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的启蒙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一张报纸的启蒙

——观《品心》有感

作者:刘 亮

在胡保玲女士倾情主持的《品心》栏目中,不断聆听她与文化名家的对话,这是用一种鲜活的在场的方式去传承济宁文化,所以一直关注着。
像昨天的栏目中,我感到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力量,看到了一张报纸对一个人思想的启蒙,看到了一位作家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与毅力,这些都是给人以启示和教益的。
保玲女士与李木生老师的对话,让人生发出对知识的渴望与文化的向往,我也忍不住一次次的回看这个视频,每一次观看都有每一次的感动,这感动的有沉静的思想,有热烈的感喟,还有持久的吟唱。
年轻的战士李木生就驻扎在西北的戈壁滩上。那里苦寒,荒凉单调,但是却没有阻止他的文化的渴望与追求。
白天战士们训练很累了,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但是他却还着一些别样的事情。大山在夜幕的怀抱下,已经安然的睡熟了。深夜里听着山谷里的风,一次次刮过营房。广场上的旗帜在猎猎作响。如果再细细的聆听,你还会听到那山间流淌的清泉在哗啦啦地淌过,在寂静的夜里反而变得更加清晰。
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但是艰苦中他们却有不怕输的斗志,有戍守边疆的豪情。边疆的物质条件并不充裕,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房子也是他们一起动手盖成的。
那时候流行叫“干打垒”,全部是用泥土制成。这样的一排排的土屋子在戈壁滩上就像一朵朵花儿绽放。房子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把它们全部抹平。没有漂亮的花子,连队里只有报纸大哥办了一个报纸,制作下一些浆糊,于是把一张张的报纸就贴在了墙角墙顶和墙面上。布满报纸的墙壁,都有了一些温馨的气息。
年轻的心不甘寂寞。作为年轻的战士,李木生同样如此,他因为喜欢四季的变化,他心里有着这样那样的感动,这种感情就想用一种方式去流露出来。他喜欢上了文学。
他不停地写诗,诗歌是他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对人世间的关切与热恋。什么文字他能获得的都会去看一看,学一学。
屋子很矮,那天亮着灯,他躺在那里怎么也睡不着,就睁大眼睛看屋顶上糊着的报纸。一篇贴在床头的文章赫然进入他的视野。
那是一篇在《人民日报》上面刊出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字很长,占据了整个报纸的版面,他一下子记住了文章的名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他饶有兴趣然而又是认真地读完这篇近万字的散文,心里一下子热热的,有要去向谁诉说一下的感觉。
从此,鲁迅这两个字在一名年轻的士兵心里扎下了根。他午休时间和晚上回来都去读一下。他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越读越觉得先生的文字深刻辽阔,反而有了一个渐渐清晰的念头,那就是要买一套《鲁迅全集》来读。
当他费劲周折攒够了买书的钱,他坐车去了北京,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向他们求购一套《鲁迅全集》,大家不理解这个青年战士的心,但是想卖给他也没有办法,因为要用票,那是一个票证时代,他没有灰心,后来终于买成了一套《鲁迅全集》。
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并且制作完成了当时中国第一本鲁迅全集手写作品首字索引。如今在他的寓所里有几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但第一部《鲁迅全集》仍是让他念念不忘,常读常新的书籍。在他的书桌前,有一尊小小的鲁迅像,那是他常常静下来,读书思考的时候,这种对视也是一次次对话。
他没有想到,这成为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读物,是他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源头,对于李木生来说,这是一片宽阔的海,是一座富含宝藏的山,他一次次带着敬畏与尊重走进里面去,他都收获更多关于人文的思考。

作者简介:

刘亮,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邹城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坚持以真诚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世界的真善美,发表散文小说以及评论近二百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