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的磷酸盐

磷也是浮游植物的基础营养元素。磷在水体中的转化与生命循环有密切关系。磷和氮虽为同族元素,但它们的化学行为并不相同。磷在水体中形成此难溶盐类,沉入沉积物中,因而部分退出生物循环。但在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下,天然水体各种形态的磷之间还是同样可以构成相互转化、迁移的动态循环体系。在藻类生长过程中需磷量比氮少,但也正因为天然水体中磷化合物的溶解性和迁移能力低,补给量及补给速率也较小,因此,磷对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的限制作用往往比氮更强。

天然水中的含磷量通常是以酸性钼酸盐形成磷钼酸进行测定。根据能否与酸性钼酸盐反应,也可以把水中磷的化合物分为两类:活性磷化合物和非活性磷化合物。凡能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包括磷酸盐、部分溶解态的有机磷、吸附在悬浮物表面的磷酸盐以及一部分在酸性中可以溶解的颗粒无机磷[如Ca3(PO4)2、FePO4] 等,统称为活性磷化合物,并以PO4 -P表示;其他不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统称为非活性磷化合物。

一、水中有效磷的来源

池水中有效磷的来源大致与有效氮相似,主要由水生生物的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池塘底质中含有多种的磷化合物,包括铁、铝、钙的磷酸盐沉淀,有机态磷以及被黏土矿物等胶粒吸附的磷酸离子等,它们均是不能被植物利用的无效态磷,但在适当条件下,其一部分可逐渐变成有效磷而释放至水中,供浮游植物利用。

二、磷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一般认为 主要是磷,其次是氮。一般来说,磷对水产养殖生物是无害的,含量低会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含量高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乃至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进入到养殖系统的磷大部分未能被养殖生物有效利用,而是以多种途径输出池塘养殖系统,对临近水域造成污染。因此,在养殖生产中,一方面要保证水体有足够的磷,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以提高养殖产量;另一方面, 提高磷的利用率, 降低养殖废水和淤泥中的磷含量,减少污染。目前,多品种混养模式是一种 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磷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

水中的磷,除了作为植物的营养元素外,还能促进水中固氮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繁殖,因此能促进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加速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矿化。

三、养殖水体中磷含量的调节措施

天然淡水中磷酸盐的含量大都在0.05mg/L (以PO43-计)以下, 甚至更少。一般认为鱼池PO43-含量0.05~ 1mg/L对浮游植物的繁殖是必需的。由于水中存在Ca2+、 Mg2+等很多金属离子,磷酸盐最终在水体中多以沉淀的形式存在于底泥中。在池塘养殖中施用磷肥多用于改良水质,提高并维持表层水的有效磷含量,所以在选用磷肥时,更要选可溶性磷肥。

但磷含量过高会导致藻类的暴发,给养殖带来不利,故在使用磷肥改良水质的过程中严格调控水体中磷的总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