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平常心以及如实观照自我 佛教讲保持“平常心”,何谓“平常心”?下面这则禅宗公案可以很好的诠释...

佛教讲保持“平常心”,何谓“平常心”?下面这则禅宗公案可以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平常心”。

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有源律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慧海:“用功。”有源律师:“如何用功?”大珠慧海:“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大珠慧海:“不同。”有源律师:“何故不同?”大珠慧海:“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一时的得失微不足道,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地时候工作,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平常心,只有保持平常心才能长久得坚持投资,只有保持平常心才能做好投资。

什么才是真实的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是佛法里的术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抛开主观意识形态,能客观认识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然而,一般人要做到如实观照却并不容易,从真理真相的角度看,一般人以为的“观照”,并没有“如实”,而是夹杂了自己的惯性主观意识,这就会陷入了自以为是真实的假象里。

《天道》里,古玩店老板李志江首先开场,他调侃别人说:“美女是魔,老和尚的经也白念了。”

丁元英反问他:“怎么见得?”

李志江回答说:“如实观照嘛,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不会把美女看成魔。”

丁元英说:“你看美女就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

李志江说:“那你的意思,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

丁元英说:“是不是魔,跟人家美女有什么关系?”

李志江说:“你这话说的,跟她没关系,难道跟我有关系不成?”

丁元英说:“你把什么是美女搞明白了,就慢慢知道了。”

在李志江看来,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哪有那么高深,所以李志江脱口而出:“美女我还不知道吗,美女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这显然就已经进入“坐井观天”的逻辑误区了,丁元英一针见血的指出:“不为错,但是有漏了,以面盖点了,你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你能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吗?

这让李志江开始疑惑,他反问:“那你说什么是美女?”

丁元英说:“人们看自己的女儿、姐妹,再年轻漂亮也不会缘起美女的认知。”

所以,在丁元英的认知逻辑看来,或者说真正的如实角度看来,客观存在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事、物、人,都是中性的,无所谓美丑,善恶,真假。

而如果一个人对于另一人的判断和评价,缘起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认知,那就一定是他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当然,观照出了自我的这种认知状态,并没有大碍,错就错在陷入到错误的认知里而无法自拔,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那就是精神生病的状态。

所以,丁元英才会对李志江说,你看到了美女起心动念是有病,你看到了美女不起心动念还是有病,那如何才能正常呢?

丁元英就用手来比喻,如果你的手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只有做到自如才正常。

丁元英这样的比喻是什么意思呢?就拿之前的“美女”主题来说,比如我是一个男人(正常的),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只要我还是一个人的底色,就不能超越人的本能,那么我就会按照我的审美标准习惯性的去评判,如果那个年轻女子是好看的、性感的、漂亮的,我就会觉得赏心悦目,就会不自觉的多看几眼,甚至那一瞬间还会想入非非。

这样的起心动念是出于人的本能,所以并没有什么错。但假如女子已经走远,已经消失在自己的世界,而自己还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那就成了执念,成了有病的状态。

所以,从丁元英对美女的解析来看,就会发现,如实观照的关键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内在,因此发现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内去“观照”自己,认识所谓的“我”到底是谁?谁在起心动念?只有超越主观而变成客观的观照,才能认清真相,更重要的是,才能看清“我”的真相。

丁元英为什么和李志江聊这些看似较真儿的话?

丁元英对此次谈话做了总结,说魔,不是为了跟谁论是非,论道德,是要指出起烦恼的因,为的是了心苦,不起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