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冇炒饭?咁又未必!
扬州炒饭是一道有华人之处就会存在的饭类做法。早年在扬州是吃不到扬州炒饭的,就好比海南无鸡饭,粤菜馆常见的福建炒饭在福建也找不到一样。早先的扬州炒饭、福建炒饭感觉更多地是由粤菜师傅将之普及。自从扬州炒饭入选联合国「全球 300 种米饭食谱」,扬州市烹饪协会孤注一掷地想将其标准化、申请专利。
澳门「誉珑轩」福建炒饭
扬州市烹饪协会根据「中国扬州菜」、「扬州菜点」、「淮扬风味」等菜谱的叙述,拟定了扬州炒饭的「标准」。新标准规定,扬州炒饭的主料是上白米500克、草鸡蛋4个;配料包括水发海参20克、熟草鸡腿肉30克、熟精火腿10克、水发乾贝10克、上浆湖虾仁50克、水发花菇20克、熟净鲜笋30克、青豆10克;调料包括香葱末10克、湖虾籽1克、精盐6克、绍酒6克、鸡清汤100克、油60克。另外,该「标准」对扬州炒饭的制作方法、技术要求、生产以及销售等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
澳门「胜哥私房菜」生炒腊味糯米饭
粤菜厨师们纷纷抗议,因为粤式扬州炒饭做法与扬州派系是不同的。若被其申请专利成功,那自家炒饭岂不是成了盗版。幸好,专利商标注册一事遭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拒绝,理由很简单,扬州炒饭已是通用名称,当然不能注册了。
其实将菜肴标准化、申请专利实属无聊,烹饪本来就是变化万千、不断演化的事,何必划地自限?
香港「营致会馆」鲜蟹肉松露蛋白炒饭
扬州炒饭,到底是粤菜还是来自扬州?可算是个千古之谜。据《淮扬饮食文化史》记载「扬州蛋炒饭是淮扬风味饭菜合一、荤素合一的又一道佳肴,据故老相传,原系从长安传来,是隋炀帝时越国公杨素所好,称为越国公碎金饭。隋炀帝下扬州时,其法带到了扬州流传至今。」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揉合进淮扬菜肴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薪火相传,似乎合情合理。
香港「名人坊」富哥炒饭
而广东粤菜大厨们普遍认为,扬州炒饭出自广州,清朝光绪年间广州有一家叫「聚春园」的淮扬菜馆,以虾仁、叉烧和海参制作出一道名为「扬州锅巴」的食物。其后有酒楼将锅巴改为带甜味、镬气足的炒饭,名为扬州炒饭,结果大受欢迎,而扬州炒饭之名便广传开去。
广州「半岛名轩酒家」榄菜牛松炒饭
于本人而言,扬州派系同粤式扬州炒饭的主要区别是在食材的选择及蛋液的处理。扬州派炒饭,从其选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籼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蛋丝,则是扬州派独有的特色。扬州派主张先要滚油,之后将已打好的蛋液倒进热油中,马上用汤勺快速打圈,如此一来,蛋液便衍生出万千纤幼金丝,鸡蛋更香更滑,令口感更佳,是整道炒饭最考功夫之处。在烹调过程中,还会再调高火候,让锅里的油更热更猛,只有如此,才能逼出蛋丝中的油份,令出品的炒饭达干身之境。
香港「大班楼」三虾炒饭
而粤式扬州炒饭,米饭一般选取细长丝苗米,隔夜煮好,鸡蛋与米饭要分开炒,只加蛋白亦或蛋黄皆有拥趸,最后伴以叉烧、虾仁、瑶柱丝共演一炉,蛋花打碎,猛火快炒,一气呵成。有些大厨会加些酱油称之为牙色炒,不加酱油称之为白炒。
上海「家全七福」七福一品炒饭 白炒
上海「文杏馆」葱香鹅肝牛崧炒饭 牙色炒
不过不管叫什么炒饭,重要的还是厨师的功夫,炒出来的饭要粒粒分开,不能黏成一团,但又要少油,炒饭时要不停翻动,还要不时把锅中的饭向上抛起,待饭菜落下时及时淋入些许高汤,反复多次,这样炒饭才入味香润可口。没有这功夫,叫什么炒饭也没有用。
香港「铁板烧·铸」和牛樱花虾炒饭
今天,扬州炒饭早已飘香海内外,扬州炒饭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传扬于天下。平心而论,炒饭不就只有「好吃」与「难吃」两种吗?笔者所喜欢的「版本」,更多可能是偏向粤式,以饭、蛋、葱白为基底,虾仁、蟹肉、叉烧为配料,XO酱为口味导向,最后些许炸过的瑶柱丝亦或樱花虾干起生花妙笔之效;材料并不复杂,但是「镬气」要足、翻炒要匀,入口饭粒软硬恰到好处,不湿不糯,微微的有点张力,各食材间相互辉映却互不侵犯,正所谓回味的最高境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上海「柳家」蛋炒饭
这些年的「风味」旅行,倒也尝得不少佳作,文中所提及的炒饭均深得吾心,若有幸亦得各位看官同好,必感雀跃。
粤、扬师傅们的「扬州炒饭之争」还会持续下去,同老友们的饮食人生,坚信亦是未完待续。人生百味皆云烟,若相逢,尽欢颜。
饮食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