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这一个月,看看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我们的读书会3期,心理学专题。

花了一个月时间,第二本终于读完了。

我们的理念是深度阅读,所以不着急,也不在意每年能不能读100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要追求读100本,是显得自己读书多,还是想获得知识。

如果是想显得读书多,不如直接听书,每天半小时一本书,基本上精华内容都了解的差不多了。

这个是实话,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只是做到了解,真没必要逼自己去读书,除了显得读书心里获得一点安慰,那样速读真不如听书。

如果你是想获得知识,想看完留下点什么,相信我肯定不是那些精华金句,那个对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价值。对写文章的倒是有价值,可以用来做文章金句。

就像我们用一个月才读完2本书,都是一字一句的读,一点都不敢取巧,最后觉得没吸收多少。

读书本来就不是为了记住,不知道你有没有认识到,而且也没人可以做到,那些打着看过就记住的幌子,忽悠你去学习读书课程,要警惕了。

没人可以做到读过的书都记住,而且记住也没用,如果只是为了记住不如直接复制保持的手机里。

所以这里抛出我们核心观点,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读书不会留下什么,真正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思考所得。

你说看了书,记住一堆金句精华有什么用,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多少道理,到现在过成什么样了。

真正的收获只能是书中启发出来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才能带来改变。

再说一个扎心的话,想学到东西只能靠自己,跟自己学。而不是课程和导师,那你最终什么都学不到。

有些观点很有颠覆性,怕大家接受不了,今天就先说这么多。

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了不起的我》《被讨厌的勇气》2本书,看看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结果,不是直接抄书摘录。

3期累计打卡:193.6W字

读书会累计读书字数:2876.9W

本周完成了《了不起的我》阅读。在第三章的最后,作者强调独立、强调课题分离的重要性。课题分离让我们避免人际关系中的纠缠,但最后作者也明确:独立是为了更好的联结。

而第四、第五章作者谈到了转折期,谈到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人生的各个阶段,其实是走向“无我”的过程。作者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扩大自我社交半径,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投入职业、关心下一代。通过把自己交付出去而实现“无我”。

引用书中的几段话: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我们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

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不想结束、不想顺应变化,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舒适区。就算我们知道一件事真的要结束了,还是会想方设法延迟结束。

身份是什么?他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人达成的共识。

你想到了什么线索?

@杨简宁;

重症患者的五个阶段,对于重症患者是这样,对于追星族,铁杆粉丝们的行为也是一样。想到最近的肖战粉丝事件,再远一点的鹿晗关晓彤官宣,都是这样。

回顾当时的顶流艺人鹿晗,当时双方互发官宣后,女粉丝就经历了这个阶段:

1.先否定,怀疑这是一个假新闻,骗人的!

2.证实是真的新闻后,愤怒,怒骂关晓彤、扒黑料、说关晓彤勾引鹿晗等,根本不能接受。

3.接下来,觉得自己的偶像应该要有爱情,但能不能考虑一下,能不能等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再考虑恋爱?能不能是另外的女主角?甚至能不能是自己?

4.无法自拔的粉丝,已经开始混乱,甚至粉丝群里面还出现了相互对骂,粉转黑等现象。

5.然而不用多久,粉丝们认清了事实,纷纷开始送祝福,或者托付关晓彤好好照顾鹿晗等认可行为,终于回归平静。

学习更多心理学、哲学、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后发现,很多现实中有很多共性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

@终南海;

“以前我当商人的时候,跟人介绍自己,说我是某某公司的老总,心是很虚的。但我当了音乐人之后,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做音乐的,一点都不别扭,心里踏实极了”。

【联想】近两年断断续续尝试过自媒体写作,尝试过很多的领域,美食、养生、科技、投资等。

每次都觉得这些领域自己会喜欢会感兴趣会坚持,因为至少在素材收集阶段自己是开心的。偶然也会有几篇文章阅读数据或者互动也还不错,但是最后都没坚持下来。

一开始总以为是因为各种生活被打乱各种忙导致没时间。现在完全放弃了大半年后再回头想想,一个核心原因是这些领域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是来自于洗稿,所以心里不踏实吧。

因为我能够想象,通过洗稿在这些领域哪怕深耕下去真的能够做成一个大号大V了,一到现场见面了必然见光死,一张嘴就能知道是个外行人。

这种别扭,这种心虚让天花板显而易见,甚至自己都害怕真的做成了。因为毕竟自媒体不是主业,无法养家糊口。这种犹豫纠结中,行业风口已过,其实心里也没啥遗憾的。因为我还是和学习群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坚持。

这种读书笔记哪怕只有几百字的随想,也都是自己原创的,一点都不别扭,心里踏实极了。再慢慢坚持下去,也许我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有持续输出的自媒体人吧。

虽然纯原创的自媒体是最难做的,但是我喜欢这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这里面才是真实的自我。

你收获了什么?

@终南海;

个体思维导致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引发对错思维,对错思维带来责任混淆,即---都是你的错!

但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个人又都构成彼此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个体思维,而不接受彼此互成因果的现实呢?

因为个体思维背后是应该思维,在应该思维里面我们不用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要世界、他人,甚至自己按我们的想法运行。也就是无意间把自己放到了皇帝的角度。这是多么舒服的事情呀,潜意识里做出这种选择真的是太容易了。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受到潜意识的瞎指挥,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因为我们是系统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有了改变,对方也会做出相应调整的,那么对立就被破解了。

@她是小萝莉;

这段时间,孩子的字写得越来越丑了,做作业也是敷衍了事。于是,今天我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平常都只是说一下),罚他重写。

他虽不情愿,但也得写,结果还是写得不好。然后就有了那顿骂。

骂完之后,我很生气。他也很不耐烦,但又不敢发火。我看到他在压抑自己的情绪,说实话,这让我更难受了。

书中说,在关系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个人又都构成彼此的结果。

这么看来,我和孩子间的情绪问题就是我自己的情绪问题,我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如果我不改变自己情绪的释放方式,不加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一直这样压抑下去,还会越来越糟糕,我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还是家庭中一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垣精;

本书这部分对于我而言是能引起充分共鸣的。

作为原生家庭的独生子,父母的每日争吵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所以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哗众取宠和通过让步来让对方实现目的。

而对于关系纠缠,大学的第一个女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对我说的话就是她对我的爱在一点点的损耗。最终使她迫切的希望能够离开我。

在我而言,我对她的情感和最初她向我表白的时候是一样的,而她经历了从对我的无比依赖到最后的形同路人,我能说这不是我的责任。但是,最终造成分手的因素却是我远远达不到她对我的期待

深度阅读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改变行动。

··················END··················

为你点亮成长路上的一盏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