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说戏】观千阳剧团首演《望鲁台》杂感
观千阳剧团首演《望鲁台》杂感
文/屈军生 刘立军
2019年4月25日有幸在西安易俗社大戏院观看千阳县人民剧团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的首演。下边简单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合作。
戏是好戏,意义重大。全剧共分六场,立足于陕西千阳先贤燕伋、中华尊师第台——望鲁台,探究因材施教、从无到有、由己及人的教化之实现,探究“平凡”何以成为“不凡”,并将这“不凡”推而广之。新编历史剧《观鲁台》从历史题材入手,以弘扬陕西地域文化,弘扬尊师重教为目的,立意不可谓不高。在陕西南部商洛、汉中很多地方,人们还在家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也许就是受到了燕伋的影响。要知道这样的牌位在关中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关中,“老实忠厚”几乎已经成为了贬义词,现在说人老实忠厚比骂人还难受。现在的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部分道德素质低下的从业人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声誉。师道尊严已经受到社会的质疑,这于古训中的“亲其师,信其道”截然相反,势必会影响教育成效。
燕伋的“学而优则师”想来会对国家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产生一点影响。要知道,现在师范类招生已经很难做到择优录取,很多人都是学分不够被迫无奈才选择上师范院校的。很多城市招一个城管队员都有可能要求研究生学历,但是近年来西部农村基层教育一线,新招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研究生能占多大比例?一流高校占比有多大?同时,我又想起民国时期的教育,教师真的是受人羡慕的职业之一。那时的教员工资远远高于一般公务人员,使得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很多人就是从中小学教员起步,最后成为教育家、文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叶圣陶。 现在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早已视其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精神状态势必也会影响教育成效。所以,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吊在嘴上,挂在墙上,落不到地上。
当然,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孔子及其弟子燕伋在教学过程中所坚持的因材施教、从无到有、推己及人,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燕伋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思念之情,决定筑高台登高望鲁,寄托相思。为此,他运黄土上塬筑台,不用箩筐等工具,更拒绝了家人和学生相助的请求,坚持衣襟兜土,一人筑台。每天早晚各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台越筑越高,年岁越来越大,步履越蹬越慢,喘气越走越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筑台,燕伋持续了十余年,足可见其心之诚、其志之坚。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所写文章中所采用的一个比方,坚守道义的教师就如同推石上山的佛佛西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本剧是新编历史剧,加之是首演,所以硬伤较多,如不能及时修改完善,势必影响它的传播。另外,戏是高台教化的,若传播不正确的文化历史知识,会贻害无穷的。
一是“骚情”误作“骚轻”,“骚”本指战国晚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所创作的《离骚》。“骚情”含义有三:(a)指《离骚》所体现的情调。清·张佩纶《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谏疏到今称,(女+武)媚何当属魏微。”(b)风骚,轻佻。(c)方言。调情,谈情说爱。骚情,当初是感情太丰富的同义词,褒义词。后转化为中性或贬义词的。本戏字幕中“骚情”误打作“骚轻”。二是舞台上所出现的文字,如“望鲁”“秦界”“论道”“悟台”等都作“小篆”处理。其实春秋时期,文字的载体是大篆,在战国晚期及秦统一六国后,才颁布小篆为全国通行文字。三是春秋晚期的人唱词中却出现了东汉以后才翻译释典《华严经》中的句子“不忘初心”。四是“乐山乐水”中的“乐”读成了白字,应读yao(去声),解释是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这是通过360百科等多种渠道均可以查到的一个文化常识。五是“长物”“杏坛”中:“长”读zhang(去声,多馀的东西),语出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德行》,这一点,网上很多人也弄错了。需要注意及时纠正。“杏”读为“何梗切”,即关中方言中“杏”的发音(hèng)。六是出现了“臊子面,肉夹馍”的戏词。当时小麦还未在齐鲁大地和秦地种植呢,有黍稷是真的。战国时《孟子》中讲:平民人物逾古稀才有资格吃肉的,更何况在春秋晚期呢。春秋时期,对平民燕伋而言“肉夹馍”也站不住脚跟。七是戏中把“从军”当作一种职业,误。古代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从军”是所有国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义务。“士农工商”的排序最早见于《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为了千阳剧团的这台好戏,若细究,硕伤多多矣,要讲实话反映给编剧工作者。若编剧不重视这些硬伤的修订,其后果不言自明:国家的巨款投资只能是打水漂。虽然《望鲁台》主题思想挺好,演员好,服装好,乐队好,舞台美术好,灯光好,存有致命硬伤,如御厨作好的臊子面上面有只微不足道的“蝇子”!若不改正,此剧一定杀不出函谷关的,悲夫!
说明:本文框架结构为屈军生先生提出,文中加粗部分均为军生兄所写,我不过是狗尾续貂,不过军生兄再三嘱我必须署名,不然他也不署名,思虑再三,还是署上我的名字。
范紫东研究:致力于宣传推广范紫东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范紫东研究纵深化,专业化,规范化,不断提升范紫东先生的文化影响力,并以范紫东研究为契机,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