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时间回到1919年5月,北京五四运动爆发,中国青年向旧时代的封建统治观念、以及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发出声声呐喊,运动从北京蔓延到上海,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走上街头,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呐喊,青年运动震动了全中国。

杨昌济的生平

此时,在北京大学的某个角落,年近50的杨昌济,眼看着轰轰烈烈的青年运动席卷全国,热血再次被这群可爱的学生点燃了。他招来了自己平生最钟爱的两个学生,向他们说出了自己毕生的心愿: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这句话至今被教育界引以为楷模,而杨昌济两个学生当中,其中便有我们最熟悉的伟人——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奋斗了20余年的毛泽东,完成了他期待已久的夙愿,建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传奇的教育家杨昌济,他是如何将毛泽东培养成参天大树的。

理学启蒙,学贯中西

杨昌济,出生在程朱之学盛行的湖南长沙县,18岁考上秀才。当时的清政府已处于列强伺顾之境地,时常遭遇不平等条约的对待。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利,更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失去信心。

1898年,年仅27岁的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加入了谭嗣同组织的'南学会',积极参加维新改良运动。不过,维新变法运动持续不过百日,就遭遇清洗镇压,谭嗣同在监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被人杀害。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后,而立之年的杨昌济,眼看清政府腐朽已无法挽救,决定出国学习更多教育理念和知识,希望能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变旧中国的命运。他先是考取了留日官费生,并在前往日本时取名“怀中”,表示身在日本心怀祖国。

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后,杨昌济顺利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后在好友章士钊的极力推荐下,前往英国继续深造,进入英国阿伯丁大学,专修哲学、伦理学。学业有成后,1915年返回湖南长沙,在第一师范担任修身课老师。

此时的杨昌济,已是公认的现实版朱理学大儒,从修身到道德伦理上的观念日益成熟。同时,他在支持创办新时代文化,积极向朋友、学生推荐《新青年》报刊,让学生更能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对时局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就包括青年毛泽东。

初次相遇,灼见不凡

1910年秋,年仅16岁的毛泽东违抗父命,拒绝湘潭县城学做粮食生意,而是选择去湘潭的高等小学堂读书,被父亲赶出家门。于是,毛泽东跑到东茅塘,寄宿在伯伯毛麓钟老师家,伯侄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泽东邀毛麓钟、李漱清、王季范等亲友到上屋场,说服毛顺生(毛泽东的父亲)放弃原有主张,同意毛泽东去外地求学。从此,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进入了洋学堂。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

穿着草鞋,挑着行李和书籍的毛泽东,第一次踏出家门走出韶山,开始迎接全新的人生。在外独自求学的日子格外艰难,从湘潭的高等小学堂读书一直到长沙。能够快速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毛泽东,在读完学堂的知识后,毅然离开,选择投身到图书馆当中汲取更多新知识。

1913年,毛泽东离开了湖南省图书馆,正式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半年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一生的重要导师。

他就是杨昌济,他就一位具有颠覆性质的绅士,从小便是书香门第之家,并且在湖南维新论的新潮思想下,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深深受到西方学潮的浸染,具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和风度,是被新中国潮流下的旧时代传统继承人。

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和父亲毛顺生

他吸取了西方康德、T.H.格林和其他欧洲理想主义思想家的理论。并且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对心灵和意志的信仰。善于思索,勇于实践,并且不断向刚刚思想萌芽的毛泽东言传身教,将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灌输到脑子里。

毛泽东创作的《心之力》原稿

杨昌济初次相识毛泽东,就隐约感到这个青年不简单,谈吐不卑不亢,内心正在不断汲取更多先进知识。当时年仅20岁的毛泽东,已经拥有切实的社会理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能够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见解,深得知名学者杨昌济的喜欢。当然,毛泽东一篇《心之力》的大作,更是报答了杨昌济的谆谆教导。

思想引导,观念交融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跑到杨昌济家里请教问题,一来二去便相谈甚欢,师生之情日益深厚。杨昌济也觉得这人“资质俊秀”,是个异才,因此,在这群学生里,最喜欢毛泽东和蔡和森。

从1913年到1918年夏天,整整五年半的时间里,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本山区里的穷娃子,快速成为新时代的骄子。时常与朋友谈论书籍和时事,并且对杨昌济的身形思想产生的浓厚兴趣。

电视剧毛泽东剧照

杨昌济有一种家长的风度,很多学生更是把他亲切称为“老夫子”。他讲课生动有趣,言行一致地向学生阐述思想和德行。同时,他在一代渴求人生意义的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可以结出激进主义果实的种子。他追求的思想,让毛泽东的内心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为之后千难万险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杨昌济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长年坚持洗冷水浴。毛泽东时常在风雨大作的夜晚,露宿岳麓山,到湘江击水,磨炼意志。时至老年,毛泽东仍然坚持畅游湘江、长江等,锻炼体魄。

在第一师范学习的日子里,毛泽东也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每天聚在一起讨论国家、社会、世界、宇宙和人类未来。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组织叫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总共有7、80人,其中大部分是杨昌济的学生,他们聚在一起的理想,就是个人进步和改造世界。

杨昌济题字“坚忍”

1918年暑假,杨昌济受命调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临行前,他立刻向自己最钟爱的三位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写信。杨昌济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在湖南读书,而是应该前往更高的学府,学习和接受新时代的学习新潮。

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恩师的建议,带好行李踏上了北大求学之路。经过恩师的介绍,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给毛泽东安排了一份工作——图书馆助理员。在北大图书馆的日子里,毛泽东享受到了知识海洋的畅快,迫切想要改变中国命运的内心,更是在青年运动中点燃。

一生挚爱,豁达促成

1916年夏季,杨家的长子杨开智和李一纯订婚。杨昌济风尘仆仆从长沙赶回老家板仓,而毛泽东也从学校步行120里,来到恩师杨昌济家祝贺。那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的言谈举止,也让年仅15岁的杨开慧,对这位父亲的学生非常有好感。

在老家板仓,毛泽东板仓也被认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恋之地,至今更有“初恋小镇”的美誉,成为当地有名的景区。

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

1918年,毛泽东跟随恩师来到北京,与杨昌济的小女儿杨开慧在北京再次相遇,青春年少的他们,早已在内心深处相互欢喜。不过,双方并未吐露出口,而是各自把爱意藏于心田。

不过,这份爱意也被杨昌济察觉,但他并未阻止。直到1920年,年近50岁的杨昌济病重。正在参加驱张运动的毛泽东紧急赶往医院,见到了恩师杨昌济。杨昌济将自己的一块怀表送给了毛泽东,对他说:'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在日本和英国一直都带着,给你作个纪念吧!'

对于女儿杨开慧与毛泽东恋情的处理,恩师杨昌济更是豁达促成他们俩的结合,他嘱咐毛泽东:“开慧幼稚,你要多照顾她。”杨开慧听这如遗嘱一般的话,忍不住抽泣起来。毛泽东坚定地对老师说:'先生,您放心,我会对她好的!'

杨昌济

托孤之后,1月17日,心怀天下的杨昌济在北病逝。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坚持“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也在学生兼女婿身上实现了。1920年末,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双方相互扶持和理解,成为毛泽东在感情上最幸福的时光。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0)

相关推荐

  • 忆海翻波:难忘师资短训班(作者 杨玲)

    我1954年7月从邳县初级师范中学班毕业,因报考运河师范名落孙山就回家安心务农,准备一条腿插在墒沟里做个有文化的农民,没有别的奢望,因为出身不好这是命中注定的事.  转眼到了1956年的春天,一天和我 ...

  • 毛泽东的世界——“知行合一”话游历

    毛泽东的世界--"知行合一"话游历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户富农家庭.他的父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重阳时节忆恩师

    重阳时节忆恩师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又是农历九月九,岁岁重阳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用微信表达最真挚的祝福,送给我最敬佩的小学启蒙老师宋萍,愿她拥有长久的好运和幸福!她虽然年龄不太大,但也已退 ...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出现在毛泽东时代,主要原因是坚决贯彻落实毛泽东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的阶级性.目的性.方向性,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1.将做人放在首要地位,坚决主张又红又专.学校不 ...

  • 震古烁今大德垂世学界楷模蔡元培先生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秉持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改革和发展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对民族和时代的转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蔡元培的到来使 ...

  • 【追寻伟人青春足迹16——第一师范】19...

    [追寻伟人青春足迹16--第一师范]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在不得已结束自学生活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不收学费.膳食费也很低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第二年,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成立湖 ...

  • 谈古论今话湖南2021-36 重游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

  • 参观第一师范——阿尼亚房车伴我潇湘行系列

    从天心阁出来,步行约半小时,就到了湖南一师.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知名学府,其前身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又是以毛泽东为杰出校友代表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自1903年始立第一师范,享有 ...

  • 俘虏溃匪三千众,长沙城里称毛奇——严淞作品鉴赏

    严淞简介:中国湖南溆浦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青年画家,擅长佛教人物画,兼攻山水画.其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中"禅"的韵味,形成了禅意.禅空.禅境.禅学的脉络.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品读 ...

  • 徐仕林:怀念陈庆雅老师诗三首

    素履之往 心之所向 · 独行愿也 WANT TO LEAVE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I'll watch the flowers bloom and fall in f ...

  • 一种不朽:杨昌济的选择与托付

    致敬英雄系列-- 一种不朽:杨昌济的选择与托付 □黄东风 只活了四十九岁的杨昌济千古不朽 只要共产党在,只要五星红旗在 中国革命史上就有一页属于他 浓墨重彩,以奠基者的姿态被景仰和传颂 他以教育家的宽 ...

  • 缅怀伟人(7) 指点江山扬文字

    毛主席博览群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从偏僻的农村第一次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学习时光.初到省城,毛泽东视野大开.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 ...

  • 野史:十三栋的那些人和事

    野史:十三栋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周碧华 近读汪兆骞先生的<民国清流>,百年前北大的那些人物活脱脱就在眼前.汪先生之所以写得如此顺手,皆因那时的人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民国的报纸又喜欢刊载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