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十五幅经典佳作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从欣赏品味中,读者可以亲近艺术,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创新的能力。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我们首先来分享汪士慎白描经典佳作绘画作品。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67岁那年,汪士慎再次遭到厄运——他的右眼也失明了。贫病交迫、门庭冷清,使其生活更加艰难。他经受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意志更加坚强,始终坚持“朴不外饰,俭不苟取”的作风。他目虽盲而心不盲,以心来“观察”世间万象,自称“心观道人”。双目俱盲,已无法继续绘画,但他难以割舍钟爱的书画艺术。他以惊人的毅力摸索着书写狂草,竟然不失工妙。金农看见他挥写时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汪士慎清逸孤高的品格和献身艺术的精神,赢得了当时名士的称赞,也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主要传世作品有《墨梅图》、《梅花图》、《梅花兰石图》、《春风三友图》、《春风香国图》、《兰竹图》、《梅花图》、《梅花图轴》、《梅竹石图》、《墨松图》、《诗画合璧卷》、《清夜烹茶图》、《竹映湖石图》、《梅花图轴》、《苍松竹石图》也称《苍松偃蹇图》等。

清朝中期汪士慎《墨梅图》赏析

《墨梅图》卷,清,汪士慎绘,纸本,墨笔,纵18厘米,横6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卷末题款:“一笑倚孤筇,东风兴致重。梅花真冷淡,鸥侣渐春容。好句近常得,清欢自少逢。何当携榼去,酒味与情浓。草堂风日美,闲话共开怀。竹几并肩坐,春盘一字排。诗中传铁佛(时西唐出铁佛寺诗,有佛容常自在,顽铁不消磨之句),醉里说荆钗(诸子诵同郡女史王氏诗甚奇)。记此今宵会,迟留月半阶。孟春二十日同人携具过小斋拈韵旧作。辛酉中秋后二日录于此卷,博薏田先生一笑。巢林汪士慎并写。”钤“近人汪士慎”白文印、“晚春老人”白文印、“左盲生”白文印。鉴藏印“马季昆氏”。另二印不辨。辛酉为乾隆六年(1741年)。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花图》赏析

《梅花图》轴,清,汪士慎绘,纸本,设色,纵93.4厘米,横52.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一株生机盎然的梅树,盛开的梅花洁白无瑕,交错的枝干扶摇向上,表现了梅作为花中君子具有“不恋世间佳丽地,独上寒山称骄子”的高逸之气。此图梅花以淡墨勾轮廓,线条工细,梅干以浓墨一挥而就,墨气淋漓。干与花巧妙地形成黑与白的对比,令简约的画面不失层次的变化。

款署 :“雍正乙卯秋七月八日,近人汪士慎写于巢林书堂蕉荫之下。”钤“士慎私印”白文印、“近人”朱文印、“丙寅人”白文印。画幅右下角有潘恭寿题记,款署 :“道光壬寅重九后二日,人海小隐恭寿识。”钤“恭寿”朱文印。“乙卯”为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者时年50岁,患疾已久的左眼尚未失明。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花兰石图》赏析

《梅花兰石图》轴,清,汪士慎绘,纸本,墨笔,纵138.4厘米,横44.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庚戌仲秋近人慎写于寿萱堂中。”钤“士慎”白文印。鉴藏印有:“白门李氏珍藏”朱文印。“庚戌”为清雍正八年(1730年),作者时年45岁,正是其艺术日臻成熟期。

图绘春风中兰叶翻飞、梅花初绽的景致。拳石、梅树和丛兰以豪放的笔墨一挥而就,淋漓酣畅的墨气与梅兰旺盛勃发的生命力相符相合。梅花以工细的线条勾勒,俏丽的花姿显现出梅树清幽典雅的风韵和“空里疏香”的诗意。

清朝中期汪士慎《春风三友图》赏析

《春风三友图》轴,清,汪士慎绘,纸本,墨笔,纵77.5厘米,横37.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春风三友。青衫书屋士慎。”钤“近人汪士慎”白文印。

所谓“三友”即“四君子”中的梅、兰、竹。汪士慎将它们置于野外陡峭的山崖之中,沐浴着春风,自由顽强地生长。此图在布局上突出一种“生长的动势”。画面先采用半边取景,右下部分画两块倾斜的岩石,石面上长满浓密的野草,一株梅树从两石之间的缝隙中曲折地向上生长,枝桠高耸出山崖,开出梅花满枝。树下坡石上几丛嫩竹在风中摇曵,竹杆向右倾斜与梅树交错。巨石顶端一丛幽兰在倾斜的石面上倒垂而下,兰叶柔韧舒展,与梅花交会。梅、兰、竹三者或呼应,或交错,构图看似不稳,实则平衡。尤其是画面中心的行楷款识,对于平衡画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画法以挥写为主,极少皴染,笔意清秀,墨色妍雅,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清朝中期汪士慎《春风香国图》赏析

《春风香国图》轴,清,汪士慎绘,纸本,设色,纵95厘米,横60.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右上款识:“春风香国。青衫书屋,士慎。庚申仲春。”下钤“汪士慎印”、“汪近人”印,迎首钤“富谿”印。

“庚申”为清乾隆五年(1740年),汪士慎时年55岁。

右下角鉴藏印钤“李一氓五十后所得”、“无所住斋”、“清净”印。

图中画梅、兰、竹、白牡丹四物。位“四君子”之列的梅、兰、竹是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用以象征文人雅士的高洁品格,而牡丹则往往在宫廷绘画中出现,具有富丽华贵的贵族趣味。将两者集于一幅画面之中,这不能不说是汪士慎的一个创意。全图突出一个“香”字,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汪士慎的笔下,春天不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而是冷艳清丽,幽香缥缈,悄然生长着的稚嫩的梅枝和幽篁,随风摇曳的兰花,甚至白牡丹,也变得幽雅而含蓄。这正是汪士慎独特的审美趣味。图中的墨笔与牡丹枝叶的绿色以及白色的花朵奠定了淡雅的冷色基调,红色的兰花是点睛之笔,使画面在清冷疏秀之中不乏生动活泼的韵致。汪士慎的花卉不仅具有人格化的品质,也是他清高孤傲、安贫守素的自身写照。

清朝中期汪士慎《兰竹图》立轴赏析

清 汪士慎 兰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8.1厘米,横43.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花图》立轴赏析

清 汪士慎 梅花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3.3厘米,横50.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清淡秀雅,瘦劲姿媚,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画梅的独特风格。金农曾评日:“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看到作者遗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并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见长,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的感觉,这幅《梅花图》便可作为佐证。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花图轴》赏析

清乾隆,汪士慎绘《梅花图》轴,纸本,墨笔,纵85厘米,横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因其耐寒的品性为历代文人所推崇,遂为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此图绘梅花数枝,坚实挺立,梅干盘曲,苍劲多姿。画法以挥写为主,极少皴染,笔意清秀,墨色妍雅,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在“扬州八怪”中,诸家多善画梅,笔下梅花各具韵致。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画繁枝梅花“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由是图可见一斑。

自题:“己未(乾隆四年,1739)小春中浣,为采赤四兄先生三十初度写,青杉书屋弟汪士慎”。钤“巢林”(白文方印)”。鉴藏印:“邹雨生审定真迹”(白文方印)。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竹石图》赏析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竹石图》这幅作品纵100.7厘米,横26.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是汪士慎早年的创作,显得隽秀清新,富含生气,和他晚年的绘画风格不大一样,他晚年的作品相对而言较为粗率。这幅画中描绘了梅花、竹子、怪石,梅花的花枝和花朵都不繁密,看上去疏落消瘦,清丽淡雅,让观者领略了汪士慎画梅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清朝中期汪士慎《墨松图》赏析

清朝中期汪士慎《墨松图》纵176.5厘米,横96.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了挺拔苍劲的古松巍然屹立于苍茫云雾之间,气势恢宏,姿态孤傲。

清朝中期汪士慎《诗画合璧卷》赏析

清朝中期汪士慎《诗画合璧卷》 纸本纵20厘米,横187厘米。泰州市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集诗、书、画于一体的长卷。卷中前段为隶书三首诗,后段为长幅墨梅。引首处有罗振玉所题“巢林三绝”书法。所书诗作均为汪士慎自撰;诗律工稳,意境不凡,一首为题画诗,两首为送别诗,均写得大气磅礴,纵横自如。隶书取法汉隶,功底浓厚,端庄淳和不失清秀。所画梅花也为长卷,主干墨气淋漓,花枝花朵繁茂,淡雅如菊,画面湿润清新,是汪士慎梅花的代表性画法。

清朝中期汪士慎《清夜烹茶图》赏析

汪士慎,清“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墨梅著名于世,疏枝密朵,清幽独绝。亦善山水,唯不多作。此为友人焦五斗而作,谢其赠雪水煮茶,盖士慎有茶癖。图中石边松下,开轩独坐者即汪翁,园中一童子正侍于茶炉之旁。园外疏竹掩映,月色朦胧中有二峰耸出烟霭之上。画境幽远,墨露清光,与主人高旷的情怀趣味相合,是其精品。

题识:舍南素友心情美,惠我仙人剪花水。西风篱落飘茶烟,自坐竹炉听宫征。杉青月白空斋幽,满椀香光阳羡秋。欲赋长歌佐逸兴,吟怀一夜清悠悠。五斗焦子贶雪水旧句。辛酉仲冬录此以博大雅一笑。巢林汪士慎写。

清朝中期 汪士慎 《竹映湖石图》赏析

此轴写湖石一区,其后新篁茁生,碧竿翠叶,与墨石相映,于清冷雅淡之中溢出生气,读之令人心醉。壬子为乾隆十年,汪士慎六十岁,是其晚年作了。

题识:枝枝削出楚山玉,叶叶剪成青凤翎。最是秋霄风露里,不胜凄绝怨湘灵。一丛苍翠秋烟冷,千个琅玕白露漙。夜半草堂添画稿,月摇清影上勾栏。壬子秋九月,写于七峰草堂,癸丑上春录旧作二绝句,呈应夫先生老兄长大教。近人汪士慎。

清朝中期汪士慎《梅花图轴》赏析

汪士慎 梅花图轴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清朝中期汪士慎《苍松竹石图》赏析

《苍松竹石图》也称《苍松偃蹇图》为纸本墨笔,纵85.5厘米,横46.5厘米。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图绘松树一棵,扎根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之上,立足于质地坚固的黛石之间。主干努力向上,虽略弯曲,却无媚态,以挺拔坚毅之势直指苍穹。节处有松枝向四面伸展,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别具情趣。枝上松针疏密有致,根根精神,充分展示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尤其那伸向左下方的松枝,把苍松清高孤傲的品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侧还有几枝翠竹相伴。和高大挺拔的松树相比,竹子显得清瘦嶙峋。可它也有着坚韧不屈的气节,风过不折,雨过不摧。有竹子相伴,愈加表现出苍松那历经风霜依旧傲然屹立的气概。画幅书题“辛酉仲冬写于青杉书屋。近人汪士慎。”下钤“成果里人”白文方印、“巢林”朱文方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