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人物画佼佼者闵贞十九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另外,也曾列入八怪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由于人数众多,故有 “扬州画派”之称。我们一起分享清朝中期人物画佼佼者闵贞绘画作品,绝对不会失望的。

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江西南昌人,侨居汉口镇,曾流寓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其画学明代吴伟,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多作写意,笔墨奇纵,偶有工笔之作。人物画最具特色,线条简练自然,形神逼肖。

他的从艺道路有点传奇色彩,如其友人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中道:“贞生十二而丧父母。及长,痛不获养其亲,思绘形以奉之。由是,学绘事,追摹其父母像,效丁兰朝夕奉祀焉。”丁兰是汉代孝子,《二十四孝》中的“刻木事亲”就是讲他的故事。闵贞因孝而为艺,且接近痴迷,技艺精进。无师自通的闵贞在绘事上的突破得益于在景德镇督陶的唐英。唐英,东北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字浚公,一字叔子,晚号蜗寄老人。唐英曾两度在景德镇担任陶政官员,其在书画方面亦有造诣,并珍藏有历代名画。据《画林新咏》载:“(闵贞)少未有名,张画于肆,为唐蜗寄榷使所见知。招至幕府,得观所藏宋元名迹,画大进,遂以人物名家。尝为榷使写《审音鉴古录》。

闵贞人物画(肖像画)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把闵贞归类到扬州八怪,是从陈衡恪所着《中国绘画史》开始的。扬州八怪群体的书画风格是多样的,闵贞的书画取向与八怪之一的黄慎有相通之处。

传世作品有《采桑图》、《巴慰祖像》、《芭蕉仕女图》、《芙蓉鳜鱼图》、《纨扇仕女图》、 《八子观灯图》、《倚梅仕女图》、《蕉石图》《蛤蟆仙人图》、《拜石图》、《松鹤图》、《洗象图》、《刘海戏蟾图》、《护法观音图轴》、《钟馗》、《童子拜观音》、《戏婴图》、《婴戏图》(轴)、《六世班禅画像》等。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采桑图》赏析

《采桑图》轴,清,闵贞绘,纸本,墨笔,纵123.8厘米,横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

署款:“正斋闵贞画。”钤“闵贞之印”、“正斋”、“蓼塘居士”、“青乔”。鉴藏印钤“宜昌李氏子青珍藏”。

图绘高大的桑树下,一娇小女子登高采桑的情景。她一边仰头目视着桑树的枝叶,一边持杆不住地击打,同时,手举竹篮承接片片落叶。人物全身竭力向上,形体伸展自然,眼与手的关系协调,“打”与“接”的动作连贯,表明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实基础。

此图巧于布局,作者为了突出采桑女,省略了不必要的背景,并通过女子脚下的巨石将其自然地安置于画心中部,使其在引人瞩目的同时,于构图上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女子举杆打伞的动态将高大的桑树与低矮的山石、土坡等连接起来,从而令物象间产生一种长方形的结构关系,相互间气脉贯通,令简约的构图显得饱满并具有完整性。图中女子的衣纹富有表现力,繁复交叠,表现出棉质布料柔软的质地。女子健壮活泼的体态则由浓淡、粗细、顿折变化的线条加以准确的勾画。此外,以线塑型表现的衣纹与以浓墨皴擦点染的树石形成技法上的互补,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仕女画发展至清代表现范围日益扩大,已从晋代的贤妇、贵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的女子。但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当属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或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女”。以写实手法表现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在清代尚属少见,该幅是其中难得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巴慰祖像》赏析

《巴慰祖像》(又名《隽堂居士像》)轴,清,闵贞作,纸本,设色,纵103.5厘米,横3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

本幅有元焕枢题名“隽堂居士像”,金榜、达生、嗣生三家题记,吴云蒸观款,裱边有韩廷秀、程振甲等七家题记。

画面上,巴慰祖约50岁年纪,身着青杉,外披红袍,端坐在蓝底黄花的蒲垫上,神态安详,面部瘦削,目光矍铄,但似有倦容,使人联想到顾恺之笔下维摩诘“轻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情形,可知此图作于巴氏生病之时。画家用写实画法,精细逼真,人物面部吸取“波臣派”画法,细笔勾勒,淡色晕染,深色画阴影,凹凸感显而易见。画家以色彩的运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两颧、双颊、眼窝交待清晰,衣纹用笔细劲,转折略有顿挫,敷色讲究,画面古朴典雅,注重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整体感,将笔下的肖像表现得形神兼备,此图堪称闵贞之精品。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芭蕉仕女图》赏析

《芭蕉仕女图》轴,清, 闵贞绘,纸本,墨笔,纵97.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

图绘清雅的庭院内,一娇小女子低首凝思的情景。芭蕉和仕女用浓淡、粗细、顿折变化的线条加以勾描,与浓墨皴染的湖石形成技法上的互补,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令简约的构图显得饱满而富有层次。仕女的眉目间流露出一丝清愁的怨情,与晚清文人画家在仕女画创作上所追求的“淑静雅逸”之趣相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题:“仿唐六如居士画意。正斋闵贞画”。钤“闵贞之印”(白文方印),“正斋”(朱文方印)。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芙蓉鳜鱼图》赏析

《芙蓉鳜鱼图》轴,清,闵贞绘,纸本,墨笔,纵105.5厘米,横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图以特写的方式,绘一尾鳜鱼悠游而过的情景。全图取法青藤道人(徐渭)的大写意,通过精简概括的笔墨,表现出芙蓉在风中的娇媚、水草在清溪中的飘逸以及鱼儿在游动中的舒畅。画面所呈现的这种轻松惬意的自然情态,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自题:“法青藤道人画意。正斋闵贞”。钤“闵贞”(白文方印),“正斋”(朱文方印),“看山读画楼”(朱文长方印)。

鉴藏印:“徐宗浩印”(白文方印)、“石雪斋秘籍印”(朱文方印),“存精寓赏”(朱文长方印)。上诗堂有徐宗浩题记并钤鉴藏印5方。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纨扇仕女图》赏析

清 闵贞 《纨扇仕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3.8厘米,横:45.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仕女神态娇弱,流露出一种夏日疲困的气息。树干的苍老虬蟠与女子的妩媚身姿,曲线交叉,相映相称,构成新颖别致的格局,着意刻画仕女轻挥纨扇,脉脉含情之态。从图中可以窥见当时人对于仕女的审美情趣。闵贞传世的人物画以粗放写意者居多,此幅用笔严谨,人物线条的勾勒较为流畅自如,是风格清丽的上细之作,为作者五十岁时的作品。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 《八子观灯图》赏析

清 闵贞 《八子观灯图》纸本设色,纵121厘米,横70.5厘米。扬州市博物馆藏。

闵贞的人物画,从徐渭、朱耷的水墨写意中吸取营养,以粗笔见长,线条简洁,挥毫自然,廖廖数笔而神形逼肖。此图在构图颇具特点:画八个小孩俯身看花灯。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将八个年龄相当、个头差不多的孩子的稚气天真的快乐的天性表现得别致。线条流畅,粗笔挥毫,富于动态,笔墨酣畅,变化多端。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 《倚梅仕女图》赏析

闵贞《倚梅仕女图》“八怪”中的闵贞同样善画仕女画。他的《倚梅仕女图》构图不失常规,追求奇古,单纯中富有变化,突出了一位恬静、娟秀的仕女形象。闵贞表现的人物衣饰之线条长短、轻重、抑扬、顿挫如同奏乐,具一种韵律之美,展示了画家的高度才情。此外,画中人物造型夸张,但比例却不失调,且绝无令人生厌的媚态,实为难得。背景中的梅花寥寥几笔,将仕女的形态衬托得越发清雅。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 《蕉石图》赏析

清朝中期闵贞《蕉石图》立轴 纸本 笔墨 尺寸不详 南京博物院藏。

这幅蕉石图充分利用了水、墨二者的结合及浸渍变化,以饱含水分的笔触,写出山石之俊秀之态及芭蕉的挺拔之状。洗练简阔,却有神清气爽之感。 闵贞人物画有粗笔与细笔两种画法,粗笔者逸笔草草,笔墨酣畅,如“八子观灯图”,“蕉阴仕女图”等。细笔人物画则工整华丽,如此幅“隽堂居士像”。隽堂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巴慰祖。图中巴慰祖,面目清癯、身着红衣,盘坐于兰地华丽的蒲垫上,造型如坐佛一般,显的很庄重。闵贞工笔人物线描出于李公麟,一丝不苟,可见闵贞是一位能收能放的人物画家。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 《蛤蟆仙人图》赏析

清 闵贞《蛤蟆仙人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80.1厘米,横70厘米,(日)私人藏。

此图画民间传说中的刘海蟾仙。形象蓬头弓背、双手抚蟾,憨态可掬,造型狂放。用笔恣肆不失严谨,寓巧于拙,合方硬与狂草之意于画笔,兼具金石与写意趣味,独具特色。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拜石图》赏析

清朝中期人物画家闵贞《拜石图》扬州博物馆藏。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松鹤图》赏析

清朝中期人物画家闵贞《松鹤图》 扬州博物馆藏 题识:正斋闵贞画 钤印:闵贞(白文)、正斋(朱文)。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洗象图》赏析

闵贞《洗象图》轴,纸本设色 纵 224cm 横 120cm德基美术馆。

闵贞好画头陀,他总是画头陀于故事之中,诙谐有趣。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刘海戏蟾图》赏析

《刘海戏蟾图》 闵贞 作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护法观音图轴》赏析

《护法观音图轴》(局部)  闵贞 作 (上海博物馆藏)

图以极为精细绵密的线条,描绘观世音现身的场面。观世音由护法的托塔天王、护法韦驮,善才、龙女及四大金刚簇拥,聚集于画面正中,组成严密的整体,祥云缭绕,气势非凡。线条用游丝、铁线、颤笔、兰叶等描法,经过周密的聚散组合,得到妥贴的运用,人物的肌肤体态,配件服饰,以及被驯服的怪兽等等,一一毕现于画面,丰满而有生气,构图聚中有散,达到了严密中有变化,工致中又活泼的效果。此图右下角有闵贞小楷款字,未见年款。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钟馗》赏析

闵贞《钟馗》立轴,纸本,设色,160*92厘米。 盐城市博物馆藏。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童子拜观音》赏析

《童子拜观音》挂轴  纸本设色 画面尺寸:66.0 x 51.5 cm 安装尺寸:212.5 x 69.5 cm18世纪  闵贞 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观音菩萨披戴风帽,眉清目秀,发髻高束,衣衫披帛随风舞动,自在飘逸。左手提渔篮,右手当胸持莲花,跣足立于海边。画面左下方竹林前,善财童子躬身合掌参拜观音菩萨。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戏婴图》赏析

《戏婴图》清 闵贞 纸本墨笔 纵88厘米 横11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闵贞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仕女,学吴伟泼墨写意法,衣纹转折随意,风格豪放奇纵,尤工写真,形象逼肖,兼作山水,师法巨然。此图以水墨写生法画儿童弈棋,五童情态各异,神气生动,衣纹墨线酣畅淋漓,体现了闵贞人物画的特点。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戏婴图》赏析

闵贞《婴戏图》(轴)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朝中期扬州派画家闵贞《六世班禅画像》赏析

《六世班禅画像》,清乾隆,画心纵125㎝,横68㎝。清宫旧藏。

此画布本彩绘,是乾隆帝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画面中的班禅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经卷,全跏趺坐,正在讲经说法。天界正中为无量寿佛,因班禅被认为是无量寿佛化身。左边大威德金刚,右边黄教祖师,下界处是以吉祥天母为首的三位护法神,背景青山绿水。像后缝白绫一方,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弃,永崇信奉,以证真如。”

六世班禅万里来朝,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图代表了清中央政府对他的高度评价。

《六世班禅佛装像》的画面布局宏大,而如此浩大的场面,短时期里画出五幅,显然是需要多位画家一起作画的,闵贞因有鸿胪寺卿的保举,得以参加这样的皇家绘画工程,这也表明闵贞是当时一流肖像画家。

闵贞工笔白描的杰出作品,可以称为“工笔闵贞”,简称为“细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