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租公寓的自我修复与长期进化 | 自我修复的良性出清
过去的一年,长租公寓可以说是饱受苦难,在经历一个耀眼的热潮之后陷入周期性、阶段性回调。
在一系列所谓的“爆仓”、甲醛、出租率下降、竞相降价出房等各种压力之后,在持续不断的质疑声中,青客率先发起IPO,并有望成为长租公寓“第一股”。
预计未来一、二年至少有4—5家机构实现上市。
那么,站在这个时点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长租公寓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周期,未来向上向好的长期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动摇?
长租公寓的自我修复与长期进化
01.短期:处于自我修复的良性出清周期
“爆仓”表面是资金问题,本质是供给的非理性扩张。
自2016年开始,伴随政策刺激和资本进入催生的热潮,一大批开发商、酒店系、中介公司、创业者抑制不住内心的狂野,不可阻抑制地进入长租公寓,在短期内形成一个“供给突起”。
供给的突然增加,叠加稳中有降的、相对不足的需求,市场形成阶段性的供给压力,租金、出租率、出租周期等关键指标必然处于恶化状态。
特别是一些机构为了规模扩张,拿房的价格、速度和规模超出自身承受的水平,现金流会出现压力,并进一步被迫降价出租,回笼资金,一家机构降价,另一家机构必须跟随,从而造成“集体踩踏”,这就是过去一年多行业经历的典型“负反馈”。
展望下一阶段,经历了市场的修复和出清过程,整体上长租公寓处于周期筑底、缓慢拉升阶段,一定程度上,最恶劣的情况得到改善,逐步向上向好。
具体而言:
第一是市场的修复,供求关系回归常态化。
过去一年来,我们已经看到,长租公寓拿房的速度明显放缓、规模明显下降,甚至不少机构停止了拿房。不少开发商已经明确退出,剥离了长租业务,加之经过前一阶段的竞相出货,部分企业的倒闭。
应该说,市场的“突起”已经被逐步消化,市场基本出清,供求关系回归常态化,可以预见,未来的供给将趋于理性。
第二是业主预期的修复,业主对于市场价格的认知趋于理性。
2016-2017年的“跑马圈地”阶段,竞争性的高价拿房策略推升了业主对于市场租金的预期,随着各种违约事件和“爆雷”事件的发酵,业主逐步认识到不合理高租金并不可靠,不可持续。
市场合理租金水平才是保障业主自身权益的根本。经过这次教育,业主对于租金的预期会有所降低,未来,长租公寓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获取价格合理的房源。
第三是企业的修复,经历了这一年的洗礼,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形成,头部企业的集中度反而上升。
回顾历史,无论任何行业,在市场周期下行时,都是优秀企业崛起壮大之时。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头部公寓品牌,正在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迭代、精细化智能化的运营效率提升、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探索。
经过本轮优胜劣汰,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健康,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企业成熟度将提升。
第四是融资能力的头部效应。
与普遍的认知不同,过去几年,实际上长租公寓的融资规模一直的扩大,2015年虽然不少机构拿到了钱,但是基本的特征是“小而散”,融资额很少,大部分公司处于早期,总体规模不过30亿。
但是2018年和2019年的融资体量已经非常大,这两年的股权融资额合计超过200亿,自如、蛋壳、魔方、城家、青客等机构的融资规模都不小,资本并未退潮,只是更加集中。
展望未来,资本对于长租公寓的进入仍将持续,且融资渠道会更加多元化,体量也将更加。过去7年,长租公寓约80起股权融资,合计总规模不足300亿,这对于数万亿规模的租赁市场无疑是极小的,未来的融资将更大、更集中、更多元。
第五是盈利能力的自然修复,无论是利润情况,还是现金流情况,未来都将有所好转。
通常在快速的规模扩张时期,从经营上讲,装修和产品化的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对资金流的需求更大。
而且,房源从进入市场到实现“满房率”和稳定的价格都需要一个“爬坡期”,一旦越过个门槛,特别是第三年起,会进入一个“收获期”,进入现金流的净流入期,盈利能力也明显提升。
因此,观察长租机构的盈利能力应该以终为始,从长期的运营效率综合评估。
从青客IPO文件中的数据来看,2019年的现金流情况较2018年有明显的改善,净现金流出规模大幅下降,且仍处于改善的通道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总体上,过去一年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一次教育和学习过程,是行业从萌芽到快速发展难以避免的一个出清过程。
未来伴随着政策倾向的明确、市场供给逐步趋于常态化,业主租金预期趋于合理化,企业运营状况的改善,市场将逐步从低迷中走出来,走向健康,走向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本文未完待续,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