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教授总结了大肠癌治疗法则
裘沛然教授总结了大肠癌治疗法则
裘沛然教授总结了在临床中常见的肿瘤患者的情况,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①发现肿瘤时已届晚期,已失去手术指征的患者,也有一些已确诊肿瘤但不愿做手术的患者;②肿瘤已经手术切除,气血大伤者;③因不能忍受“化疗”“放疗”的反应而中止治疗者;④边进行“化疗”“放疗”,边服中药,以协同完成疗程者。对于不同患者而言,其治疗目的也不尽相同。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只是想方设法减少疾病的痛苦,尽可能延长其生命;对已切除病灶的患者,主要防止其复发或扩散;对迭经“化疗”“放疗”的患者,旨在解除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故在临证中,裘教授治疗肿瘤的基本思路是,肿瘤虽然生于某局部组织器官,但由病邪导致的反应却是全身性的,表现为脏腑气血的损耗、组织的破坏、功能的失调。按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局部的病变是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人之所虚之处,即是留邪之地。
因此,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肿瘤,忙于寻觅消瘤、攻瘤的“特效”方药。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方面,裘教授认为,中医药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提出:像恶性肿瘤这样有形之积恐难尽除,而患者元气亟宜扶助,主张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活血软坚、化痰散结等祛邪方法治疗肿瘤。
其中,裘教授主张在扶正法中,重点调整气血阴阳及培补脾肾。健脾补气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补血药选用当归、枸杞子、熟地黄、首乌、大枣等;滋阴药选用西洋参、沙参、天冬、麦冬、生地黄、石斛等;益肾药选用龟甲、黄柏、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附子、鹿角、肉桂等。
在立方遣药时,裘教授常脾肾气血阴阳兼顾,注重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道理。在扶正法中同时又须注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胃不和者,拟疏肝和胃以相佐;脾胃升降失常者,投协调枢机之升降方药;脾肾转输失职者,调脾肾以利气化等。
至于清热解毒,常用夏枯草、黄芩、黄连、蒲公英、猫爪草、石见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等;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芍药、莪术、三棱、水蛭、地鳖虫等;化痰软坚药用南星、半夏、瓜萎、牡蛎、昆布、海藻等;虫类药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常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地鳖虫、水蛭等。
四君子汤合益胃汤加减治疗大肠癌
赵某,男,60岁,1992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于1991年10月11日在肿瘤医院行直肠癌切除术。肿瘤大小为2.5cm×2.5cm×1.0cm,术后病理结果示:腺癌,神经侵犯(+)。刻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口苦,胃纳差,大便黏,寐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
辨证属脾气亏虚,胃阴不足证,故治以补脾益气,滋养胃阴之法,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2g,生甘草6g,沙参12g,麦冬12g,玉竹8g,生地黄12g,黄芪30g,白芍12g,女贞子15g,石斛15g,桃仁10g,牡丹皮12g,栀子9g,半枝莲30g,野葡萄藤30g,藤梨根30g,莪术15g,预知子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1992年11月13日二诊:服前方后口干好转,仍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略黏,寐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拟方:首诊方加红藤30g,龙葵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1992年11月28日三诊:服前方后神疲口干好转,大便黏,后重感,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拟方:二诊方加黄芩9g,黄连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1992年12月15日四诊:服前方后神气渐复,口干好转,大便黏滞,里急后重感,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拟方:三诊方加葛根30g,苦参15g,黄连改为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1992年12月29日五诊:服前方后大便已不黏,口干已平,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拟方:四诊方去龙葵、红藤。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此后病趋稳定,随症予以治疗。
按语
本案直肠癌患者初诊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口苦、纳差、舌质红、舌苔薄黄为辨证要点,证属脾气不足,兼胃阴亏虚。立法以补脾益气,滋养胃阴为要。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补气健脾,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石斛、女贞子养阴生津,丹皮、栀子清热散火,半枝莲、野葡萄藤、藤梨根、莪术清热解毒抗癌,预知子舒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二诊至四诊期间患者热毒癌邪渐重,而见大便黏滞,里急后重之象,故以葛根、黄芩、黄连等合参治疗,以葛根能升举脾胃清阳,又能生津止渴,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