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修行,这是一种修身的功夫练习,你想成为什么,就读什么书
修行,必须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这个能知的“知”必须时时刻刻存在,无论身体在做什么,她都必须看得“清清楚楚”。必须把她和我们的身体剥离开来。
如果没有把她找到,没有把她和身体剥离开来,你永远都是一个迷失方向,丢掉自我的人;如果把她找到了,和身体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了,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她存在,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堕落,不会轮回。众生之所以造业,被因果转,就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存在,没有剥离出去,跳出去看你的所做所为。相反,一个成就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之所以能不落因果,能超越因果,不受因果的制约,就是因为已经把她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她在看着他的四大和六根的所作所为。
读书的境界
第一层是读厚
《道德经》共5000言
你每天读一遍
当你读到一定时间的时候
你有一种感觉
你懂了,那种铺天盖地、不吐不快的感觉真是爽
于是你开始注释道德经
道德经新书被你翻成了破书,一眼望去,变厚了一样
第二层境界是敬畏
到了第一层境界的时候
你接着读,别放弃;很多人就在这时放弃了
你不停地读,你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错的
你开始一遍一遍的自我否定,再也不敢注释了
这层境界最大的发现是变
书呈现的是不断地变化,你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前行
这本书变成了大海,深不可测;变成了高山,高不可攀
你对这本书产生了敬畏之心,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你惊叹不已
你不停地读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但是你始终没有放弃
第三种境界是平淡
过了第二个境界
你发现道德经变得平淡、简单
你面对的好像是一个老朋友,可以促膝谈心,平等交往
书开始变薄了,高山、大海退去了,开始显现他本来的面目
当你读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整个世界也变了,你的心不再起伏
第四种境界是藐视
过了第三个境界
你接着读下去
你发现道德经不过如此
你一眼就看透了
他好像碗里的清水,身旁的土丘,不过如此
你默默地看着,你觉得,这本书也许再也不用看了
第五种境界是用书
你放下道德经
开始用这本书去探索世界
同时也在这本书了寻找宇宙的奥秘
赵普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境界真了不起
有人从其中找到治国之道,也有人从中找到长生之术。你找到了什么?
读书
这是一种修身的功夫练习
书好像一把雕刻的刀
玉不琢不成器
经过这样的五个境界,你被书雕刻成了大器
你想成为什么,就用什么书来雕刻
你用道德经来雕刻,你会成为什么样的大器呢?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机能修活,而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机能修活了,在某个阶段会非常旺盛,欲望会非常强烈。如果这时候不适当地加以调整,心态不及时转变,很多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超越。古时候的人到了这个阶段是如何超越生理的欲望的呢?他们往往“过午不食”,夜不倒单,把意念放在头顶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因为当意念放在“吸”上时,会增加生理的欲望;当意念随着“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当男同志生理欲望强烈的的时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
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顶上,或者楼顶、房顶上。因为这时候身体的气很足,能量很强,地球的引力会把身体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欲望就会特别强烈。当坐在远离地面的高处,地心引力减少,气就不会往下沉入丹田,而是往上升,生理欲望就会减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树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顶上打坐,被后来的佛祖斥为外道。古人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把这种方法当作究竟的方法,那又是错误的。在不同阶段,身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