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谈艺录发布时间: 18-04-1222:07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如果你是为了在唐诗里寻找愉悦之美,那你可以读王维的诗,甚至你可以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如果你想在唐诗里寻找真情实感,找寻最朴实的感情,那我劝你一定要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这是一首年少时读毫无感觉,甚至觉得他絮絮叨叨,不知所云,但人过中年,经历一些世事之后,一读就忘不掉的诗,全诗如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在安史之乱开始后,曾经有过非常狼狈的逃亡经历,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逃亡中,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分的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王砯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匹让给杜甫骑乘,他则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就是在这样的逃亡路上,女儿饿得不住啼苦,男孩只采摘路旁边的苦李充饥,天气则是雷雨连绵,道路泥泞,没有雨具,野果是粮食,低垂的树枝是他们过夜的屋檐……
杜甫这样的逃亡经历并不只一次,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政权被李林甫把持,杜甫始终没有入仕机会,在安史之乱中,他始终是困苦不堪,来回逃亡的,当他终于在唐肃宗那里获得官职(左拾遗)之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冬天,又因上书给失事的宰相房琯说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杜甫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好友卫八处士。这一夕的相会,遂后就是匆匆告别,杜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世事这般无常,二十年间,我们就像天上的商星和参星一样,一早一晚,一东一西不得相见,今天究竟是个怎样的夜晚啊,我们得以重逢。我们过去共同的朋友大多已经死去(其实这个时候杜甫只有48岁,我们的朋友或病或饿或死于战事),那些活着的人让我们唏嘘流泪,我们现在早已头发花白不再少年,上次分别的时候,你还没有结婚,现在已经儿子、女儿排成行了,孩子们刚问完人从哪里来,你就让他们给我们张罗酒饭。家人冒着小雨从地里摘来了春天新生的韭菜,灶台上锅里的黄米温暖地咕嘟咕嘟地跳动着……,这一切,对于贫困常至于饭食无着的杜甫,是何等的温馨舒适啊。“见一次面太不容易了,酒要多喝”,卫八在不停地劝酒,“来来来,再喝一杯,今晚一相聚,何时再重逢啊?”一个夜晚就在推杯换盏中过去了……天亮之后,又要远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让人愁绪难断。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没有华丽的词汇,就是絮絮叨叨的家常事,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场面,但这就是生活,真切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又是在动荡的旅途之中去寻访故人的;是在两人已经长别二十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而且这次见面,也只有短暂的一夕,短暂,不易得于是更加珍视。于是,那眼前灯烛光照耀处,卫八的小屋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人生角落;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和平宁静仅有的一瞬;朋友家人的动作,朋友儿女的问话,处处荡漾着人情之美,这下外界的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出和美可亲与不易得。于是诗人问:“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夜晚啊,老天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夜晚?因为哪些被战乱推得非常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
(诗意图)但是这样的相会,就只有一夜,明日隔山岳,世事又将变得无法把握和预料。是不是还能活着相见已是问题,因为“访旧半为鬼”,这次见面谈到的老友已经有一半故去,两人这一别恐怕就是永别,因此分别又让人无限哀伤。看资料,依照杜甫此后再未回长安的情况来看,这次分别大概也最终成了两人的永别。读老杜的诗,需要经历,这首诗就是年少人读不懂的诗,即便懂了意思,也悟不出其中的痛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懂,待到饱经世事之后,再读此诗,仅开头一句,就让人潸然泪下了……小时候不懂杜甫为什么叫“诗圣”,现在才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赠卫八处士》每次看过朋友的博客,都觉得内心宁静,所以每次登陆博客必然首先看看她的博客,然而却发现她已经好久没有写博客,于是觉得出离愤怒,继而立即连线上QQ告状,犹如编辑催着作者交稿般凶神恶煞。不过,其实自己的博客也很久都没有来看过了:p繁忙的工作,居然占据了我生命中大约50%的时间。在剩余的时间里,除开最多30%的睡眠时间,10%吃饭的时间,剩下不到10%的自由支配时间我们能干什么?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人的一生,如果寿命有70年的话,大约只有8年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支配的。这我相信。但是作者非常积极乐观,他认为我们可以选择,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对此,我的想法却比较悲观:人生中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其实没有多少事情可以选择。你当然可以选择去过隐士的田园生活,但是大多数人要生存要拓展,他们要占用你想去享受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作为人类发展的个体,你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别无选择。曾经有一位租马的商人,声称租他的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有一天,马厩里只剩下最后一匹瘦弱的马,一位来租马的人问他,这种情况我还可以选择吗?商人说,可以,你可以选择租,也可以选择不租。这种例子太多了,通常的所说的选择都是在容忍和放弃之中做的,鸡肋般的选择,让个体的弱小和卑微展现无余。有些选择已经作出来,即使本身不完美,也让人没有了再次选择的勇气。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如果可以自由选择,那么知己可以彼此畅谈,而不在乎时间的流逝,可以嘴皮大动,愿意倾诉的畅快倾诉,愿意聆听的悠闲聆听。但是,当人生的时间开始用手表的指针划分的时候,知己之间的交流就少而又少了。与其计划未来模糊不清的相聚,不如在每一次痛快的畅谈时,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安静June 26,2006如果每只蝴蝶对花儿的归省,都是为了寻觅前世的灵魂.那么,我对你的痴恋,必然也有着宿命的渊源.犹记五月,淡然而平静,你在苍白的天空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让我相信,那是雨后彩虹,令人触目怦然.六月,深情而沧桑,你素描了一幅爱的轨迹,久远的笔,绘出厚重如山的誓言.七月,跳跃而灵动,我在树下抚弦而歌,你隔岸而坐,微笑倾听我悸动的心.八月,婉转而飞扬,你的温柔飘散在空气里,让我忘了自己,忘了日月晨昏,忘了人间天上.九月,泫然而纷乱,悲伤淋湿了所有的热望,无法言说的感情流淌在寂寞的山道上.十月,阴暗而晦涩,秋意未已,而冷风萧瑟,我一身客寄,甘愿画地为牢.十一月,冷艳而芬芳,你许我以素心莲愿,期望我于曲赋中散尽哀伤.十二月,寂然而苍凉,为了棋好花美,我们各自转身,只让心中,响起一阕悠悠离歌.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我们之间,或许正是两颗星星的距离,那么,我愿,在时间河流的分隔中,在夜复一夜的思念中,终老此生...
时间的河/蔡琴最初的结局 我们都可以预料但是那故事 后来怎么样没有什么发生 也没有发生什么我们的故事在从前 早已画上句点时间的河啊慢慢地流 时间的河啊慢慢地流自你走后我便数着时间 时间又回来回来数我没有什么发生 也没有发生什么我们的故事 在从前早已画上句点时间的河啊慢慢地流 时间的河啊慢慢地流
前言问题:杜甫有一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怎样解释?这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赠卫八处士》,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了故友卫八处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人称小李的李商隐曾经有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老杜这首诗第一句就写出了两个人”相见时难“的感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一、参与商参商这个典故,早在《左传·昭公元年》就有传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 阏伯 於商丘,主辰, 商 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 实沉 於大夏,主参, 唐 人是因,以服事夏 商 。"左传中说有这么两个兄弟,哥哥叫阏yān伯、弟弟叫实沈,因二人不和,以至于常动干戈。帝喾(高辛氏)为了清静,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大哥阏伯封于商丘 ,弟弟实沈到大夏,使兄弟二人不得相见。阏伯死后成了商星,实沈死后为参星。二人变成了星星也没有化干戈为玉帛,一个升起的时候,另一个就落下了,老死不相往来。
二、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这首诗不是写送别,而是老友重聚的时候,感慨相见不易。意思是说,我和卫八处士的人生,就如同参、商二星,此出彼没,见一面真难呀。处士,指隐居不仕之人,卫八处士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八,是指杜甫这位好友排行,例如《别董大》。卫八处士比较幸运的成了杜甫诗中的人物,如同李白诗中的汪伦一样,虽然自己没有什么作品,但是有幸成了作品的人物,便如蒙娜丽莎一样,名传千古。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处写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呼应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确,无论多么亲密的同学或同事,一旦毕业或者跳槽,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中,也几乎很难在见到面。何况作此诗的时候,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4年,国家与百姓的命运都出在水深火热之中,难怪杜甫感叹:”世事两茫茫“。
三、古人常用参商表达分离1、盛唐的高适就有诗《宋中》直接用到了阏伯的典故,这是咏”商星“: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傍。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 终古犹如此。而今安可量。诗中的“高丘”指阏伯台,相传阏伯为“火正”,通过观察星象来定农时、分季节,阏伯台就是阏伯当年用来观星的高台。人人都有兄弟,你是什么回事,竟然和弟弟闹得永不相见。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天呢?宋中即宋州,古地名,别名睢阳郡,治所在宋城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适写了十首咏古诗,都是写到当地的古代人物。 《左传·昭公元年》说过:迁阏伯於商丘。2、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是东吴丞相陆逊之孙,三国归晋后,二陆北上,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弟弟陆云写过一首诗送别哥哥陆机:悠悠涂可极。别促怨会长。衔思恋行迈。兴言在临觞。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参商。衡轨若殊迹。牵牛非服箱。3、宋朝的王十朋有一首送别诗《送黄岩三友》:聚散本常理,未应轻感伤。祇因三益友,故断九回肠。 子少才俱美,予穷老更忙。相将亦行客,后会恐参商。朋友们即将分别,”后会恐参商“,以后咱们再见面恐怕遥遥无期了。
结束语苏轼曾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次分离都有”参商不见“的可能,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多年的老友或同事,一旦离开工作岗位,有时候再见已是十年以后了。古人用参商来比喻这种情况,真是太贴切了。老街翻了翻自己以前的作品,也有一首词用过参商这个典故,《观宋填词24芳草》:绕池塘,禽鸣园柳,芳心碧染罗裙。萍踪何处是,渌波南浦渺,忆王孙。高楼孤莫倚,向东风、只自销魂。天际远、鸿书隐没,万里风薰。如茵。漫烟汀古道,数荣枯、劫后还新。惜韶华不驻,任名缰利锁,误几青春。相知空付月,映河汉、悄转霜轮。泪暗滴,参商两岸,流水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