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9讲

用韵十戒

第9讲

绝句鉴赏·虚实处理·渔洋第八法

一、绝句鉴赏

我们如何从创作的角度去鉴赏绝句,学来前人那些写绝方法呢?这里我们来介绍几种方法:

1、意象集中,以小见大。

抒情往往离不开具体意象。由于绝句体裁短小,又要求意象集中,以小见大,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貌。盛唐诗人“作绝句如窗中临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下面我们以诗为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千种风情,却于无处见之。正贵于意象集中。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通篇只写闻笛始末,而满纸乡心,以小见大,令人遐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等亦复如此。王维《杂诗》撇开多少故乡事不问,独问“寒梅著花未”也是削多成一,具有意象集中,以小见大的特点。

2、偏师取胜,借端托喻。

正面的描绘、铺叙,最花笔墨,诗句会显得平淡。而适当的陪衬烘托,往往事半功倍。绝句的另一种避短用长,即刘熙载所说:“绝句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鸟鸣春,以虫鸣秋,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通篇写宫女惜衣的叹息,无形中流露出的一片顾影自怜之意,此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特点。罗衣与人,本不是相同的两种事物,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类似之处,构成确切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做人权力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的罗衣的命运,正是身历两朝的老宫女的命运盛衰的写照。盖诗人天宝年间由礼部员外郎被贬谪岭南,取径深曲,悼衣实自悼,这就是一个“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之很好的例诗。

再如刘方平《五律·春雪》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似花形容春雪,如洒盐咏絮之作,然“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意在言外: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而见的。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精妙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

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由于“正面不说说旁面”,故尔蕴藉含蓄,启人深思。

岑参的《七绝·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暗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用花木无情,表现人之伤感、盛衰之变,也是侧面描写,效果比直言今昔之感好得多。举了两个例诗,大家已有所了解“偏师取胜,借端托喻”之法。

二、绝句创作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

1、空间设计过程中“虚”与“实”的界定

“虚”,无法眼见的空间或者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均属于虚空间;“实”,实实在在眼前空间属于实空间。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2、虚空间的分类

虚空间大体分为:设想出的虚空间,仙冥虚空间,以及梦境中的虚空间。下面以具体的例子,了解这三类虚的空间。

(1)设想的虚空间

例诗

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前两句渲染出倍思亲的心情,但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却不直言自己的思亲,反而从兄弟处着笔,设想出一个“虚”的空间,言兄弟忆我,则我忆我兄弟之情自然可见。

(2)仙冥虚空间

晏殊的《七绝·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二句主人翁在院落中孤独寡欢的情景 是实实再在的“实”空间,而面对秋月,第四句“玉蟾清冷桂花孤,”想象月宫冷落,嫦娥寂寞,则属于虚空间仙境啊,冥境等,这些空间在古诗中出现的比较多,但这些空间,我们都没去过,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也属于虚空间。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三四句是作者心底涌出这样的遐想: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后两句就是虚空间描写。

(3)梦境中的空间

如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

一例春湖汗漫声,月明报有大珠生。

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予鸳鸯诉不平。

短短四句,却有两组意象,托言梦境,写的迷离恍惚。其实作者是要抒发一种感慨。科举高中的人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月亮在水中的幻影,而痴人却惊叹为光彩夺目的稀世明珠。未两句,自叹迟暮,充满了愤愤不平,也只能在亲密的朋友间倾诉罢了。这是一首全虚的诗,诗中所有空间景物纯是从梦中生发出的。再看王昌龄的《七绝·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作者先从饯别之地写起,而且分别由嗅觉、触觉两种感官来描写,相当特别,属于实写。“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后面两句是设想行者的行程,属于虚写,我们注意,第四句“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设想到魏二在梦中的情景,更是虚中又虚,又使全诗增添了不少飘渺灵动的气氛。

3、诗句的虚与实配置

我们写绝句要虚实相生,但是,我在浏览大家习作时,发现有些作品写的过于坐实,写的实景太多,使诗少了灵动的趣。绝句在结构上有个特点,就是以少胜多、以虚写实。所以我们在绝句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虚实结合,把绝句的味儿写出来。如何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先虚后实

边贡的《七绝·嫦娥》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诗前两句“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是设想,属于虚,后两句,是实写。《中国古典诗艺品鉴》分析这首诗时说。立足人间,推想月宫冷寂,然后发出世人只知羡月,不知月仙慕人间的感慨。

2)先实后虚

这个最适合初学者,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前两句实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虚写。

全诗的结构是实写部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是因,“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果,两句之间呈因果关系。虚写部分:“遥知兄弟登高处,”是抓住九月九日最典型的一个片段突出描写,“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渲染。

3)虚实叠映

虚实叠映即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时叠映在绝句中,例如:顾况的 《七绝·宫词》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一、二句写听别处的笙歌言笑,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三句是夜深听漏未眠,四句是写独自卷帘看秋河。用一“近”字,愈见夜深,此诗不说怨情,而怨情显露与言外。因为倘是无心人,必不会在夜深时,还在听别处的笙歌言笑这样的清楚啊。诗的虚笔是彼地“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主要突出了个听字。实写是此地,“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从一听一看着笔,虚与实的叠映协调的统一在一首绝句中。

三、渔洋绝句第八法

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王士祯)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复:重复。春复秋,春秋重复交替。

莫愁:相传南齐时洛阳人,幼年丧母,十五岁那年,父亲在采药途中不幸坠崖身亡,莫愁卖身葬父。卢员外在洛阳做生意,帮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后事,从此,莫愁嫁进卢家,成了员外的儿媳。

莫愁只有帮助穷人治病时才感觉快慰露出笑容。穷人们时常说:我们有了病啊痛啊什么的,见了莫愁,就什么忧愁也没啦!长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传开了。梁武帝来员外家赏花,见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颠倒。回宫后,想出毒计,害死了卢公子,传旨选莫愁进宫为妃。莫愁得知,悲愤交加,投石城湖而死。

莫愁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内,古称横塘,因其依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因家贫远嫁江东富户卢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庄贤惠,乐于助人,后人为纪念她,便将石城湖改名为莫愁湖。

石城:指金陵莫愁湖。

不信:不相信。

译文:

秦淮河落潮经春历秋,莫愁时好去作石城游。

年来愁绪像春潮涨满,不信湖名还能叫莫愁。

先看全诗脉络:

“潮落秦淮春复秋” 起句,直接点题,言秦淮河不知春秋几度,人事变迁如潮起落;“莫愁好作石城游。”承句语义双关,既是交代自己来石城游是为了排解愁情,又是追想莫愁女昔日于此,而今不可见矣,百感交集;“年来愁与春潮满,”转句用时间状语“年来”把自己的愁比作春潮满满,引出合句;“不信湖名尚莫愁。”合句顺应转句之力,用否定词“不”带出否定句型:我的愁这么满了,真不相信这个湖还能叫莫愁。如果没有转句把自己的愁跟春潮相提并论,是不能得出合句这样的神韵的。

再看句法特点:

这首诗是王士祯的诗作中很独特的一首,独特之处就在于有意通过“春”“莫”“潮”和“愁”字的重复,来强化情感。

七绝只有28个字,王士祯这样的大诗人,当然是惜字如金的。而这首诗,重字就有9个字,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有其妙谛。

1、“潮落”与“潮满”的对比:

2、“愁”字三唱:

第二句“莫愁”是双关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到莫愁湖游览本应“莫愁”;似乎同时也暗借莫愁女嫁给卢公子到了石头城的典故,对于莫愁女来说,这段婚姻本是莫愁的。第三句的“愁”,则是作者的真实表露。第四句的“莫愁”,又是双关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我的愁绪如春潮涨满,不相信你这湖还能叫莫愁;想来作者也应联想到貌似有着幸福婚姻的莫愁女,最终还是在莫愁湖中自尽身亡,还能说是莫愁吗?

全诗并没有直接说明作者的“愁”为什么。通过重字,作者所愁为何,答案不言而知。

此法的要点:

1、第四句以否定词作结。

“不信湖名尚莫愁”,“不信”就是否定词。下面举例的王士祯用此法的几首诗,大家可以观察是不是这样。

2、第三句以时间词或转折词、因果连词与第四句的否定词呼应。

“年来愁与春潮满”,“年来”是表时间的词。类似的时间词还有:而今、近来、数载、春来、过去、将来……。;转折词有:可怜、可惜、却是……;因果连词有:只因、因为、所以、故……

王士祯符合此法的诗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华山道中即事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本讲提纲:

一、略谈如何鉴赏绝句

二、绝句创作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

三、学习渔洋绝句第八法

(0)

相关推荐

  • 七绝·春潮

    七绝·春潮 冰雪消融梅落尽,柳杨枝上鸟飞还. 东风吹送尘霾散,滚滚春潮荡远山.

  • 绝句第14讲

    一.绝句的风格与流派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优秀诗人词人灿若群星.如果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不同诗人词人的诗词篇章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如果从创作流派方面来看,无数的诗人词人可以归进不同的诗派 ...

  • 绝句第13讲

    诗人的语言             第13讲 诗人的语言·渔洋第十一法 今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诗人的语言和渔洋第十一法. 一.诗人的语言 对诗人来说,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思想 ...

  • 绝句第12讲

    创作技巧 第12讲 创作技巧·渔洋第十法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绝句情景处理技巧和渔洋第十法. 一.绝句的创作技巧 1.情景的关系 一首成功的诗,情与景的调配一般都是很精心的,如一味地摹景写物,诗则过于 ...

  • 绝句第11讲

    起承转合·渔洋第九法 一.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简单地讲:"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quo ...

  • 绝句第10讲

    复习前八法 第10讲 复习前八法·绝句时空处理 一.渔洋前八法小结: 在八法中,前面七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八法是以第四句为主.我们具体来看: 法一: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

  • 绝句第8讲

    意境                 第8讲 意境·渔洋第七法 今天还是继续跟大家交流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意境和渔洋第七法. 一.意境 这一讲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对古今诗词作品进行赏析.谈到赏析就离不开对 ...

  • 绝句第7讲

    语法·含蓄 第7讲 语法·含蓄·渔洋第六法 一.绝句的语法 绝句的表现形式包括了语法和篇法的表现形式.诗作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它还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 ...

  • 绝句第6讲

    用韵十戒·渔洋第五法  一.用韵十戒 诗词是要押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押韵的基本规则:首句可押可不押,逢双句押,只押平声,一韵到底.在押韵中,出现落韵.凑韵.重韵.倒 ...

  • 绝句第4讲

    章法·修辞 第4讲 章法·修辞·渔洋第四法 一.绝句的章法 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因其只有四句,故而这个过程只能由四句分别来完成,其结构就必须显得特别紧凑,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