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圣人养成记

提及“至圣先师”孔子,我们今天的很多教育思想仍是从他而来,譬如“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照本宣科”固然有之,但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与弟子们之间的问答,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绽放出为人处世的火花。

有一次,莽撞大弟子子路问老师,“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对吧?”

老师摇头否定,“父亲和兄长还在世,怎么能不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就鲁莽行事?”

没多久,优柔寡断的弟子冉有请教老师,“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就去做,可以吗?”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当然,听到了就要立刻去做。”

此时,两次都在现场的弟子公西华很迷惑,“老师,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孔子回答说,“冉有遇事踌躇不前,为此我鼓励他积极决断;子路勇猛过人,故而我提醒他谦恭退让。”

公西华恍然大悟。

身为老师的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总是不失时机,积极解惑是最常态。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会是“文”呢?

孔子的回答,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八个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看似简单,知易行难。

明白了“文”的含义,那么,孔圣人何以谓之“圣”?

我们不妨从文字的角度去一探究竟。

《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呈声。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突出了站立人形的大耳朵;人体的听觉器官,彰显着“倾听”的重要性。或许对古人而言,圣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卓越的沟通能力——与上天,与旁人。

通达,是“圣”的含义,也是圣人的修为。

既然倾听很重要,汉字中的“听”,又当如何书写?

《说文解字》:“听,聆也。听,即聆听。

最初的“听”,由一个耳朵、两张嘴构成。合而言之,表示倾听很多人的言论、意见。发展至小篆时期,“听”的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德”的字形,从而将“倾听”从一种日常行为上升到与德行相关的个人品质。

《尚书》有云,“听德惟聪”,意思是只有能虚心听取采纳有“德行”的言论,才称得上是耳朵灵敏、听力卓绝。当然,这也是繁体字“聴”才具有的魅力。

简化之后,“听”只剩下了“口“,既没有耳朵,也没有德操,又如何能真正听得进去有价值的言论,从而有所进益呢?

有听取,就必须有上报。汉字中用“呈”来表示向上回禀、报告。

《说文解字》:“呈,平也。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像人站立于地面。

古代邦国,祭祀与战争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其中,战争开始或结束时,也会以祭祀为重要启动或总结仪式。由此观之,祭祀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古代统治者每临大事必祷告上苍,甲骨文中的众多卜辞便是由此而来:战前通过甲骨与上天沟通,战后自然需要将战报呈上。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中就有“一面申呈本府,一面动了一纸海捕文书”……上报的是上级政府,捉拿的便是误杀了阎婆惜的宋江。

说到底,人总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方可永保无虞。

这便与今天分享的汉字一脉相承,前段时间热播的《流浪地球》,中美对于“危机”的解决引人深思:美国大片中拯救世界的往往是个体,且迁移到其他星球是首选;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让他们在面临危机时也不忘带着自己的“家园”。

若不去看古文字,若不了解繁体字,我们真不知道,我们遗失了多少美好与内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