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何重文抑武?一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也是宋朝的祖宗家法,这一国策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他为何制定这一国策,这一国策是如何制定的?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但是文化水平较高,还能吟上几句诗,有一首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就出自他的手笔。
赵匡胤还认为读书能增长见识,酷爱读书。他曾跟随周世宗柴荣攻打淮南,有人向周世宗告状,揭发他私自装了好几车财物,周世宗派人检查,却是几千卷书籍。
周世宗问:“你作为将帅,应该多研究行军布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承蒙陛下您任用我为将帅,因此,常常担心自己不称职,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
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在陈桥发动政变,夺得政权,建立北宋。自唐末到北宋建立几十年间,皇帝走马灯似地换,先后换了八姓十二君,掌握兵权的大将发动政变,夺得皇位,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吸取了历史教训,为巩固政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削夺手下大将的兵权,采取各种措施抑制武将,重用文人,逐渐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并作为基本国策。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高级将领的兵权,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在解除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的兵权后,赵匡胤加强对兵权的控制,选用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同时,把禁军领兵权分而为三,用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
建隆三年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告诫手下大臣,要多读书通晓治国之道。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建隆三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规定今后凡太庙祭奠或新天子即位,都必须恭读三条誓词: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把“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列入誓碑,正式把重用文人,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作为祖宗家法。
赵匡胤重用文人,是真的喜欢文人,相信文人吗?不是,他曾对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为:“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从这句话看来,赵匡胤重用文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不及武将,不会对他的政权产生根本威胁,并且任用文人,还可以收买人心,获得称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重文抑武,对政权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缺乏良将,这造成了两宋积弱的局面,北宋被金国灭亡,南宋被蒙古灭亡,当然这一切,赵匡胤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