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来自仓颉庙的启示
作为一名白水人,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踏进过那扇神圣的庙门,多少次瞻仰古庙的威仪,多少次聆听古柏的诉说。但每一次的拜谒都有不同的感触,每一次踏进千秋仓颉庙,都会汲取力量,洗涤灵魂。
竞争
走进仓颉庙,有两座戏楼并排而立,名为东戏楼与西戏楼。两座戏楼同处一所庙宇在全国独此一家。传说这是为了便于仓颉观戏而特别修建的。据史书记载,仓颉“龙颜四目”,四个眼睛,四支眉毛,两只眼睛看东戏楼,两只眼睛看西戏楼。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仓颉后裔们对圣人的虔拜之心。又有一说,东西戏楼同台竞技,观众立于戏台前,哪家戏班唱得好,观众就将赏钱抛给哪边,到最后,看哪家戏班的赏钱多,就是哪家获胜。公平,公正,不偏私,胜者扬其名,败者励精图治,来年再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早在仓颉庙里就以“对台戏”的形式得以完美的体现。
竞争,是仓颉庙启示我的第一个关键词。
谦逊
在仓颉庙的前厅中,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多块石碑,居于正中的是“仓颉鸟迹书碑”。这通碑石上刻有仓颉首创的二十八象形文字:“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淳化阁帖》译文)。这二十八字不仅仅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更是一篇记录炎黄大战蚩尤而获全胜的历史散文。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立足本职,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史官的职责,创文记史,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蒙昧蛮荒。“论功不在炎黄下,称圣当于孔孟先”,黄帝为了嘉奖仓颉的丰功伟绩,赐其仓姓,谕为“人下一君,君上一人”,但仓颉自认为一介草民,黄帝赐姓又不可不受,于是提笔在黄帝赐姓上书一“艹”头,终其一生以草民自居。
谦逊,是仓颉留给后人的宝贵道德品质。
自立
走在仓颉庙的报厅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知足常乐”图。该图位于报厅的西墙上,其实,与之相对的东墙面也有一副壁画,名为“自食其力”图。该图有山有水有林有田,渔樵耕读各尽所能,自食其力。东,日升之方位,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朝气蓬勃正是奋斗之时,如此大好时光岂可辜负,于是,渔民钓其乐,樵夫觅林间,耕者乐其田,读者品其味。渔樵耕读各得其所,各尽其才,自食其力,不负时光,用奋斗来换取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自立,是仓颉庙对后人的谆谆劝诫。
知足
与“自食其力”图相对的就是“知足常乐” 图。“知足常乐”图绘于报厅西壁。西,日落之方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东面的自立、奋进不同,年轻时奋发图强,待到日曝西山,就要及时止欲,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乐”图中共绘有五个人,坐轿的、骑马的、骑驴的、推车的、跛脚行路的。此五人人生际遇各不相同,通过年轻时的奋斗,有的身居高位,封官拜相,有的温饱尚且无法自足,还要沦为乞丐,但面对人生的最后归途,回头看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便可颐养天年。
自信
在仓颉庙中,寝殿并不对外开放,但导游依然会带领游客来到寝殿前,因为这里有一根蒿木横梁,着实让人称奇。
蒿为一年生草本,当年生,当年灭,从未听过成林成木的。但仓颉庙寝殿外的这根蒿木梁,全长四丈八,游客现在所见的只是整根蒿木的三分之一,自然界的造物神奇尽显于此。
天生我材必有用,蒿草也可成栋梁。所以,即便卑微如蒿草,也不可妄自菲薄,要努力生长,百折不挠终成材。
自信的观念,自立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谦逊的品质,知足的心态,仓颉庙无处不透出智慧的光芒,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朝圣,一次洗礼,沐浴圣光中,心智也被开启,等待下一次仓颉庙带给我新的启示。
图/文 董张曼
实习编辑/何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