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励志,读后流泪:数学家陆家曦
读书随笔:陆家曦故事的思考
陈 农
朋友推送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已逝去38年的中学老师、组合数学家陆家曦的前尘往事…虽不是第一次听说陆家曦的名字,但短于数算的我,却也未曾去追注过什么…
今日一文明明白白摆在案头,就认真读了下去——虽已是故去了近40年的旧事,却还是忍不住的一声浩叹、双泪长流…
陆家曦,1935年6月10日-1983年10月31日
陆家羲,1935 生于上海,城市贫民出身;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组合数学家,83年逝于包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7年3月)获得者。
陆家曦数学之路的坎坷,附文(见后附录)有比较详细的说道,兹不赘述。只说说陆老师的身后事:生前寂寞,死后哀荣,古往今来这样的揪心事例原是很多的。但陆家羲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去再思考、再叙说——虽然很痛!
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与版权签约书。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至此,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被中国的陆家羲最先摘取了!
1983年10月,陆家羲去武汉参加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30日,回到家的陆家羲很兴奋,,也让他感到很疲劳。他对家人说:我太累了,先睡一觉,醒了再说吧。但是,这一觉陆家羲没有醒来。因突发心脏病,年仅48岁的陆家羲去世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15箱书、400块的外债,还有无处报销的火车票。
陆家曦逝世后,包头市号召全市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逝世一周年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包头召开了“向优秀知识分子陆家羲同志学习表彰大会”.号召全区各族人民学习他为“四化”献身的精神,并追授他为“特级教师”,颁发五千元特别奖。
他的成就和不幸去世也震动了我国数学界、特别是组合数学的专家学者。其中吴文俊先生了解到真实情况之后,1984年11月3日在信中写道:“对陆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与品质为人都深有感触。虽然最近社会上对陆的巨大贡献已终于认识并给予确认,但损失已无法弥补.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了重视,否则陆可能还是依然贫病交迫、埋没以终.怎样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是应该深长考虑”。
吴先生沉痛的提醒,原也不是偶然的一例。即如陈景润氏虽有熊庆来、闵嗣鹤等数学大师曾激赏的专才,不也仍然是局居斗室默默无闻,要待得散文家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文人讲故事,数学还有许多头绪错接的内容)问世后,才举世闻名,弄得陈氏恳求整个社会:尽量少点干扰,让他已经很虚弱的身体能集中一点精力,争取把1+1做出来,庶几圆了此生的“梦想”…
1987年3月,陆家羲相濡以沫的妻子张淑琴代表他,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大会”,接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陆家羲身前没有见到鲜花,但国家的记忆里有他、而且印痕很深…
逝后追授,可能是华夏文化优良的传统之一,也是激励后来者的良方。即如诺贝尔奖,就原则上不授予已经逝世的人(1974年更明确强调了这一点)也是遗憾多多的。比如远如托尔斯泰,及门捷列夫1907年输给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合成钻石者,死后他的助手才透露:实验成品是助手怜惜老师太辛苦,而兀自作了假的)的重大遗憾!近一点如文学的村上春夫、物理之威腾,众口腾誉而年年企望,而却偏偏年年不得(自然授奖者自有自己的原则;我说的只是是社会现象)!时刻善待身边的人才,的确有点为难了为政者、管事人:没出来很难预测,出来了价值又不太好判断的准。嘴说着快当,操持者还很真有点难做!
唉,随笔信马缰绳,走得自己也有点回不来了。但逝者亦以往,来者犹可追;收回来,便只能说:认真做事的国人,还有而且不少,更而且成事的往往就在其中。因此不妨简单一点:尊重了有志向事的人、关注了认真做事的人、实在地支持了正在认真做的事。这大概既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态度、价值认同,也是掌事者应有的做法和修炼自身的价值判断、家国情怀…
讲的有点远。生活工作在上海、忝为教育中人,再说几句:陆家曦小学就读正德小学校(解放后改为南浔路小学,后并拆),48年因父丧、在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二年级辍学;为生活远赴东北打工,57年重入高校学习。现今,继光中学也是一所97年就挂了牌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查校史、是有王竹溪、陆家曦等先贤荣耀母校的事迹的,蔡元培题写的校训“忠、信、勤、勇”也宛然高张…抚今追昔,不仅是这一所学校,当今的教育,自当更爱惜认真做教育的老师,藉以扶助了学生和未来…
2021年3月21日 于上海
附录:陆家羲:一个被“嫌弃”了23年的数学天才
四更桐叶 / 2019-10-04
图:陆家羲(右)和同事
1983年,我国某单位向著名的加拿大籍教授门德尔逊发出邀请,请他来中国讲学,并参加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门教授疑惑不解地问:“请我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吗?”
陆家羲,这个有些陌生的名字,是一位土生土长、纯国产、非科班的数学家。他在贫病交加的艰苦条件下,独自攀登知识高峰,破解了1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难题,挑战人类智慧极限。
他的猝然离世,令人深感遗憾,也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发现和保护民间天才的思考。
『 出身穷苦,志存高远 』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在上海一户穷苦人家。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3个孩子没有拉扯大就夭折了,只有小小的陆家羲活了下来。到初二时,父亲患了重病却没钱医治,不久便去世了。陆家羲勉勉强强坚持到初中毕业,不得不辍学,到五金材料行当学徒,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951年,16岁的陆家羲告别家人,只身来到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半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5年多,他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立刻被那些妙趣横生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深深吸引了,一连好几天都如痴如醉。
当年的陆家羲只有22岁,他只是单纯地对这些难题感兴趣,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为他带来遗憾、光荣和死亡。
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100多年来悬而未决。陆家羲的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我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只有初中文凭、高中课程全靠自学的中国青年,有如此的志向令人佩服,但搞研究不能只凭热情和决心,知识的匮乏使陆家羲想要继续读书。
1957年秋天,他放弃工作,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
他曾对人讲过,自己真正热爱的是物理,愿意在此领域里作出更加直接的贡献。但是,搞物理研究需要实验,需要很多物质条件,这些陆家羲不具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好先在数学上发力。
一支笔,几张纸,一个夜深人静时在宿舍楼道口借灯光的孤独身影。这就是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整整四年,陆家羲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毕业时,他已经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
但是,解出来是一件事,公开发表是另一件事,只有公开发表的成果才能被世界承认。陆家羲显然没有料到,发表,才是自己面临的真正困难。
- 2 -
『 领先10年的成果被当成废纸 』
1961年,陆家羲被分配到内蒙包头钢铁学院任物理教师,后来又多次调动工作,都是教物理。从1961年12月开始,直到1979年,他不断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数学通报》、《数学学报》等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刊物,投出他的解题论文。
但是,18年的漫长等待,等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无价值”、“改投其他刊物”。也有要求他继续修改论文的,但改好后再寄,仍然是退稿或者石沉大海!
期间,1966年-1976年,在极左思潮日益弥漫的时候,陆家羲被当成“疯子”,扣上了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这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伤害,也使他中断了一切思考。
1979年,陆家羲托人从北京带来了一本1974年出版的《组合论》,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世界级组合数学权威期刊。
陆家羲震惊了,一瞬间手脚冰凉!他看到,“科克曼女生问题”在1971年的时候被意大利人破解了,并公开发表。
陆家羲哭了,心中五味杂陈。自己的成果比意大利人早了整整10年,整整10年啊!为什么不能发表?
『 重拾勇气,轰动世界 』
又一年春天,陆家羲擦干眼泪,重拾勇气,决定挑战更高的山峰,攻克“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1980年,在以往研究演算的基础上,陆家羲的6篇系列论文酝酿成熟了。这一次,他遇到了伯乐。
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他有一双发现天才的慧眼。朱教授找到陆家羲,建议他把论文直接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与版权签约书。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至此,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被中国的陆家羲最先摘取了!
1983年7月,陆家羲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见到了门德尔逊等国际大师。门教授真诚地邀请陆家羲到加拿大讲学、到多伦多大学任职。陆家羲婉拒了,他觉得自己的智慧应该留在中国,自己以后所有的成果也应该留在中国。
陆家羲的成功,在国内引发了“地震”。这位土生土长的、纯国产的、非科班的数学家,被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邀请讲学。陆家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攀登者,一下子站在了聚光灯下。他比过去更拼了,他要出更多的成果,而且要快,要对得起国家给他的光荣。
但是,一个人的光芒,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未必是件好事。
『 猝然陨落,留下无尽遗憾 』
1983年10月,陆家羲去武汉参加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为了返校上课,他在北京只休息了短短几个小时,便乘硬座回到了包头。
那天是1983年10月30日,回到家的陆家羲很兴奋,武汉之行让他开阔了眼界,但紧凑的行程和旅途劳顿,也让他感到很疲劳。他对家人说,我太累了,先睡一觉,醒了再说吧。
但是,这一觉,陆家羲没有醒来。因突发心脏病,年仅48岁的陆家羲去世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15箱书、400块的外债,还有无处报销的火车票。
1984年9月,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他一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底,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终于全文刊发了他于23年前投出的,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结 语 』
陆家羲在最闪耀的时刻,猝然陨落,留下无尽的遗憾。历史消散如烟,遗憾永远不可挽回。从陆家羲的悲剧中,我有一些思考,愿与朋友们分享。
01 对“血统”的执拗,可能真会埋没天才
无论在哪个领域,似乎血统、出身、门第、师承,都是相当重要的元素,也是判定个人价值的过门条件。像陆家羲这样的,趴在土炕边,用老婆从印刷厂捡来的废纸做演算,参加国际会议还穿着破袜子的人,恐怕永远入不了某些所谓专家教授的法眼吧。
但是,英雄从来不问出处,谁规定业余爱好者就不能超过科班出身呢?从兴趣出发,由心底热爱,是获得成功的最可宝贵的品质。野路子未必不是好路子,根红苗正也不一定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02 “政治运动”的影响,更多是对价值观的扭曲
陆家羲的研究,究竟有什么价值、地位如何,在数学界自有判断,我们不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价值绝不和经济效益划等号。哪怕陆家羲没有作出直接贡献、没有产生具体价值,单单只是挑战了人类智慧的极限,难道还不值得敬佩、不值得保护吗?
03 培养民族自信,要敬畏历史,更要相信未来
民族自信,不仅是对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自信,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自信。会念经的不是外来和尚,也许就在山后的破庙里。最大的珍珠不在深海,也许就在河边的滩涂中。我们中国历来不缺乏人才和天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和天才的眼睛,以及培养、扶持、保护他们的机制。
假设,没有国际期刊的公开发表,没有国外学者的主动提及,或许陆家羲这个土生土长的天才将会一直贫病交加,终其一生都被埋没。如何避免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错把朱砂当红土”的悲剧再次发生,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