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百人团遇挫!一个题目难倒82位高手,发生何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韦应物《简卢陟》
在文学当中,诗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研究诗词,不仅希望从中找到历史的痕迹,了解诗人们所生活的时代,更想从诗词当中挖掘诗人们的心境,知晓他们的创作意图。
诗人们也是如此,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当中,大都体现着他们的所知所感,或是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感叹于自然美景,或许是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沉醉于田园生活,亦或是像“十年生死两茫茫”般悼念亡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抒发自己的不得志,诗人们借用作品来表达情绪,我们也从他们的作品中来感受情绪。
诗词大会
正是因为诗歌是文学作品当中非常重要的产物,所以相应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我们不仅在语文课程当中设置诗歌鉴赏这一门,也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诗歌的重要性。
从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唐诗三百首》。而现在,为了加强诗歌的传承和教育,中央更是举办了诗词大会这个比赛,鼓励全国各个年龄段的人参加。
这个比赛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到目前该比赛已经举办了六届,每一届都出现了许多能人,他们有着丰富的诗词储备,对一些看上去十分刁钻的题目也非常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除了上场选手之外,比赛还设置了百人团,他们分布在各个年龄阶层,从事着不同类型的工作,唯一的相似之处都是他们热爱诗歌并且知识储备很大,而评定比赛题目难度的方式,就是看百人团有多少人答错这道题目,答错的人数就是选手的分数。
一般来说,以百人团的水平,准确率不会太低,但是在比赛当中却出现了这么一道题,让百人团中的82个人都答错了。
当时的题目是这样的,给出来的诗句是“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而问题则是这句诗当中的哪个字是错误的。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诗的原句,一定会先入为主地代入网红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甚至有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就是网友创作的,毕竟它还有着非常顺畅的下半句“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其实这首诗是有它的历史出处的,它的原作者是韦应物,这句话便是出自他的诗《简卢陟》。
诗句原意
韦应物是唐朝时期的作者,出生于官宦家庭的他从小便洒脱不羁,没有经历过苦难,自然对生活也没有思考,后来,安史之乱让大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所经历的并不是繁华的大唐,而是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已经颓败不堪,飘摇动荡的大唐。
面对着动荡的国家,身为文人的韦应物一改往日的性情,逐渐收敛起了先前的玩世不恭,转而寄情绪于诗词当中,创作出了许多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作品。
《简卢陟》便是其中之一。卢陟是韦应物的外甥,“简”在题目当中取的是“写信”的意思,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有“写给卢陟的信”之意。当时他在边界地区做官,每天的目之所及都是朝廷的衰败与百姓的苦难,他是一个好官,可以和自己的子民们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也看不到前方的路。
于是在这首诗当中,他留下了“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这样的句子,而对于网友将“瓢”改为“壶”这样的改编,虽然看起来并不违和,但其实不符合当时韦应物所生活的环境。
他在边疆这样的苦寒之地,本来就是一切从简,又是和豪迈的将士们一起饮酒,怎么会用“壶”这样精致且小巧的容器呢?
对比之下,“瓢”字显然就合适多了。因为这个字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更是反映出了他当时的心境。他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于是只能想办法去接受,从长安的贵公子变成了边疆地区的孤苦之人,即便是喝酒的器具变成了简单粗糙的瓢,他也依然能欣然接受,洒脱面对。
诗词的魅力
诗词便是这样,仅仅是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便全然不同。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韦应物的这首诗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当经典的典故,便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推敲”,这二字的由来。
这个典故出自贾岛,他在一次拜访朋友的过程中,起了兴致,作出了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一琢磨,又觉得“推”这个字不贴切,犹豫要不要换成“敲”。于是他便在“推”和“敲”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于在大街上一直重复这两个动作,引得路人频频侧目而不自知。
正是因为他太投入,连韩愈的仪仗队走过来都不知道,直接冲撞了上去。而韩愈在得知真相之后,不仅没有怪罪,反倒和他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敲”字更有礼貌一些,也符合常理,于是便建议贾岛将“推”换为“敲”。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推敲”二字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语,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成为了一句名诗。
在学习和背诵古诗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应该做的,绝不仅仅只是了解大致意思后机械地背下全文,而是应该深入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将自己设身处地带入到诗词当中,去切身经历当中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一首诗,才能够不辜负诗人们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