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越努力越不成功”的情况?
对于“努力”这个词,我们耳朵中已经听出老茧了,它在我们耳边重复的次数不会少于一万遍,每个人都给我们灌输“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成功”这样的励志名言。
等我们长大了、工作了,我们也开始给自己的孩子、下属灌输这样的格言,并用过来人的成功案例来强化这个观点。
那么,努力是成功的核心要素吗?
努力被误解为承受力
努力变成了“听话”的代名词
我们回忆一下,是谁给我们灌输这个观点的?父母、老师、老板。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灌输这个观点?或者说,灌输了这个观点,他们能获得什么?
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就会将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学习或者工作上,最理想状态下,我们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最后获得高分或者高绩效的工作输出。而对父母、老师和老板来说,他们收获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和员工,管理成本降低了,产出效果提升了。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是靠空洞的一句话就能收获这样的效果?不会,因为这都是别人给我们安排好的计划和道路,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喜欢的。如果一句“努力”就可以让每个人都走上人生巅峰,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不那么成功的人生呢?
我们对“努力”的第一个误解就是:将“听话”包装成“努力”,让我们变成“乖孩子”、“乖员工”,闷头学习、低头加班。
努力,需要在正确的赛道上
南辕北辙的故事就不重复了,只要方向不对,越努力越浪费。
有人会抬杠说:“地球是圆的,我南辕北辙的话,不是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吗?”
你只要向南走一米就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向北绕地球走四万公里才到目的地呢?这得是多愚蠢的行为啊。
没有方向,再努力也是原地打转
如果不是在正确的赛道上努力,所以的付出都是无效的,蒙上眼睛的推磨毛驴走了一万公里依然只是在磨盘方圆三米的区域内打转。
所以大家在谈“只要你努力就会成功”时,是省略了一个前提:在正确的赛道上。完整的语句应该是“在正确的赛道上努力,你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在你想走上快车道之前,你得先找到快车道,然后在上面加速奔跑,简单一点说,就是找到风口和趋势,在趋势中获得顺风而行的加持效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说的就是这种效应。
同样,赛道不仅是正确的方向,更包括了合适的时机。在大航海时代,橡胶种植业是最赚钱的行业,现在则是高精尖的制造业时代,橡胶种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出生于1955年,在他们长大后,恰好迎来了个人电脑时代,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赛道发力,最终走上了自己的巅峰。
又有人会抬扛说:“他们是出生在一个恰好的年代,我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这么思考的人,思维是静态的,如果他过了20年再回头看,他会发现就在今天有大量的机会被发掘、相应的企业成立起来,若干年后成功上市,他可能会拍肿大腿、懊悔无比地说:“当年如果我如何如何,现在肯定也进入胡润榜了。”
不会,因为他的静态思维决定了他无法发现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即使发现了也不敢投入。
我们对“努力”的第二个误解就是:忽略了努力的前提是正确的方向和时机。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正确的赛道上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在合适的赛道和时机,越努力越成功
努力,不应该是天天加班、埋头干活,而是全身发光的状态
说到努力,大家眼前闪过的画面是否是这样的:
加班到凌晨4点,并发一张照片到朋友圈显摆一下。
领导一个电话,立即放下饭碗投入工作。
打磨每个细节,让自己的工作输出变得更加完美。
这种工作状态好不好?说实话,不太好,因为你只是在“通过体力交换一份收入”,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最多体现出你的职业素养很高而已。
重新审视一下“成功”这件事,我们会发现,“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是由人脉、机遇、政策、资本、情商等各种要素综合应用后的结果,或者说,你的成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更不是你埋头干活就能轻轻松松实现的。
但是要实现你的“成功”,你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有埋头苦干的踏实精神,更要调动全身心的能力、全方位地协调组合资源,发现机会、借用外力,才有可能铺上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们对“努力”的第三个误解就是:压缩了“努力”的范围,将“努力”封闭在自己的个人小世界中,简单等同于埋头苦干。
换句话说,“努力”应该是我们调动所有心智和资源,与外界高度互动,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句话总结
努力不是一句空泛的鸡汤口号,它需要在正确的赛道和合适时机上发力,并全身心地调用自己和外界的力量,最后才可能有一个你希望的效果。
(请关注镭师兄,优势强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