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宾:花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行当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这跟正生,正净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行当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二进宫》的李艳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当然有些青衣戏也是唱、念、做并重的,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三击掌》里的王宝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这些虽然也是青衣戏,但是却要求唱、念、做并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有的青衣,虽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宫衣,不管穿什么,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较素雅。在京戏里,像《红鬃烈马》的王宝钏,《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湾》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窦娥,《五龙祚》(即《井台会》)的李三娘,《二进宫》和《大保国》的李艳妃,《铡美案》的秦香莲,《宇宙锋》的赵艳容,《别宫·祭江》的孙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莲,《骂殿》的贺后,《法门寺》的宋巧姣,《浣纱记》的浣纱女等,都是属于青衣范畴的角色。
在旧社会,妇女的行动很不自由,封建礼法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稳重安祥,所以过去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横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一块,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的,或坐,或走,经常要保持这样一种姿态。所以观众给青衣起了个俗名叫抱肚子旦、这个诨名还是很形象的。另外由于青衣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所以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苦条子旦角,这跟前面说的苦条子老生是一个意思。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因为单纯的唱工戏,或者单纯的做工戏,在反映生活的时候一般总是比较单调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也越来越复杂了,所以在舞台上表现的形式就要求多种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希望他们多知多能。根据这样一个客观需要,所以自然产生了花衫这样一个行当。花衫的名称大约出现于20年代。原来在京剧的传统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这个名称,这个名称是后来才有的。当然在以前有一些京剧老前辈,例如有一个叫余紫云的,他是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父亲。他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兼演青衣和花旦了。在这以前,演青衣的人是演不了花旦的,演花旦的人也不演青衣。从余紫云开始他就觉得专演青衣或专演花旦太单调了,所以他把青衣、花且两种戏都演。这样一演,群众很欢迎。可是余紫云还没有创出花衫的行当来,因为他演的还是比较少,这个行当创始人是王瑶卿。王瑶卿在京剧史上是很有贡献的。
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自己学问非常渊博,业务非常精通,是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个教育家,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像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跟他学过戏,向他请教过,所以这个人在京剧历史上,尤其旦角历史上,是非常有声望,立过很大功勋的。王瑶卿就看到旦角的表演艺术必须扩大表现范围,丰富充实,增强表现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实践当中,就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以至于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都捏在一块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换句话说,他创造的每一个角色,在表演的时候都是有唱、有念、有做、有打,这样就大大扩展了旦行的表演范畴。由于他把青衣、花旦的表演特色都熔为一炉,青衣从前的名字也叫青衫,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花衫。花衫这个名词一出来以后,马上就风行开来。所以从20年代以后,当时的报纸上、广告上不仅有“著名青衣”、“著名花旦”之类的名词,“著名花衫”这个名词也出现了,也就是说给旦角增加了一个行当。从这以后,四大名旦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地发展。四大名旦新编演出剧目,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属于花衫的范畴。他们演的剧目很少有单纯以唱工或做工为主的剧目,每个新戏演出都能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来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例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苟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以及大家全都演出的《玉堂春》、《打鱼杀家》、《白蛇传》这一类的戏,我们说都是花衫戏。在花衫戏里,还有一种叫旗装旦的。所谓旗装且,就是穿清朝旗人穿的装束,穿旗袍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的鞋,说京白的角色,例如《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苏武牧羊》的胡阿云,《梅玉配》的韩翠屏和苏玉莲,《大登殿》的代战公主之类的角色。旗装旦,一般说不好划分到哪个行当里。你说她是花旦吧,唱工很繁重,你说她是青衣吧,做工又很繁重,而且她又是念京白的,所以实际上她是属于花衫这一行的。
由于花衫这一行当的出现,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跃进了一步。在这以前,京剧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是以生行的剧目为主的。在京剧初期的主要著名演员如程长庚、谭鑫培等,都是老生演员。当然旦角也有,可是比较少,能和程长庚、谭鑫培抗衡的旦角演员更少。自从花衫这一行出来以后,以王瑶卿为首,尤其四大名旦出来以后,由于把行当的表演手段扩大丰富了,所以旦行的剧目也一天比一天增多了。据初步统计,光是四大名旦新编的剧目,每个人都在50出左右,这四个人新编的剧目总数就将近200出,还不算他们演的传统戏。现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全部剧目,恐怕也没有这么多。这说明我们现在剧目贫乏,还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再扩大些,丰富些。自从花衫行当出现以后,旦行的剧目越来越丰富,京剧舞台上的生行的优势地位,就逐渐被旦行所代替了。这个情况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改变过来。而且从最近的情况来看,旦行的演员越来越多,生行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不太正常,希望以后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