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王砚辉

云南籍演员王砚辉是影迷眼中的著名“绿叶”,在国内大银幕缺乏个性“恶人”的时候,他从《光荣的愤怒》开始,十多年来一直在各类罪案片里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开口的云南“马普”(昆明马街口音的普通话)带着社会大哥的匪气,愣生生,直杠杠的,常常比主角还抢戏。绿叶这么久,这次在《了不起的老爸》里出演第一男主,对他而言游刃有余,父亲这个角色也贴合他当下的生活场景。
《了不起的老爸》不是一部完美的片子,有明显的缺憾和瑕疵,从题材和表演上来看,还是可圈可点,残疾儿子与平民父亲的障碍、沟通、和解,是很多男人的成长经历,一些片段还是很打动人。在“恶人”之外,王砚辉演的父亲顽强中带着柔情,被误解、被撒气,都极具耐心和韧性,硬汉外表之下的人生之苦、护犊之情令人唏嘘,父亲既是孩子的眼睛,也是孩子的守护神。
应该说《了不起的老爸》是王砚辉一次转型之作,观众看到了他在罪案片之外的潜力和优势。其实,尽管王砚辉“恶名远扬”,但也演过一些主流角色,警察、士兵、平民百姓什么的,最近在《热带往事》里也是演警察,都是配角属性,太类型化,扁平,内敛,没发挥空间,基本浮光掠影,演完大家都没什么印象。还是演另类恶人气场逼人,举手投足充满想象力,让人惊喜。
一直觉得这个大叔看似五大三粗是个火爆型的“糙汉”,骨子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能琢磨很多事情。刚好前几天就在《人物》杂志上看到王砚辉的专访,印证了这个想法。采访里,讲了他90年代失败的北漂经历,他的自卑、软弱和敏感,这个平时不喜欢交际的大叔,是个深居简出的“社恐”,真性情,很善感,曾被命运蹂躏,到底还是浮出了水面。
文中有两个细节很生动,一是北漂失败回昆明,王砚辉在剧团混到了领导的位置,某次上台讲话,面对台下的领导和同事,才开口就泣不成声,哽咽说自己爱犬死了,在大家的面面相觑中,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的自杀式“社死”现场,后来他辞职不干了。另一个是,有一次在家中,看电视看得泪流满面,吓到了妻子,以为怎么了,最后只好安慰他说电视里演的都是假的不要太代入。
一个看似这么野性霸道、生猛冲闯的大叔,内在却配置了一套纤细敏感感性的神经系统,在银幕内外,有一种戏剧化的高反差,这是好演员的魅力,这也才是活生生、实实在在的人,有软肋,有痛点,有日常,不是塑料人一样包装光鲜的流量明星。
王砚辉的稳,是时间熬出来的,2007年出演《光荣的愤怒》被观众认识、认可,已经踩在40岁的门槛。他的“恶人”之路,和曹保平导演密不可分,就像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互相赏识和成全,他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都是曹保平的作品,电影有温度,他有光泽。
犹记,2008年在电影院看《李米的猜想》,演悍匪的王砚辉在绑架周迅后,在车里骂出“小烂屎”这个云南方言里对女性身心极具攻击性、侮辱性的恶毒脏话时,一边觉得耳膜震撼,嗡嗡作响,一边又觉得亲切接地气,好像真的见到一个焦灼暴躁的街头恶人。估计王砚辉是把这个词带到影视剧里的第一人。
王砚辉和很多云南人一样,是一个“家乡宝”,名利欲望不大,远离中心城市,远离娱乐圈,只要没事都喜欢待在家乡,米线是日常的早点,慵懒是日子的底色。可能就是这种疏离的性格,贴近本质的生活,让他沉得下去,也能爆发出来。
《了不起的老爸》几场跑步训练、马拉松戏的都是实拍,要真跑,跑出气喘吁吁快虚脱的感觉,在重庆山城爬高上低,过程很辛苦,对演员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练,不过也是这几场戏强化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羁绊,一起奔跑迎风沐雨,一起迎接各种磨难,平凡的父亲变得伟大,残疾的儿子获得了力量。
王砚辉和张宥浩在电影里是有感情交流的,这让我又想起采访里的一个细节,王砚辉正在为青春期的儿子烦恼,不知怎么应对,茫然无绪,某一天开车出去散散心,就顿时想明白了,要让儿子自由成长。这和《了不起的老爸》里王砚辉演的肖大明还有些相似,他们都有性格,都是是一个好父亲。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