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北京》不开脑洞,他们的年代,灿如夏花

与时代告别,与人生和解

我们穷尽一世,却难以解脱,其实就如常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遇到了解,这一次,我们遇见可以了解70后的机会。

一部讲述70后成长和奋斗,挣扎和收获的电视剧《北京人在北京》,已经杀青,故事全貌虽然并不可见,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其中,遇见一些传奇,有历史赋予的,也有自身滋长的,更多的是人性与时代所碰撞而生的,毕竟相对于任劳任怨的60后,生活幸福的80、90后而言,70后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和雨雪交加,这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的传奇,而是整整一代人的传奇,那些热血,让前辈审视,让后辈知悉,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

回望70后:热血中的奋斗

《北京人在北京》的片名,会很容易让人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那部剧,很巧,在纽约的有姜文,在北京的是姜武,区别于北京人去纽约的奋斗,在北京的北京人,是在坚守家园的生长,其实对于70后整整一代人而言,北京人在北京,上海人在上海,广州人在广州……这已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关“本分”的故事,再从“本分”中,伴随时代的变迁,一点点的“不本分”起来,地域性在这里不再重要,而时代性,则成了最明显的属性存在。

很现实的是,《北京人在北京》中的一代70后,其实打通了几代人的文化隔阂,当我们的影视作品,已然被90后甚至是00后的生存所挤占的时候,70后的来袭,给了全民一个冷静反思的机会,那是基于如今成长中的一代所不了解的、渐行渐远的过往,这正是一次和解。

《北京人在北京》中,以郭家四兄弟的不同人生经历为主线,给大家呈现出他们在苦难中“异彩纷呈”的成长,这个异彩纷呈,不是生活有多美好,而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所投射出来的酸甜苦辣咸,所延伸出来的悲欢离合苦,以郭家四兄弟为代表的主要人物,为我们展开了属于70后的完全不一样的活法,完全不一样的境遇,那些近乎脑洞大开而来的惊与奇,不是为娱乐性所开发,而是曾经实实在在的发生,观众们灿烂的脑洞,其实是他们“笑着哭”的人生。

郭家四兄弟:岁月的五味杂陈

《北京人在北京》有郭家四兄弟,还有“四仙儿”等角色,他们的童年、少年、成年后的故事依次上演,他们是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的经历也是社会里的一方角落,但却时刻充满理想突破的力量,这是一个群像,上面刻满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与众不同,却又有着全民共性的故事,特别是郭家四兄弟,极具代表性:

老大姜武属于被埋没的人生,他是曾经的孩子王,是兄弟几个的保护伞,却不料失手犯下命案,自己也深陷牢狱之中,受到法律制裁,但这并不够,出狱后的他又经历一系列人生折磨,在各种人生低谷中颠沛流离,最终走向草原的天路,才逐渐告别过去找到了第二人生。

老二张嘉译属于弄潮儿的人生,他是“混不吝”的混世魔王,一直是时代的强者,相对于迷茫的哥哥,他更多的选择与时代挑战,与机遇并肩,投身商潮乐此不疲,绿豆芽到羊肉摊、服装厂、股票、电子产品,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才能顶住巨浪,迎来功成名就,又最终返璞归真。

老三果靖霖属于浪子回头的人生,他从懂事到叛逆,再到承担,记载了一个浮躁时代在一个平淡如水的生命上的投射,不仅是主演,果靖霖也是《北京人在北京》的编剧及艺术总监,相信这个角色之上,挟裹了他太多的青春记忆与人生感悟。

老四曲哲明是属于向阳生长的一生,他是普通男孩中的“奇葩”,正如俗话所说的“老大疼,老小娇”,这个因为身体弱而备受哥哥们呵护,但又总被指为幼稚不懂事的懵懂的小跟班,不知不觉的成长为成全爱情的少年,令所有人感到惊愕和心疼,难怪成为哥哥们口中的“圣人”。

小群像大人生:一个时代的缩影

回过头看四兄弟,虽然是一家所养,却秉性截然不同,人生之路千差万别,他们的“花样”生活,便是人生的玄机,而由小及大,全国三亿多70后人口,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大同小异的存在,都能书写一部生命的传记,他们出生、成长的时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中国梦盛行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每一次的时代动静,都能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敏锐的回馈,四兄弟的人生,也都是在上到国家下到自家的一次次幸福与痛苦的“冲击”下,变得波涛汹涌。

全剧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所呈现出来的每个人的成长,在如今看来,有着很强的时代纪录感,不仅增加了全剧的品质感和娱乐性,也有着引领全民和70后再次深入了解、彼此真诚和解的功能性,全剧提取这代人的爱情、亲情观,有从大处入手的政策风向、历史风云、时代变革,也有从小处着眼的青梅竹马、邻里关系等等,鲜活如初,也令《北京人在北京》如时光机一般,带领观众走进每一段曾经。

总体而言,《北京人在北京》有着“中国人在中国”的高度与深度,是整整70后一代人的“史记”与“春秋”,他们灿如夏花般,继续盛放着,生长着。

注:本文为微信公号“电视剧鹰眼”所撰专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