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奇,一以贯之—— 书画篆刻家杜传扬印象
《守正出奇,一以贯之》
书画篆刻家杜传扬印象
文//王心鉴
传说武林高手通过调心、运气,可以打通任督二脉,从筋骨到心智、从有形到无形、从表象到性灵都会发生质变,武功自然进入化境。书画家们写字画画也是如此,在画中题诗、铃印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要是能把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文章等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书画本来同”像经络一样通畅起来,就能将画者的创造力和情感最大程度地释放,并能于笔墨间见自己、喻众生。
传扬弟即是一个这样的艺术多面手,其画悉各法,书擅各体。写字画画之余,其法度严谨,又创意无限的篆刻作品不仅线条生动而且章法巧妙,每一枚印章都是精彩纷呈的佳构。寥寥几刀,即可给率意中有奇趣、生涩中蕴圆融的印痕注入饱满的生命力,成为一幅嘉作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写字刻印可以锤炼画画的线条并丰富画面的内涵,还可以提高笔墨的品味和可读性。传扬灵动多变的绘画用笔即得益于书法和篆刻,在工整处透露着活泼泼的灵气,既富有变化,又有章法可循。沿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有力冲切,你可于方寸之间与造化、与古人心意相交,感受《圣教序》中那种“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的逸趣,神会点画的精妙和章法的奇崛。
画画,要有大气象,求画外之画;篆刻,应极尽精微,求印外之印。吴缶老的书画作品得益于他篆刻的金石气,齐白石的篆刻亦得益于他章法中的大格局。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应能恰如其分地融会贯通诗、书、画、印等相关学问,因为所有的文化切片就像是积木一样,等待有心人尽可能的把他们积累起来,然后以精炼的笔墨功夫和自身的学识修养在纸上随心所欲的生发、堆砌其胸中的成竹,使作品整体更加和谐统一。
清人黄子云谈诗时说:“眼不高,不能越众;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传扬的画作中表面上看拨动观者心弦的是抒情达意的笔墨意趣和大自然中的神工鬼斧,背后乃是其眼界、气息和胆识,以及通过勤学苦练而赋予画图的那种直指人心、不落俗套的才思。就像青藤、八大,其写、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取悦哪个人,而在于自由的张扬“我”的性情。
绘画和诗文一样,更多的是借山寄情、以水言志。石涛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即说明了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和画者的心性有相当大的联系的。面对造化如实表现的具象大多已平淡无奇,而只能意会的、需要回味的,才往往是真正赏心悦目的亮点。品读传扬的作品,会发现其用脑、用心要多于用眼、用手。在得物象之意而不忘物象之形的笔墨间,常常会有天惊地怪之笔,巷语街谈之画让人眼前一亮。
《孙子兵法》载“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需相辅相成。恰如笔墨的价值,不在于对传统的亦步亦趋、对造化的传移摹写,还在于以高度的概括力与表现力直抒画者的胸臆!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齐白石先生五出五归,把天下美景纳入自己的画图,即是为了养眼、养心、养气、养笔墨。因为“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前贤的智慧可以过滤掉众多的鄙俗和浅薄,能够于继承传统和自我创新之间顾此但不失彼,才是屡试不爽的创作捷径。
小格调靠技巧修饰,大境界还得靠学问滋养,一个精炼的点画不只是让观者感受到了美的绽放,还能感觉到画者内心传递的信息。传扬认为:只有既不墨守陈规,又变通出奇,“搜尽奇峰”打好草稿,才能用自己的胆识、才华和修养筛选掉一些多余的铁杵碎片,留下一枚可大处见小,小处喻大的金针,可以渡己、亦可悦人。
传扬从艺,求博求精。仿佛山行,选取泥土烧就壶盏,配合以清静的泉水,来烹煮茶树的嫩叶,杯盏中氤氲的是茶香?是人生?是世情?当你真正理解其书中有道、画里有禅、让心澄净在那杯原本的清水之中时,他已游刃有余的撷取造化之宏阔,挥写大道之无垠。
杜传扬,别署介堂,山东枣庄人。
现为:
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
中央国家机关书协会员
苏富比文化艺术海南进修学院客座教授
天津张善孖张大千艺术研究会理事
青岛红岛书画院副院长
南越印社副社长
# 会书法,真好啊!#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就是会书法!
关注
墨韵湖湘
一起去探索有趣的书法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