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
晨 读
早上走进教室,“怎么”话一出口,我就想起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说话,于是到嘴边的话改成了“杨丽园、贾思宇、王骥三名同学效率真高,已经开始读书了”,“杨晋,快点交了作业,开始读书了”,渐渐地,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开学以来,每天早上到校后,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路线,先到办公室放下包,然后去教室转转。一进教室,发现孩子们总不能迅速开始早读,于是我张口就是“怎么还没开始读书?”“×××,怎么还在讲话”。一个月过去了,发现情况依旧,无所改观。于是,我静下来思考原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怎么”开头的话,通常都表达的是什么?仔细想想,是指责、埋怨、抱怨的情绪。“怎么还在讲话”、“怎么还没有交作业”,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们听到这句话,就应该知道这是要他们快点去读书。但事实是,很多孩子听到这句话,只是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了指责,究竟要怎样做才对,他们并不知道。就算他们知道,那也是在长期与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揣度我们心理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向他们传递了什么正面的要求。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某地垃圾乱倒,有关领导为此很是烦恼,于是到处张贴布告“此处严禁倒垃圾,违者重罚”,结果居民们端着垃圾桶绕地区三周而不知何处可倒垃圾,最后仍旧乱泼乱倒。后来,领导只在某几处张贴“此处可以倒垃圾”,结果发现情况好了很多。其实做老师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建议,少批评。
课 间
上午第二节课后,组织学生排队上大课间时,我发现有两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今天却谁也不理谁。大课间回来之后,我先把其中一个叫到了办公室。这个同学还好,情绪不是很激动,我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他还算心平气和的说了事情的经过。又叫第二个同学叫来,这个同学看起来很委屈,跟我讲时,声音很小,几乎是在哼。他说完后,我问:“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他点头。我说:“老师理解你。不过他走路时碰了你,并不是故意的,同学之间要谦让,男孩子更要大度一些,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见我并没有批评他,这位同学点了点头。我又对第一位同学说:“首先你走路碰了同学要及时道歉。再者虽然你不是故意的,但平时走路要注意,不能只顾自己着急跑。”——学生之间偶尔有小纠纷,当学生正在气头上时,我们必须冷静。“避其锋,挫其锐,解其纷”,先跟后带,解决纠纷的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一种态度和方法。面对学生之间的小纠纷,我们要存一份温情来化解他们的怒气,逐渐引导他们从不理智到理智,从不成熟到成熟,这才是教育。
自 习
下午有一节自习课,为了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每周的自习课上我都空出十分钟时间,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自主申报,然后轮流上台讲本周读了什么书,随便选书中的一小段内容来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开始学生不积极,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个别几个自信的同学的带动下,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阅读是一个使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一直希望通过阅读中和一下班里学生身上的那种燥气,希望书籍能为他们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希望能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身上看到或多或少的书卷味。
放 学
放学了,我首先把孩子们送出校门,平平安安的交到家长的手上,然后再回到教室监督值日生做值日。学生都离校之后,我关好门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无数天中的一天,然而滴水含宇宙,世界微尘里,言一日即言数日。上班的每一天都是和孩子们在一些平凡又琐碎的事情中度过,但始终不敢掉以轻心。因为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机智》的一句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一直在接受着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影响即教育。
喜欢吗?
有兴趣吗?
想要关注吗?
赶紧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