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焦虑3:优化你的人文环境
“ 所谓人文环境,无非是人和事两个方面。”
人是组成我们人文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因为人,才有事。
有的人喜欢围绕在自己周围的人很多,以多为美。有的喜欢精,以拥有真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道人为欣慰事。我大致属于后者。
少年时,刚刚开始可以独立佩戴钥匙的时候,用一个钥匙链,把能找得到的所有钥匙都给穿上去,而不管它是否有用——钥匙越多,说明自己在家里所涉及的领域越广,以此来彰显自己越能干。其实其中只有一把家门钥匙和学校里课桌锁的钥匙这两把,是真实有用的。
喜欢收集一大堆联系人、把清单弄得长长的,与少年喜欢钥匙圈满满当当来显示自己管辖范围广的,心思大抵相同。
人一生下来,就一直在与各种人发生交集,也在遭遇各种事。无论你的生存状态如何,都是这样的。有的人说,我闭门不出。那也一定会遭遇菜场摊主,外卖员。再不济,还有你的家人,以及家里的事情。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最近一两周,因为讨论一个运动与睡眠的问题,被引到睡眠与焦虑的问题,这才引起最近几天一直在如何破除焦虑的问题上,有所饶舌。
说起来也简单,破除焦虑,需要从精简自己的“人、事”着手。
01
—
人
1、习惯于否定他人的人
否定,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的现象,也是人在进步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只有不断地否定,才能不断地进步,这点,毫无疑问。
不同的人,表达否定也不同。一个正派的人,特别是一个上级,或者一个指导者,除了否定对方外,一定要告诉对方什么才是对的,并且告知以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对的状态。
而有的人发表否定,则是出于本能,或者叫习惯性否定他人。
办公室里,一个尚未走出校门,实习工资才1000块的小姑娘,花了300块买了条裙子,自然兴高采烈,与工位周围的小姐妹们在交流。这时过来一个月工资5万,浑身上下名牌服装的人,来一句,“就这么一条裙子就把你乐成那样啊?这料子不行啊!”这种人,貌似热心,其实就是标题所谓的“习惯性否定”的人。
这种习惯性否定的人,是带来坏情绪的一种人。如果你想生活得快乐,必须远离这种人。
2、只相信自己眼睛的人
人分四种:知道自己所知的,知道自己有未知的(虽然不确定未知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所知的,不知道自己有未知的(只相信自己所知的)。
有句成语,“坐井观天”。越是等级往上的人,越相信自己有未知的,因此,即使自己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掌握,也抱着敬畏心去相信那个“有”。所以,君子常以“人外有人”来警醒自己要努力,要虚怀若谷。
层级越往下,越不相信自己的所知之外还有其他的存在。到最底层,坐在水井里的青蛙,它只相信世界就是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空。
假如一个登山运动员,跟一个足不出村的人说在登山的冰天雪地中、有战友被雪崩埋葬牺牲了的故事。在后者看来,此刻正是盛夏,短裤背心尚且热得不可开交,哪来的冰雪?他们村后的那座山也算高了(海拔足足有50米),小孩子也经常上去,怎么上个山还能死人?
这种交流,不能进行,也没有必要企图去进行。
至少,就这个话题上,你只能跟后者远离。
上一篇本系列的文章中,说的不同圈莫强融,也是这个意思。
3、总是在诉苦的人
人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有所倾诉,这很正常,也是必须的心理生理调节。一个人90%以上的时间里是阳光普照的,偶尔诉了一下苦,是作为人的正常现象。
我们这节所说的,是总是在诉苦的人。
有句俗话叫做“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一个长期接受生活磨砺而不甘倒下的人,一般小心脏比较皮实,不大感受得到苦,也就不大容易诉苦。脆弱的人,被呵护惯了的人,一旦走出父母的护佑,走到生活里,什么都是苦。
本来这也是对的,“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问题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遭遇不如意,把不如意变成如意的过程(这句话,在我的公号里起码重复了有十遍。我打算重复一千遍,验证一下“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更何况我这毕竟还不算是谎言吧)。把苦吃下去,习惯了,或者状态改变了,自己就成长了。诉苦,就意味着自己还没有做好打算把它吃下去的准备,人就无法完成蜕变,永远是小时候那样——即使生理年龄到了老年,心理年龄可能还是幼小的。
诉苦跟“絮叨”不相同。有的坚强的人,在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或者观念处在少数派的情况下,在需要争取同盟者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反复地阐述ta的观点,但是绝对没有为自己诉苦。这种是很值得敬佩的。五次反围剿失利和战略转移时,润公也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向当时的在位者,申诉他认为的正确主张。西行时,向同行的战友们,也反复做工作,这在当时的在位者看来,当然也算一种“絮叨”。但是,里面毫无个人诉苦的意味,后人才如此的敬仰他。
从我在生活的观察中,爱诉苦的人,一般都是眼界狭小的人。
4、伤点过低的人
易受伤的人,有时候会表现得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上大学时遇到的同学间的一个故事,至今记忆尤新。
一位同学被人问到某个事情的结果怎样,这位同学用了一句俚语来打趣自己,表示对方所问到的事情,结果不大好,“唉,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啊。”这句话被旁边另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同学听到了,一口咬定是针对他,嘲笑他。为了这个事,后来还牵动几个其他的同学来斡旋,差点引发斗殴。
后来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其中一方用了小品中的某句打趣的话,结果引发对方误解,经过反复地解说、道歉,外人也参与斡旋的情况下,“受伤方”就是不依不饶,要把事态扩大。这样的人,你还能说什么?
世俗的说法,说女同志心小,看来是不确实的。要给女同志平反。上述两个案例,都是30不到的男青年身上发生的。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与这样的人,发生交集。
容易受伤的人,和轻易诉苦的人,表现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容易受伤的人,大部分时间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即使受伤了,也大多自己闷闷不乐。诉苦的人,则是表达出来,把情绪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与其同苦。
之前我们在情绪和健康的话题里,曾经说过,什么委屈都吃得下、而且能消化的人,是上品。吃不下却硬吃,吃下去不消化的人,容易得癌症。吃不下,也不肯吃,这样的人,却也能很健康。
延伸阅读:《情绪、运动与健康》
或者更直白地说,容易受伤的人,很多时候是默默地憋出内伤。偶尔诉苦的人,是健康的人。反复诉苦的人,把伤转给别人。如果容易受伤,又热衷于诉苦,那层次就急剧降低了。
02
—
事
1、自己完全不可能胜任的事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什么都擅长的,更不可能什么方面的钱你都能赚的。你只能做最适合自己去做的。
职场上,常常有似是而非的机会,经过体验了解后,如果与原来以为的不一样,那么,这时候的放弃,也属于“尽人事,顺天命”了,不该有遗憾。
我们以木匠举个例子。
譬如,某户人家要请木匠做工。一个木匠去了,了解以后,对方是要给出嫁的女儿打一套嫁妆。可是这个木匠,却是一个起屋架梁的木匠——我们知道木匠就有造房子和造家具两个大类。在了解了以后,这位架梁的木匠就会干脆地放弃这单生意。
尽管木匠都有着相同的工种名称“木匠”,都有着凿子、斧子、锯子、榔头、墨斗等相同的工具,但是此木匠非彼木匠。完全不能相互胜任对方的领域,就放弃就任。
2、自己完全无兴趣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这样的案例也很多很多。
一位我非常敬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他单位里的同事,“有的同事可能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如果每天来的路上,感到左别扭,右难受的,我就建议ta不要上这个班,如果需要我帮忙,我愿意帮助ta换个工作,需要提供推荐信也行。甚至,如果有好的思路,好的项目,我也可以投ta。”
这话很在理。正因为如此,这位企业家也一直被我在心里暗暗敬重。
如果你在每天上班出门时,心情是很沮丧的,那就是焦虑的重要来源。
3、君子不立危墙下
交友要交对自己有帮助的。什么叫有帮助?能指出自己没有看到的不足,帮助提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人,就是良友。择业也有类似的问题,有的职业,要么是趋势明显走衰,要么是行业存在着某种潜在的风险,甚至可能在经营模式上,明显有着与自己的道德规范相违背的地方,那就尽量要远离。这些年,很多野蛮生长的行业,在事后一地鸡毛的新闻,我们看得不少。
4、你管不着的事情不要焦虑
之前我们说过,老天的事,你管不着,长大了的孩子的事,你管了没有用,你能做主的,就是自己。
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年忧。在这当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孩子的事。可以说,越早意识到孩子已经成长,越早确立对ta的人格平等意识,越早承认自己已经不能成为ta的业师(人生导师还可以继续当一段),就越幸福,越不容易焦虑。
5、从你的过往经历中统计一下,实际上,曾经担心到要死要活的事情中,80%都没有发生
即使当时你认为天一定会塌下来,并且坚信天塌下来这件事,将在三个小时以后发生,但最终,都没有发生。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越早让ta有机会独立面对困难,让ta接受磨砺,ta成年后承受生活的压力的能力越强,越皮实。性格也会更加阳光。
这个观点,我有亲身经历作为论据。这也是得出本条题目的缘由。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