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尔斯、埃罗莎、佩特拉上调钻石价格
业内不少人昨天看到了戴比尔斯(De Beers)涨价的消息,其实不但是戴比尔斯,连埃罗莎(Alrosa)、佩特拉(Petra)也一起上调了钻石毛坯的价格。
先看一下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这次的涨价幅度在5%左右,被称为“多年以来最大的涨幅”,主要针对的还是单颗重量在1克拉以上的钻石毛坯。外媒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大都表现出了“惊讶”,同时又保持了些许的“隐晦感”。
其实,考虑到最近几年的钻石毛坯价格变动情况、疫情期间全行业遭受的损失,以及疫情之后市场反弹的速度,这次涨价并不令人意外。自去年下半年起(第七次看货会开始),戴比尔斯销售业绩的恢复速度相当惊人(如下图),到年底的单次看货会营收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期间还分两次针对大颗粒和小颗粒钻石毛坯进行回调,但基本没有影响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
还记得戴比尔斯前几日削减客户数量的举措吗?据外界报道说,80名看货商中大约有10名左右被取消了采购资质(这个数字待考证),另外有一部分被降级。这和戴比尔斯“让钻石进入更少人手中”的策略是相符的,更加显现了公司对于“Building Forever”战略的执行力度。
Building Forever 是什么?就是加强品牌力、扩大社会效应。因此无论是渠道的控制、客户行为的监督、供应链的优化、慈善事业及原住民社区关系的处理、环保和男女平等意识的贯彻、对终端品牌(ForeverMark)的宣传投入等等,都是戴比尔斯这个战略的执行手段,也体现了公司对国际钻石行业未来的判断。我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客观一些。
再来看看埃罗莎:
埃罗莎的涨价幅度在6%-7%,基本上也都是针对大颗粒毛坯石。
通过对过去一整年的回顾,可以看得出埃罗莎和戴比尔斯的“步伐”是比较一致的。无论是销售政策、价格变动、销量和销售额的涨跌,两大巨头配合得都很默契。
我并不认为这完全就是“联手操控”的结果,因为两家公司的背景和产品品质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表面的“默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疫情期间,行业下游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中游消化不良从而停止采购,所以上游自然就不得不放松政策、业绩暴跌。如果当时通过降价向中游输入毛坯石,势必导致中游的“肚子”被撑破,从而全行业崩塌,所以埃罗莎和戴比尔斯都坚持不降价,让中游“随心所欲地采购”,从而有时间慢慢消化库存。随后在9月份降价,把利润让给中游。
疫情之后,市场需求极速上升,两家矿企回调价格,补回疫情期间的部分损失。
年底节日旺季之后,市场库存严重不足,成品钻价格也回升了不少(详见《钻石观察》过往刊登的数据),下游和中游需要大量吸入产品,上游再次上调价格获利。
无论是不是有国库Gokhran在背后支持,埃罗莎都会采用戴比尔斯类似的方式在市场上运营。况且,就在前不久,外媒还传出消息说,尽管Gokhran敲定了从埃罗莎采购5亿美元左右的钻石,但埃罗莎在这件事情上“反而显得有些冷淡”。这里面肯定存在着某些高层的博弈,但从整体上看,身为“国营单位”的埃罗莎,必定、也迟早要走上市场化道路,而不能总是依靠“斯大林式的庇护”活着。
最后看一下佩特拉:
佩特拉的债务问题一直让人很头疼。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多次提到,佩特拉的债务在6.5亿美元左右,也许是中小型钻石矿企中最麻烦的一位了。
到2020年12月31日,佩特拉的债务已经累计到了6.955亿美元。不过人家已经在十月份提前实行了“债转股”,现在是债权人执掌公司。当时业内还很担心,认为这么一来佩特拉可能会在发展道路上剑走偏锋。
在这次的一月份的招标会上,佩特拉钻石毛坯价格上升8%,基本回到了疫情之前的价格水平。这场招标会虽然不像戴比尔斯、埃罗莎那样规模巨大,但也成功卖掉了38.2万克拉的毛坯石,营收3050万美元左右。
对于佩特拉来说,这个业绩已经很不错了。
公司CEO Richard Duffy后来公开表示,这确实是“市场的功劳”,此次的业绩实在“令人鼓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像戴比尔斯、埃罗莎这样的巨头,还是像佩特拉那样的“负债型”中小规模矿企,都在从最近的市场变化中获益。涨价这个事情,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涨价会不会对中下游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这可能性不太大。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基本也都是和行业整体库存情况、中游的利润水平,以及下游的价格敏感度相关。可以这么说,现在的钻石行业,比以前健康了很多。涨价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拉开了大颗粒和小颗粒的距离,也调控了产品的结构,不是一件坏事。
拉动需求、扩大需求,才是行业的重中之重。
钻石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