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中国的“上帝”
翻阅中国古代史,打了胜仗仍逃不开亡国命运的,首屈一指当属商纣王。东征西讨大获全胜的他,却在面对周武王的军队时吃了败仗。这一败,纣王输掉了天下,也毁灭了自己。“能量守恒”,于商纣王而言是大悲剧,但对周武王而言却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礼记·大传》记载,“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
这段文字清晰地表达着三层意思:
其一,牧野之战对周武王而言,意义重大,奠定了新的王朝,也夯实了他自己的地位。
其二,祭祀与军事,对古人而言同等重要。
其三,古人祭祀的对象之一,是“上帝”。
至于“柴于上帝”的操作,是指将柴放在祭坛,献祭“上帝”的物品置于柴上后点燃……烟雾袅袅,烟气直达天庭。
在古代,“上帝”通常是与“皇天”连用,构成“皇天上帝”,代表着拥有崇高地位、至高权力的上苍。我们分享过人与大,都离不开人的造型:无论是劳作的造型,还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天”会如何呢?
《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天”也离不开顶天立地的“人”的造型。无论是“一”还是早期类似于“口”的字形,达标者都是头顶的空间。合而言之,其本意为:人头顶上方无边的天空。
许慎认为,“天”代表着至高无上;在今天,“天”的含义我们用的最多的莫过于“天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原道》中就曾有这样的表达: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想来古人造字的本意是想时刻提醒人们:“人”的力量无论多么强大,都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苍穹之下”。
商周时期,人们将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主宰者称之为“上帝”,或称之为“帝”。“上帝”显然不是舶来品,是我们对上苍的敬畏。
《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许慎认为,“帝”是一种称谓,指的是统治天下的人。
除了代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帝”还有“祭祀名称”的含义。
《论语》中,就有“乱臣”向孔子询问“帝”这种祭祀的相关信息;孔子厌恶礼崩乐坏的现状,故意说不知道。同时,又以“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暗示着自己其实对祭祀礼制了然于心,但希望人们能注意名分。
皇天上帝祭祀完成之后,上天也会降下相关旨意,汉字中用“示“字来表达。
《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许慎认为,示,即上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们传递“吉凶”。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中就有“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此处的“示”,即“天垂象”之意。
此外,今天我们最常用的“示”之含义,通常是指将事物为人所共知,如示范,展示。
最后我们来看“神”。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
许慎认为,“神”即传说中的天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后逐渐泛指一切鬼神。《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中一句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伴随词义引申,渐渐有了精神,表情,神奇、奇妙之义。
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既是一种谦虚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描述。我们头顶的天空固然有限,但在这方寸天地之外,却也有着广阔的天地。敬畏之心,不可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