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明的三个走向

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之一)

从埃及金字塔、玛雅古城到英国巨石阵、“空中之城”马丘比丘,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文明遗址还在,文明状态的表达却断线了。

中华文明则不然。它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串串挂满瓜果的藤蔓,亦是一条向着远方无限伸展的路。当我们走近被誉为“宝库中有宝库,明珠中有明珠”的敦煌文明,可以略窥敦煌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景深,从艺术、学术、人文三个层面见识这幅神奇的画卷。

“艺术敦煌”走向永恒

“艺术敦煌”,作为人类文化罕见的艺术形式、多元文化融合的瑰宝,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上。

曾雄踞中西交通咽喉的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不仅是中西工商贸易的节点,也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多元文明交汇之处。公元4-14世纪,“艺术敦煌”被书写至顶峰,催生了无与伦比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作为一种世界文明形式,从前秦至清朝,即自公元366年始,经过数万画师、工匠、热爱者、助力者的努力,经过1500余年持续创造,形成了“墙壁上的图书馆”、凝固的“艺术敦煌”。

然而,随着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江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社会文明进入科学革命和工商文明时代,“艺术敦煌”的洞窟书写形式成为文化遗址,时针在工业文明前停摆。

作为一种艺术成就,一种在一定时期和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艺术、绘画创作、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中华文明释义表征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莫高窟第158窟正壁卧佛

时间跨度包括了15世纪前的自然主义、15世纪后的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纯艺术,其规模也是同类第一;作为一种文明载体,约5万件的“文献”,以其绵长的历史、珍贵的价值、完好的保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瑰宝,催生了一门学问“敦煌学”。

世间馈赠,或可分为五等,一等送智慧,二等送机会,三等送情意,四等送面子,五等送实物。敦煌艺术,作为纯粹艺术形式献给人类的礼物,从洞窟书写形式角度看终结了,但其所蕴含的千余年的文明智慧财富,可谓无价之宝。大凡亲临敦煌或对敦煌有一定了解的人,无不感叹其恢弘壮美,感受其直击心灵的震撼,不由得发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叹:这是天才的艺术、人类的宝藏、文明的磁场!

虽然“艺术敦煌”的洞窟书写时代终结了,但它的文明价值走向了永恒,催生了“学术敦煌”和“人文敦煌”的时空穿越。

“学术敦煌”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是文明河流上的一个个渡口,文明藤蔓上的一个个瓜果,文明之路上的一盏盏启明灯……

西方艺术是士大夫的面子与文人情怀的供给结合,中华艺术是文人情结与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唱主角,而敦煌艺术则是文人情怀结出的硕果。自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至今,尘封多年的莫高窟,经过几代人的辛劳,焕发出勃勃生机。

抗战初期,画家张大千率人撬开了莫高窟的大门。

敦煌学展开为理论、史事、语言文字、俗文学、蒙书、石窟艺术、中西交通、壁画与乐舞、天文历法等门类。专门研究敦煌艺术和其他学科的机构,如“敦煌国立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数易芳名而相继成立。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敦煌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敦煌学。

敦煌学,已然让敦煌成为人文社会的文明坐标。敦煌艺术,从此走出了封藏千年的洞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正如人的一生上演着不同的活力状态—20岁活出青春无敌,30岁活出冲劲梦想,40岁活出优雅风度,50岁活出智慧成熟,60岁活出智能丰采,七八十岁活成无价之宝—敦煌,虽然洞窟书写时代终结了,固定在一个历史时间节点上,但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形式和状态,其价值又通过“学术敦煌”向工商文明延伸了。

从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变化来看,15世纪10亿人口,1830年20亿人口,1970年40亿人口,2014年70亿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从“胡焕庸线”所描述的经济地理特征来看,经济文化活动90%往中国东部延展。换言之,始于约3000年前的中华农耕文明,在15世纪之后一路向东走俏,并与近现代工商文明互鉴共进。敦煌从艺术走向学术,正是这种变化的写照。

清朝末年,西域地区已不再是文明的重要核心,莫高窟则几已尘封。抗战初期,画家张大千率人撬开了莫高窟的大门。在国人一片质疑和惊呼中,莫高窟于1943年被国民政府收归了国有。1987年敦煌设市,“艺术敦煌”从工商人文文明延展为城市文明。

敦煌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

敦煌已跻身中国单个景区达1000万游客的20个旅游城市之列。

敦煌在成千上万画工巧匠与热爱者的讲述下,千年一回地进行着文人画的壁上行动。据估计,为莫高窟付出辛劳的不下50万人。从对出土文物与现存石窟艺术成就的考证来看,敦煌曾经是一个一度超过了目前规模的城市。

“纯艺术敦煌”留在了莫高窟,留给了历史,留给了画家和研究者、爱好者,也固化在了公元4—15世纪的文明一瞥。但作为文明进程上的明珠,工商文明的生产力使敦煌迎来了全新发展,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敦煌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广泛国际合作,敦煌研究院成为世界级文明文化研究机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连续举办……“学术敦煌”正走向世界,走进各行各业。

“人文敦煌”走向未来

艺术,是文明的奢侈品;没有艺术,就没有文明的灵魂。正如巴黎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卢浮宫的“三宝”(《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虽足以为傲,但巴黎城中400多座博物馆,则让人们的心灵有了穿越时空的更多去处。

如今,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从1979年游客2万人到2018年1000万人,敦煌已跻身中國单个景区达1000万游客的20个旅游城市之列。2019年9月,敦煌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敦煌文旅为主的城市形态,给了“人文敦煌”以多元融合和创新创造的契机。

也就是说,“艺术敦煌”的洞窟书写时代,随着工业文明到来结束了;“学术敦煌”的研究与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伴随着藏经洞文献的发现穿越了时空,获得了新生与延展;“人文敦煌”则承载着工商信息与智能时代的使命,牵手“艺术敦煌”与“学术敦煌”,拥抱未来。

“人文敦煌”深谙:骄傲就是死路一条,纠结则是自寻烦恼,任性只会孤芳自赏,生机、生活、生存与生意,是世俗之城的不二选择。文旅敦煌是工商人文文明的时代呼唤,也是地缘文明的建设目标。什么时代做什么事、什么场景适应什么发展模式的“五四精神”,可能是一个好注解。

敦煌正在打通“任督二脉”:“艺术敦煌”通过数字化正在全球化;“学术敦煌”IP化千丝万缕地影响各行各业;“人文敦煌”则在虹吸效应下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一个崭新的文化生态敦煌,正在冉冉升腾。

(0)

相关推荐

  • 《被误读的敦煌》(1.6万字完整版)/ 梁剑随笔(第1827期)

    被 误 读 的 敦 煌 偶然一个机会,我应邀为一个活动临时救场,做个关于敦煌的主题宣讲.对于敦煌,我一直心向往之,遗憾的是从没有去过.对于敦煌学,我也略有涉猎,那也仅限皮毛而已.受人之命,遂临时恶补, ...

  • 敦煌莫高窟壁画观音像

    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以其生动活泼.粗犷狂怪的风格特点,成为莫高窟壁画艺术中一粒耀眼的明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观音像,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莫高窟壁画观音像 [敦煌莫高窟壁画观 ...

  • 敦煌宝藏|三狗钮盖彩陶方鼎:萌萌哒的史前文明

    三狗钮盖彩陶方鼎 甘肃省博物馆藏 距今3900至3600年 三危之地 传说中的上古贤君尧,某天忽然觉得自己老了,感到继承人问题迫在眉睫.于是把大家叫来问问意见:"你们觉得将来谁能接我的班儿? ...

  • 文明(三):古今之变

    文明(三):古今之变

  • 敦煌--三兔共耳图

    三兔共耳图 到中国西北绿洲城市敦煌旅游的人,都一定能看到一幅令人不禁搔脑的「兔子图」.图中三只兔子永无止境地绕着圈子,追逐彼此.这个图像被展示在敦煌博物馆入口最显眼之处(见下图),同时是当地游客市场贩 ...

  • 揭秘三星堆遗址:夏朝不可能是三星堆文明的三个原因

    三星堆遗址出土,让世界为之震撼,一个史无记载的高度发达的上古文明,竟被埋在地下3100年之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部分重见天日,从而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由于三星堆文明过于神秘,以至于让人联想到同样神 ...

  • 丁姐晨读/极简欧洲史/迈入文明/第三章/第一部分

       每天读15分钟,在"读"中了解欧洲历史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的极简欧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迈入文明:第三章:争战一千年 罗马帝国曾经经历过三次大规模侵略,第 ...

  • 丁姐晨读/极简欧洲史/迈入文明/第三章/第二部分

           每天读15分钟,在"读"中了解欧洲历史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的极简欧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迈入文明:第三章:争战一千年 维京人横行两百年 维京人,又 ...

  • 【左岸风文学】刘绍斌| 《敦煌》外三首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三/月/春/风 春回大地,美丽绽放 <敦煌>外三首 作者:刘绍斌                <敦煌> 荷花在黑夜中盛开 一批又一批的 ...

  • 文明密码(三)历史的真相:再解黄帝纪功碑

    (2019-01-18 22:20:01) 黄帝纪功碑,是一块刻于约公元前3000年,高64厘米,宽约42厘米的石碑,正反两面均刻有叙事场景和文字.这块石碑以前一直被误称为纳迈尔调色板,而我在前文&l ...

  • 高江涛: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