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悟  郑邦本

医理心悟|《黄帝内经》心悟

马派传承 2019-06-17

篇首语

大凡天资聪慧之人,其思维必多敏锐。正如明初大学士宋濂(字景濂,号溪)所说:“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喻昌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诗文俱佳,诸子百家无不通览,被誉为当时十四名圣之一。陈自明自幼好学,初问世就才华毕露。心悟,就是不拘泥于旧说,多疑善思。质疑、创新是治学的重要方法。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历代名医,大都是对古人经验大胆质疑,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提出中医药学之创新内容,从而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仲景在《内经》热病论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的临床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六经辨证纲领,推动了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金元时期,刘、张、李、朱亦都是在深研《内经》的基础上而分别提出了创新学说、形成各自流派的。明清时期叶、薛、吴、王之温病学派的建立也都是如此。不难看出,只有“由疑而思,由思而新,释疑而信,才是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本篇所选家本先生之创新文论共计13篇,充分反映出家本先生数十年在中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立志为医,为中医事业献身之精神。

郑家本先生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潜心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他先后撰《试论<内经>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控制论看中医辨证的科学性》、《金匮要略虚劳篇脉象分析》、《伤寒论阳明三急下症初探》、《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妇科急症治验》等论文发表。

《黄帝内经》心悟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家的支配。”毛泽东亦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内经》和其它科学一样也毫无例外,受着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影响。更有甚者,在《内经》的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和朴素的唯物论及辩证法思想有着关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从而使中医的理论充满深刻的的哲学原理。

朴素的唯物论——《黄帝内经》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对于世界的物质性,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了认识。《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种类繁多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由“气”构成。

在《内经》看来,气的种类亦是多种多样的,在自然界有天气、地气、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在人体有营气、卫气、心气、肺气、胆气……。就其性质可分阳气和阴气两大类。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之间由于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造成万物丛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作了更为深刻的论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不难看出,《内经》作者把“气”看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那么,气的本质是什么呢?

东汉经学家何休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气之始也。”《内经》作者和中国古代其他朴素唯物论者一样,将“气”认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极小的组成万物的物质颗粒。应当指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两千多年前,人们还不可能对世界物质性作出科学的结论,能提出“气”是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进步的。正如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他们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在人类认识的万里长征中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人既是世界物质之一,必然也是由气构成的。“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张介宾在《类经》中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进而言之,人是由“精气”构成的。“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篇》)。“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后天之精(气),来源于水谷,营养周身,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内经》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是僵死不动,而是无时无刻无不运动着。并由于这种运动,导致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气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说“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在人体表现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是由于气的阳升、阴降的不断运行,使人的气、血、津、液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人体的血液循环,正常的呼吸、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液的代谢等均与气的升降有直接关系。故一旦气的升降失调则出现各种病态。《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即指此而言。

一切唯物主义的学派,总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内经》作者也初步认识到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的能源都来自于机体,来自于由“精”构成的生命物质。故《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成于先天,但需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故《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载:“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体的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是人的机体的本源态势。而精神活动(即哲学上的意识),则是形式。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内经》也有类似的认识,如认为精神活动是外界物质在人体的反映,并认为一切精神活动(包括思维)都归心所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篇》)。何为“任物”?任物即接受事物并进行分析,亦即主持神明,而司思维活动的意思。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们思维活动是人的心(中医学中“心”的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大脑功能)对外界事物观察分析的结果。

《内经》在肯定形体和精神是从属关系的同时,还强调精神意识对形体反作用。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异常是内伤疾病的病因之一,如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剌激,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脏腑升降功能紊乱,而致疾病的发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篇》)。说明情志因素影响人的心,而致疾病发生。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中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来观察事物,这就是辩证法的总的特点。”《内经》就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种自然界的整体观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春、夏、秋、冬”四时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一体,“木、火、土、金、水”五行一体四个方面。

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人,与天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充分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理活动。如天暑则汗出,天寒则腠理闭;南方之人多湿热,北方之人多伤寒……

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器官、组织、都是互相联系的。“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生理上,脏腑经络和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及口、鼻、舌、耳、眼、前后阴九窍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完成人体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疾,亦通过经络影响有关的脏腑。这种思想即《内经》的整体观念。

处在整体之中的物质,彼此之间是怎样关联的呢? 在《内经》看来,世上一切物质都可根据属性分别归为“阴”、“阳”两个方面;事物的关联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的结果。什么是“阴阳”?张介宾解释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当然这里的“一分为二”是不能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划等号的。但是,它确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阴阳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人体:“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则背为阳,腹为阴……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大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反之则属阴。并且阳中有阴阳,阴中亦有阴阳,故《素问·阴阳离合论》用“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内经》用这段精辟论述来概括说明阴阳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存的。

阴阳的普遍性是阴阳的一个特性,而阴阳的相互依存、对立、消长和转化则是另一个特性。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假如没有上、左、热、外之阳,就无所谓;下、右、寒、内之阴;反之亦然。阴阳两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一样:“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讲阴没有阳,或者只讲阳没有阴,这就是古代的两点论。”阴阳相互依存的表现形式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内的阴是阳的物质基础,在外的阳是阴的表现。

阴阳双方随时都处在制约、斗争之中。《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如果没有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和斗争,必致某一方亢而为害。“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篇》)。夏为阳盛,夏至后阴气渐生,用以制阳;冬为阴盛,冬至后阳气渐旺,用以制阴。双方斗争的结果,必有胜负。这就形成了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在人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失去平衡,则出现病态。其治疗亦是通过阴阳的斗争原理来补其不足,制其亢盛,使之平衡而达到“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目的。

阴阳制约、斗争的结果,使双方不可能长期处于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之中。就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即“阴消阳长”;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阳),即“阳消阴长”。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处在这种“彼此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阴阳双方制约、斗争的结果,使自己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可能。即是说,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例如:疫毒痢在高热、烦躁谵妄、里急后重、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有力,这一阶段属阳症;如误治、失治或久治不愈,病情恶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细促无力,则属阴症,这种转变过程,在《灵枢·论疾诊尺篇》称“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它和《周易》的“否极泰来”同出一辙。

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和“极”就是保持阴和阳本身性质的“极限”和“度”。阴阳依存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过程,而“重”和“极”则是度量关系“关节线”。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统一物质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他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内经》将自然界(包括人体)这一统一体认为是阴阳两部分对立统一的结果,正说明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黄帝内经》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无论什么哲学,总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理论说明,关于世界的某种看法,因此都是世界观;然而,当人们拿着这个理论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它又是方法论。”《内经》认为人体是物质的、运动的、对立统一的,祖国医学的病理学、诊断学和预防治疗学,正是这些具体原理的应用。

在认识疾病方面。天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篇》),人体各部在心的主持下共同维持人体的功能。当天地间气候发生异常加上人体本身功能紊乱的时候,便发生疾病。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就是内因(正气)和外因(邪气)斗争的结果。在这里“正气”是主要矛盾方面。体内正气旺盛之时,邪气是不容易导致疾病发生的。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当正气虚弱之时,邪气才易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见一切疾病都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治愈的,一些暂时尚未被认识的疾病,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弄清它的规律,未把握它的本质而已,“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篇》)。只要我们反复实践,反复研究,用各种手段“得其术”,一切疾病都将被认识,而“不治之症”也将迎刃而解。

在诊断疾病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一切疾病都在外部必有相应的表现,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观察、分析外在的表现(现象),就可以得知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本质)。《内经》正是利用“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这一原理。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从了解分析疾病在人体外部症象入手,来审症求因,推导其病理改变。

在防治疾病方面。《内经》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体现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学上的内容甚广。大致可用“治病求本,调和阴阳,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十六个字来概括。

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是疾病的根本或本质;“标”是标志或现象,一切疾病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作为一名医生就是要通过现象来分析它的本质,并从根本上给予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在一般的情况下,现象(病状)和本质是一致,但在特定情况下,现象和本质正好相反,有“阳盛格阴,阴盛格阳,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假象。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假象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是由本质产生的,它是由事物的本质派生出来的自身对立物。”所以在诊治重危病时,更强调抓住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治本,从原则上讲,是根本之法。但并非千篇一律,当标急而重时,可首先治其标或标本同治,即所谓“急者治其标”之意。

调和阴阳:疾病在人体发生的基本理论变化为阴阳失调。因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根据疾病的根本——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适当的调整。阳盛阴病者,泻其阳;阴盛阳病者,泻其阴;阳衰阴病者,补其阳;阴衰阳病者,补其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调和阴阳是中医学的唯一手段。

防微杜渐:疾病从发生到致死人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疾病发生以后,作为医生就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由局部到全身,即所谓“救其萌芽”、“发于机先”。防微杜渐,就是要了解疾病发展的规律,它在浅、微之时,就给予及时治疗;并在疾病可能出现下一阶段,加强预防措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由此可见,《内经》早就强调了“治未病”的战略思想。

未雨绸缪:一切疾病都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遇到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的,假若我们使人体正气不虚或不受外邪,疾病便无从所生。这就是我们防止疾病的最理想的措施,它较之“治标”、“治本”,“防微杜渐”实为上策。

要做到不病或少病,首先要求人们生活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注意精神情志的保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次,应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环境的变化。“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更明确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思想,对传染病的预防是有积极意义的。由此可见,《内经》早就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思想。

家本先生深刻感悟到《内经》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认识、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时的具体应用。世界是物质的,变化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随时都处于升降变化状态。由于“气”的不断地运动,致成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由浅入深地认识疾病规律的历史。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天、地、季节、气候、环境、职业有密切关系;而《内经》认识疾病就是将多方面因素综合,全面的加以分析,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从根本上加以治疗——这就逐步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但不讳言,《内经》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成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容。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扬弃其唯心成分与过时的外壳,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编者注:本文据郑家本先生文稿整理,并见于《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学习通讯》、《内经新论》,《郑家本医集》)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鉴赏

    <黄帝内经>鉴赏 原创2021-06-04 18:12·典籍品鉴生活杂谈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医学著作,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典籍,它以深邃的理论和智慧,为历 ...

  • 十、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91 .阴阳者,天地之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 ...

  • 《黄帝内经》心悟 郑家本

    2019-06-17 篇首语 大凡天资聪慧之人,其思维必多敏锐.正如明初大学士宋濂(字景濂,号溪)所说:"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喻昌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 ...

  • 郑邦本诊治肠化生心悟萎缩性胃炎。

    温病流派郑邦本诊治肠化生心悟 杏林科普 2020-07-1 简 介 郑氏五代悬壶川渝,护佑乡梓,医名传誉三峡地区.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家学渊深,门人弟子众多,百余年来薪火相传,花叶第荣,"郑氏三 ...

  • 针家心悟: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

    人体有300多个经穴,如何根据脏腑经络辨证等原则选取最适宜的穴位便是针灸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正如古书有言:古之为医者,不在穴之妙用无穷,而在善用穴之妙用无穷也. ★1. 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 中医的整 ...

  • 小建中汤加减方有哪些?小建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节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台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癮.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还有当归建中法,产后诸虚用效多. (一)小建中汤的组成与功效 小建中汤由饴糖30克,酒炒 ...

  • 金匮肾气丸加减方有哪些?金匮肾气丸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金匮肾气丸 金遗肾气治肾虚,熟地准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一)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与功效 金匮肾气丸由干地黄24克,淮山药.山萸肉各12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克,桂枝.附子各3 ...

  •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真正的教育是帮孩子点亮“四盏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5月1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教育就像空气,它可以一言不发,但却有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要把孩子们的信念之灯.生命 ...

  • ​老中医临证心悟

    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似寒似热,病性偏差不大,处于疑似之间,而医生所学习的很多教材都要辨识病性,临床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模糊处理. 处理的原则是: 1.选择偏性不大的药物, 2.以流通气 ...

  • 难得的干货:丹医心悟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丹医心悟一 l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l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 ...

  • 临证心悟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

    临证心悟 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似寒似热,病性偏差不大,处于疑似之间,而医生所学习的很多教材都要辨识病性,临床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模糊处理.处理的原则是:1.选择偏性不大的药物,2.以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