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在生活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

龚金平

电影《柳青》乃根据柳青女儿刘可风所著《柳青传》改编,这意味着创作者能够掌握传主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也容易受到视角上的限制。因为,女儿会对父亲持仰视的角度,写作的初衷也是为了纪念一位被加冕的“人民作家”,过多私人情感的倾注会导致人物被纯化甚至美化。这就不难理解,影片中的柳青多少显得过于完美,观众有时难以触及人物性格的立体性与内心的复杂性。

影片中柳青出场时,正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在一个大礼堂受到众星捧月般的欢迎和赞美。他身穿白色衬衫,发型精致,笑容可掬,健步走上主席台。在回答台下听众提问时,柳青说接下来要扎根乡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寻找新的创作灵感。此时,电影的观众其实对柳青尚不熟悉,有些可能都不知道柳青创作《创业史》之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这样,观众对影片中柳青的决定就缺少了因反差而带来的心理感受。这也说明,影片在塑造人物时“先入为主”定好基调,没有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让观众对人物有深入了解,进而跟随人物的心理图景完成情感认同。

柳青来到“扎根乡村”的皇甫村之后,影片面临情节设置的两个方向:一是表现柳青作为县委副书记,如何指导、帮助基层干部王家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二是聚焦于柳青如何在农村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并完成《创业史》。柳青在皇甫村究竟是作为蹲点干部、扶贫干部,还是体验生活的作家,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会有差别。影片努力对这两种身份进行缝合:柳青在参与农村工作、帮助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素材。只是,这又带来新的挑战:柳青作为上级领导,对农村的政治生态和世态人心需要保持一种清醒、敏锐的洞察力,并做出果敢干练的决断;作为作家,柳青需要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有一种人道关怀,但又保持适当的审视距离。影片在突出柳青与农民、农村生活“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微妙关系时,有突破,也有遗憾。

柳青刚到皇甫村时,他的说话方式、着装风格、发型都显得格格不入,无法与农民打成一片。后来,柳青剃了发,戴上瓜皮帽,换上粗布衣服,说着方言,开始融入农民群体。这种转变,让柳青接触到最为鲜活的农村生活,触摸到农民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并为自己的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细节。而一旦王家斌等人遇到困难向柳青请示时,他又必须体现领导的权威,用高屋建瓴的视野统领全局。这意味着,柳青在皇甫村终究是一个“外来者”和“俯视者”,这种身份也许有利于文学创作,但带来的后果是,柳青作为蹲点干部的形象就显得单薄空洞。例如,老郭要卖牛,王家斌一度想打退堂鼓,柳青都能用几句话就解开人物的心结,这导致情节的感染力不足,人物的刻画也苍白。这说明,影片在面对柳青作为“干部”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时,既有取舍又想两全,却力有不逮,使得情节和人物有了跛足前行的迹象。

但当影片尽力凸显柳青的作家身份时,情节是有张力的,人物也是有魅力的。柳青结婚后,可能觉得离农民太近而无法拥有超越性的视角,将住所从村中心搬到了远离尘嚣的中宫寺。这是通过空间上的远离,来获得观照身边世界的心灵距离。因为有了这种距离,柳青才能够将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艺术加工变成感人的文学形象和艺术世界,才能够将王家斌等人的故事上升到一种人生的普遍性,并提炼为《创业史》中那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这正体现了柳青的文学观:作家应该挖掘事物的本质,反映本质的真实,而不是数量的真实、现象的真实。

柳青有自己的文学追求,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镜子。为了记录“历史”,只有像柳青这样亲自参与“历史”,投身于生活这所大学校,才能在氤氲的烟火气息中把握人物的心理起伏,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生活的苦痛欢欣,进而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去书写生活的壮阔与瑰丽。

影片在柳青的文学创作阶段强调了两个环境:一是时代大环境,二是身边人物所组成的人文环境。在大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动荡与复杂多变,但柳青纵然身体被摧残,精神受打击,仍守住了个人良知和道德原则,以一种“不变”的伟岸形象,成为风云变幻局势中的一盏航灯。在小环境中,有王家斌这样坚定不移地为群众谋福利的基层干部,也有老郭这样精明自私的庄稼人,还有不断催促柳青拿出作品以便交差的上级领导。柳青对于这些人物有着复杂的感情。通过这些人物的映照,柳青的人格形象令人景仰。

当然,影片虽在艺术上有不足,但仍然意义重大,它不仅细致地描摹了柳青在农村生活、创作的艰苦历程,还从这段经历中挖掘出更多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止于重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意义也不会因农业合作化已成过往而褪色,而是早已融入柳青的人生选择、创作态度、创作方式中,成为能够感召后人的隽永深沉、厚重昂扬的精神财富。正如柳青在片头对女儿可风说:“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废铜烂铁。”柳青还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生活是作家的大学校。”柳青虽未完成《创业史》,但他在生活的舞台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堪称作家为人为文的标杆。

我们每个人的“创业史”,理应沿着柳青昭示的轨迹继续前行。

(0)

相关推荐

  • 走进柳青的皇甫(5)

    从深深的沟底里的皇甫村顺着倾斜的公路上来,到了兴盛村的路口上,向在路边的旧沙发上晒太阳的几个人打听,打听柳青墓在哪边.几位老人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一个坐在单独的沙发上光着脚的年轻人便一挥手指向西边,同时 ...

  •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最早知道柳青是在1978年,那时我正上初二.语文老师刘立群串讲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时,提到过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互助组.生产队.蛤蟆滩 ...

  • 走进柳青的皇甫(1)

    从小看<创业史>,柳青的皇甫村于我就是文学的圣地.自从知道他书中描述的环境就是神禾塬下的皇甫村,是滈河边的滩地,还有南方天际上的终南山,便一直心存向往,形成了一种很自然也很单纯的对于这一特 ...

  • 走进柳青的皇甫(2)

    这一天,终于,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从原来的长安县南边的地铁终点站韦曲南坐上公交车,4-18公交区间车(同样的车次,如果不是区间车就不到皇甫村),买了一块五的车票,一路上坡,很快就到了<创业史& ...

  • 钢铁股跌得太惨!电影《柳青》观感

    5月19日钢铁股又跌了.自4月底创下过去两年的新高后,现在已经跌了15%左右,个别股票跌幅接近20%,太惨了. 据说是因为最近钢价大涨,上面约谈钢企,压价不让涨,还提高了期货保证金.现在来看颇有效果, ...

  • 「年度散文推荐」王锡义|拜谒柳青墓

    作者简介 王锡义,男,1956年7月生,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1982年2月工作,1983年3月入党,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拜谒柳青墓- ...

  • “纪念柳青”专栏 || 张少锋:神禾原秋声

    神禾原秋声 张少锋 晴空万里,秋阳高照.城南的神禾原沉浸在一派成熟的草木当中,从市区延伸出的南长安街与常宁大街相连,一直通往秦岭里的深秋. 越过潏河大桥,沿着常宁大街攀坡上原,东边的柳青广场上,柳条儿 ...

  • 【别样的皇甫庄,不变的柳青情】/ 郭挺

    别样的皇甫庄,不变的柳青情 郭挺         皇甫庄,长安的一个村子.就如同其他的村子一样,有沟.有塬.有河,还有善良的村民.似乎和其他的村子没有什么区别.可你走近后,走进去了便有些不同了.   ...

  • 走进柳青的皇甫(3)

    一个个子很矮小的老人,一个明显是从那个苦哀哀的时代里走过来的老人,正推着一辆俩轱辘的小铁车慢慢走过来.他是来拾柴禾的,不过因为走得慢,还走走停停,神情之间满满的都是悠然,所以更像是推着小车出来散步的. ...

  • 走进柳青的皇甫(4)

    因为背风向阳临河,神禾塬下的皇甫,在深冬季节里,也是一片温暖.街头巷尾一点都不鲜见的竹丛之外,滈河桥头甚至有一棵大大的棕榈树.梁生宝当年领着合作组的人上终南山砍柴,砍回来的很多就是竹子.竹子一向被北方 ...

  • 电影《柳青》导演田波:这部片是我的起点,也可能是我的终点

    ■ 本期轮值毒叔 ■ ■诸葛奇谭·谭飞■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 ...

  • 「写作坊·美文」王锡义|徜徉在柳青文化广场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徜徉在柳青文化广场 西安市的长安南路上,过了潏河边上的樊川公园,紧挨着的还有一处现代园林,花木扶疏,馆阁俨然,小桥流水,碑刻石雕,文化气息十分浓厚,这 ...

  • 铃兰|神禾塬上,顺着墓碑的方向望去【散文|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张艾,笔名: 铃兰,陕西咸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性喜静尚美,如幽兰暗自馨香.喜自然山水胜景,闻人间冷暖故事.爱文字.摄影.远足,好诗词.散文写作.追求恬淡.优美.空灵文气.作品散见于江 ...

  • 纪念柳青:柳青神禾有家园

    柳青神禾有家园 文/孤鸿 在西安城南古老秀丽的神禾塬畔,长眠着一位新中国创业时期的文学巨匠-柳青先生.柳青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优秀的共产党员,皇甫人永远的恩人和朋友. 虽然柳青先生曾历任第四届.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