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影林村烧窑的为什么让老鼠吃白面?
作者:张致远
“戏子鹌鹑猴儿,比不过窑匠头儿”。
所谓窑匠头,就是烧窑的工头,过去人们盖房的砖都是窑匠烧出来的。
影林村北面,过去有三十来亩地的窑场,主家出地皮,每年春秋两季,一伙十几个人的窑匠就来这里开始烧窑了。
他们初来的时候,主家是要管饭的,每天蒸小米面的窝头,腌蒜。一伙人分两拨,一拨人打坯,另一拨人修窑,因为上一季,他们走之前,都要破坏了窑,这次来了再修的时候,就可以借口修窑,白吃主家几天饭了,就这么难缠。
烧砖的窑叫做马蹄窑,大约有两房高,底部大,上面小,后面有三个烟囱,五个脐,用来透气和观察火候,正面是火门用来添柴,侧面是窑口,用来装坯。
十来个人不停的脱坯,大约五六天就能脱出50000-60000坯,泥坯一天就能干透,然后就让人用皮条一次捆起40个坯,往窑里背,窑匠在里面码,一开始码成三排,中间有烧火填柴的空隙,空隙越往上越窄,到最上面就挤成一团了。这个码坯的技术也很专业,一开始烧窑的时候,他们一窑装50000坯,后来可以装70000,主家每次数都不一样,及至后来往往把主家绕晕了,数不清到底装了多少,这样算起帐来,窑匠头就可以信口开河了,因为窑匠跟主家是十一分成的,主家出地皮,窑匠出人工,烧成的砖窑匠落十分之一,他们把数报多了有好处。
过去烧窑都是用柴火,窑匠在地里一转,秋收以后的高粱秆,打一道捆的都是预备卖给窑上的,他们就找经纪人去买,一捆高粱杆换十个砖,多年一直是这个行情。
烧窑的师傅就日夜不停的盯着窑口往里填柴禾,主要是高粱秆还有麦秸,烧到五六天的时候就去看看窑上的五个脐,里面的砖这时候已经烧得红透了,像鸡蛋黄一样柔软、透明,不停的颤抖,这个时候,最怕周围的地邻们打夯,周围一震动,烧红的砖就震坏了。所以烧窑之前,主家还要请地邻们吃一顿酒席,说好不能有大的动静。可是有的时候,师傅们还说不行,说里面还有个黑狗影呢。这就得接着烧,有时候烧的砖裂了,噼里叭啦直响,一个劲往下掉,师傅拿着铁棍在里面搅搅,不知用得什么办法就停住了。火候足了以后就用砖、土把火门和脐都封住,再用麦秸泥把窑顶抹好几遍,摸出一个泥池子来,开始挑水洇砖了。这洇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砖变色,由红变青,洇砖的过程要极慢,让池里的水慢慢渗进窑里,泥池决不能有裂缝,否则水直接流进热窑就炸了,洇砖的过程也得五六天,之后,就可以开窑卖砖了,因为烧砖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所以窑匠们烧砖之前还是要烧香祭拜的,他们祭拜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就是兜率天上炼丹的那位。
影林村的赵狗老人,小时候跟着窑匠干活,窑匠自己起火作饭的时候,面口袋里进了好多老鼠,他攥起袋口逮住了好几只老鼠,都弄死了,交给窑匠看,告诉他们老鼠太多了,窑匠生气的说:“碍你什么事了?以后随便着他们吃,你甭管!”
窑匠保护老鼠,这个事也没人给解释了。
这个窑一直烧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废弃了。后来人们用煤自己烧小窑,再后来就买转盘窑里的砖了。
注:本文选自饶阳民俗大观丛书之一的《饶阳人的手艺活儿》感谢编者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