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三首最著名的小提琴奏鸣曲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他有一头又黑又硬、长而密的头发,草一样的眉毛,连鬓胡子向上长到眼角,前额和头盖骨宽阔而高昂,……有力的下颚'像能把坚果咬碎’”,也许罗曼·罗兰所描绘的这个贝多芬会让你想要远离这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别因为贝多芬的某些雕像而产生误会,来听听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吧,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个温柔细腻的,对大自然诚挚热爱的、浪漫无比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共写有10首小提琴奏鸣曲,在继承古典奏鸣曲的基础上开始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他在两件乐器融合和对抗上所作的创新和尝试将独奏乐器与钢琴的奏鸣曲推上一个新的高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贝多芬三首最著名的小提琴奏鸣曲。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的别名,创作于1801年,F大调,通常也被称作《春天奏鸣曲》(the Spring Sonata)。
一般认为是由于此曲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被人们恰当地称为《春天奏鸣曲》。 “春天”的名称并非是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后人根据作品内容所赋予的。这部奏鸣曲属于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音乐明快而甜美,轻松而活泼,犹如绚丽灿烂的春光。
乐曲虽然是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记录了贝多芬青春时代对生活的感受。尽管这首乐曲写于贝多芬的早期,但与海顿、莫扎特的真正古典主义音乐相比还是不一样,它充满自信乐观的精神信念,表达了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贝多芬第八号小提琴奏鸣曲,OP.30.3,G大调。据丹迪的诠释,当时贝多芬酷爱在户外散步,利用对“田园”的印象作成此曲。此曲比《田园》交响曲早作3年,与《田园》交响曲、《田园》钢琴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与第七号的严谨结构相比,此曲以弥漫轻快的气氛为特点,共3个乐章:
1.很快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发展部两件乐器以尾奏中的颤音互为应答开头,很有味道。
2.以优雅而极其中庸的小步舞曲节拍,降E大调,三段体。这一乐章其实是宁静的传统第二乐章与小步舞曲第三乐章的组合,所以在整体结构中成为重心。中段的典雅旋律是贝多芬最优美的旋律之一,后用于《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0)。
3.活泼的快板,G大调,形式虽是回旋曲式,却无程式不同的各主题的对立,程式为A(对位法式组合)-B-A-C—A。
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OP.47,A大调。这是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这首作品是贝多芬专为当时英国的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George Augusus Polgreen Bridgetower,1780—1860)而作。布氏父亲是黑人,母亲是波兰人混血儿,布氏仅9岁就展示出惊人才华。这首作品作于1803年5月,作成后,5月24日由布林格托瓦首演,贝多芬本人亲自伴奏。但演出后,当时音乐界评述布林格托瓦的演奏过于矫揉造作。后此曲贝多芬又改献给布鲁塞尔的小提琴家克莱采(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据说,改赠的原因,是首演后贝多芬与布林格托瓦的关系破裂,而破裂原因是为一位少女。 这一首作品的3个乐章是:
1.持续的慢板——急板,A大调,含着序奏的奏鸣曲式,主部的第一主题是那种非常动人的热情,而第二主题则好似一种静静的祈祷,两个主题的呈示与发展非常精妙。
2.变化多端的行板,由行板安宁柔美的主题及4段变奏组成,主题为F大调.全体系为3段体,变奏完成后以很慢的慢板华彩移入尾奏,平静地终了。
3.终曲,急板,A大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主体由活泼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构成,具有非常华丽辉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