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瞠目结舌的盐山,中国盐最多的地方竟然是新疆

高耸的盐丘上白雪皑皑,但那是结晶的盐花

新疆赤沙山地貌的红色石崖与五彩山丘固然让人着迷,但从温宿到拜城,赤沙山中最让人惊叹的也许是那些规模巨大的盐山。对盐的获取与追逐,与人类文明的发祥息息相关,而新疆这个内陆省份,向称“无百里无盐”,盐是最不缺少的资源。在新疆,即使是盛产盐的盐湖、盐滩,如果与赤沙山中盐山的岩盐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温宿县阿奇克苏盐山,图中山体的紫灰色部分即为岩盐体,夹在红色砂岩中,岩盐体呈现流动特征,表面因溶蚀较圆滑,多溶沟。

1944年,中国地质学家袁见齐先生随西北盐产调查团调查新疆的岩盐,并写成《新疆库车拜城温宿岩盐之成因》一文,称赞新疆“岩盐分布之广,储量之丰,尤远非西南各省所能比拟”。新疆的岩盐皆产于构成赤沙山主体的古近系至新近系的红色砂岩、泥岩中,它是距今约8000万年至250万年之间,塔里木古盐湖浓缩结晶的产物,其中尤以温宿-拜城-库车一带储量最丰,这一带盐山有二十多座,绵延数百千米,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仅此地之盐便足可供全球人吃几千年。

人们当然吃不了这么多盐,虽然历代都有开采,甚至作为贡品输往中原,但采出的盐与巨大的盐山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而作为极其壮观和奇特的地貌,许多盐山得以保留下来,成了赤沙山中的绝妙景观。

温宿县阿奇克苏盐山一角。

在地质学术语中,这些盐山被称为“盐丘”,它原本是产在地层中的岩盐层。在地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当地层遭受挤压发生褶皱时,岩盐会变得比它周围的砂岩、泥岩更具塑性,更易流动,它不会随着周围的岩层一起弯折,而是会利用岩层中的裂隙辟开通道,流动聚集形成巨大的丘状盐体,甚至冲破顶部岩层的束缚,像火山一样喷涌溢出,地质学用了“底辟”、“刺穿”等术语来形容这种作用。这有点像挤牙膏,也有点像掰热的糖包子时,糖汁从包子缝里流了出来。

温宿县阿克奇苏盐山,夹在红色砂岩中的岩盐层(图片中下部的青灰色部分)。

盐丘形成示意图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盐丘的挤出和流动特征十分明显。

我们顺阿奇克苏河而上,去探访号称中国最大的盐丘——阿奇克苏盐丘。入山口不远,就可以看到阿奇克苏河右岸红色砂岩层之上高耸的紫灰色盐山。岩盐遇水则溶,在降水和水流的冲刷下,它比其它岩石要软弱得多,和石灰岩一样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但溶解速度更快。因此盐山看上去呈浑圆状,而且表面密布溶沟、塌陷坑、漏斗。

溶解了岩盐的水流又常常在盐丘表面干涸结晶,远远望去,阿奇克苏盐丘上似乎白雪皑皑,走近观察才发现那是结晶的雪白盐花。盐丘旁边的河滩上,还可以看到透明的盐晶体包裹着砂砾,乍一看去还以为是冰块,放在嘴里一尝才知道的确是咸盐。“阿奇克苏”在维语里即“咸水”之意,正是阿奇克苏盐丘使流经它脚下这段阿克奇苏河增加了味道。

温宿县阿奇克苏盐山,因溶蚀作用,山体表面密布溶沟、塌陷坑、漏斗。

阿奇克苏盐丘令人称奇的还有它的溶洞,其规模虽远不及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所见者洞口高宽不过一至三米,洞长不过十几米至几十米,但雪白、粉红的盐晶花、盐钟乳、盐笋、盐柱、盐帘,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并不输于石灰岩洞穴的景观。

阿奇克苏盐山旁的河滩上,被结晶的盐的胶结包裹的砂砾。

阿奇克苏盐丘的地表出露面积达到16平方千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巨大盐山,在盐丘上进行勘探时,钻进到1000米仍未钻穿盐丘,足见盐层之厚大。阿奇克苏盐丘“底辟”以后向上刺穿的高度可达500米,外流距离达数千米,规模巨大,且盐山未经开采,保存完好,极富科考与观光价值,现已和附近的峡谷一起,建立了“温宿盐丘—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规模宏大的温宿县阿奇克苏盐山远眺,山体上部紫灰色部分即为盐丘体。

从吐孜阿瓦提盐山到吐孜贝希盐山

吐孜阿瓦提盐山位于喀拉玉尔滚河的出山口,古称盐山口,采盐历史悠久,此地也是阿克苏绿洲经博孜墩、破城子、木扎尔特达坂,去特克斯谷地的要冲。1945年,三区民族军欲夺占温宿、阿克苏,曾在此与国民政府军发生激战。现在这里仍然是温宿盐厂的生产基地,开采方式是引水冲淋盐山,然后将盐水引入山麓盐池,经沉淀去除泥沙,再晾晒脱水成盐。秋冬季节,气温降低不利晒盐,则直接在山上开采岩盐,送往县城附近的盐厂制盐。我们来到正在开采岩盐的矿场,工人们正在用风钻分解爆破下来的大块岩盐,岩盐虽可以软化如膏、速溶于水,此时却坚硬如铁,物性的极端差异莫过于此。岩盐分青色与红色两种,在岩盐块的劈开面上,可以看到晶莹闪亮的盐粒紧密地镶嵌集合在一起,岩盐层中不时会发现结晶完美的盐晶体,常有爱好者搜寻它作为观赏品。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远景。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开采岩盐的矿场。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开采现场,工人们正在用风钻分解岩盐岩块。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开采下来的岩盐岩块近景。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山麓,晒盐的盐田。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盐泉出口处在地表和岩石表面结晶形成的盐晶花。

新疆赤沙山中的岩盐素负盛名,《魏书·高昌传》记载:“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其所着《金镂子》称:“胡中白盐产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土人以供国厨,名君王盐,亦名玉华盐。”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晶莹的岩盐块。

笔者采自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山的岩盐晶体。

有了盐山的天然馈赠,不仅是“取以为枕”,沿赤沙山,东到吐鲁番,西至阿克苏,民间都有用岩盐制作盐盘、盐碗等食器的传统,食物置于其中,自生滋味。它虽不如其它类型的食具耐用,但却是招待贵客的上等器皿。但时过境迁,这种技艺和遗产已逐渐湮灭。

拜城县吐孜贝希村的吐尼牙孜·阿西木和他用岩盐制作的盐碗。(图片来自网络)

拜城县吐孜贝希村的沙吾提·艾山,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掌握岩盐器皿制作技艺的人,我们来到这座村子,遗憾的是没能见到这位盐器传人。村子旁就是开采已久的吐孜贝希盐山,山下是一大片白花花的晒盐池,生产规模比吐孜阿瓦提盐山更大,有铲车正在收集晒好的盐,村民们农闲时多在此作盐工。盐山北端因开采已塌露出一片陡崖,靠近陡崖,可以清楚的看到盐山内部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沟、溶洞,厚大的岩盐层被侵蚀淋滤后,状若石林。盐山东南面,就是木扎尔特河沿岸辽阔的拜城绿洲。在这片土地上,有斑斓如画的山岭,有不绝的冰川融水,有充足的阳光,有出产丰饶的田园,还有食之无忧的盐,大自然赋予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活色彩和滋味。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远景。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一角。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岩盐层因溶蚀形成溶沟、溶槽、石柱等盐溶喀斯特地貌。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岩盐表面因溶蚀形成的溶沟与石芽。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盐泉出口附近,地表的的盐晶花。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山脚下晒盐的盐田。

最后,让我们借助google earth卫星图像,从空中欣赏一下温宿-拜城一带主要盐丘(盐山)的景象。为了便于阅读图像,笔者将图像的方向一律翻转为上南下北。

温宿县阿奇克苏盐丘,图片中黄色线框内的部分,下同。

温宿县吐孜阿瓦提盐丘。

温宿县库尔归鲁克盐丘。

拜城县吐孜贝希盐丘。

拜城县硝尔亚盐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