上,把历史细细端详,  八卦村里,让古训世代颂扬, 芥子园的回廊,还在演 ...

  • 【兰溪非遗】月半截历史渊源

    月半节历史渊源 在兰溪有一特有的民俗活动叫月半节. 在中国,关于月半节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元宵节(正月十五)和中元节(七月十五).其中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人皆知.而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起源也 ...

  • 强国征文·小学组 | 木兰溪——幸福荡漾在最美家乡河(林梓婷)

    我的家乡坐落在东南沿海的莆田市,这里多山多水,风景独特. "荔岸葱茏绛果垂,稻花香拂笑声驰.宁海渡,木兰溪.银波熠熠醉斜晖."这首短词吟诵的正是莆田的"母亲河" ...

  • 【兰溪一书】《瀫水秘境》目录

    序 关于瀫水 第一辑  李渔故里话家茶 李渔故里话家茶 李渔家茶香自溢 渐行渐远的敬茶礼 兰溪民间婚礼茶俗 自吴沉茶诗<次韻题元常观壁>论斗茶 于石<山居>话团饼茶 最忆下陈毛 ...

  • 【乡土兰溪】家乡兰溪年俗

    家乡兰溪年俗     白萝卜,胖娃娃,看到看到要过年. 三十晚,压岁钱,初一上街花得完. 正月间,拜新年,总把屁股朝外面. --这是我小时候在农村向往过年所唱过的童谣.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 ...

  • 家长里短:家乡的年俗(作者 卢秀莲)

    我的家乡是苏北,它的名字是连云港,靠近鲁南的地方.所以过年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是一样. 大年三十那天,女人忙饭菜,男人忙着贴春联.贴好春联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后才能开饭.饭后我祖母和我母亲把锅碗瓢盆都洗刷干 ...

  • 散文||家乡的年俗【征文】

     家乡的年俗 许志勇||安徽 于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年俗,就像一首歌.一幅画,时时在我的心中传唱.叠印.除夕之夜的"发灯",就是届时家家户户必须灯火遍布,通宵达旦,厅堂内外,楼上楼下 ...

  •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上)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上) 春节是家乡一年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在外的人们,不论离家多么遥远.不论春运多么人潮涌动,都要设法回家.今年因为疫情,提倡就地过年,估计很多人 ...

  •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中)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牛年大年初一,在此给各位亲朋好友拜年:祝新春快乐,牛年大吉!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中) 年夜饭 老家户户都有家谱.家谱是设计好的格式,裱成中堂式样,从有记载的祖辈算起, ...

  •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下)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家乡的年俗和年趣(下) 大拜年 结束了年夜饭,吃完了大年初一的头顿素馅儿饺子,就紧接着开始大拜年了.在老家拜年,可不是只问一句"过年好!"那么简单 ...

  • 方长荣:难忘家乡的年俗|散文

    华德阳:穷亲戚与富亲戚|随笔 文/方长荣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人,业余写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老家是苏南一个小山村,虽然名不经传但年俗极其浓郁,一到冬至便能体会到什么叫热闹,啥为忙年. ...

  • 【兰溪美食】家乡的菠萝馃

    家乡的菠萝馃 近日,到严州梅城游玩,在梅城古街上吃上了盼望已经的菠萝馃. 在小吃店里,我们问老板娘,一听,是兰溪人.尽然是我们老家那边人,是女埠下潘那边的. 吃起这菠萝馃,总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这 ...

  • 【兰溪美食】家乡的花芋丝饭

            家乡的花芋丝饭 父亲逝世已经有2个多月了,我还是时不时地想到父亲,想到父亲对我的教诲. 我出生在1963年,并没有经历过那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我的童年,还是没有摆脱饥饿.一日三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