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杜甫拗体七律

读杜甫拗体七律

梁源修

(一)《崔氏东山草堂》(外一首)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崔氏】名崔季重,是王维舅父之子。 【东山】即蓝田山,又名玉山,在长安蓝田县东南。草堂在东山,称东庄。  【白鸦谷、青泥坊】皆蓝田县地名。 白鸦谷产栗, 青泥坊产芹。 【王给事】王维,时在朝任给事中。他蓝田的辋川庄位西,称为西庄。  【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乾元元年, 47岁的杜甫在朝任左拾遗,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蓝田是华州所属蓝田县的县治。八月杜甫到友人崔氏东山草堂过中秋节,成此诗。是年王维在朝任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

首联“爱汝玉山草堂静”,开门见山,喜欢友人隐居之“静”,秋气宜人。“高秋爽气”后变成“秋高气爽”成语。颔联写草堂外田园之景,颈联写堂中食物之佳,都是对“静”意的发挥。末联“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感慨王维西庄寓所之冷落,以见仕者之碌不如隐者之闲。

全诗写出了东山草堂的幽静,淡泊,与世无争,但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国家大

事的一种忧愁。

   此诗声律很多都“出格”:平仄失间、失对、失黏,句末用“三平脚”、

“三仄尾”。这就是古风式律诗,而非“四不像”。

 

【外一首】同年九月,杜甫又到蓝田崔氏庄(即崔氏东山草堂)过重阳节,写下《九日蓝田崔氏庄》,很合律。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老悲秋,也悲贬官;自我宽慰,尽情与君欢乐吧。首联即用对仗。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反用“孟嘉落帽”典故:“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倩】请人代替自己做事。人老发稀,帽落不羞,调侃为乐。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这两句转写山水,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蓝水”、“玉山”,色泽淡雅;“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落”、“寒”点染出深秋之高危萧瑟。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于是醉眼蒙陇地端详起手中的茱萸来,诗人此时心情不言自明。

诗人满腹忧情,却以诙谐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达,凄楚悲凉。

颔联写人,句尾一二结构;颈联写景,句尾二一结构。富于变化好,但不可固守,要因诗而异。“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人物而变”,写诗词也要符合辩证法。

 

(二)《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此前一年,剑南西川都知兵马使反叛,蜀中发生战乱。

首联写云从城门中出入,极言山城地势之高;雨翻盆,极言雨势之大。

写出白帝城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采用民歌的复沓句法,用俗语入诗。

颔联承“雨翻盆”,具体描写雨景。【高江】江水暴涨。【急峡】峡窄流急。“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皆当句对。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

后半首境界陡变,雨后原野一片萧条。颈联写战乱带来的景象,十室九空,归马闲逸,无人耕作,田地荒芜。戎马、归马句和千家、百家句,都是当句对。

尾联写战乱带给黎民百姓的穷苦,各村庄交不起赋税的孤儿寡母,在秋天的原野里哀求哭泣。【诛求】强征赋税。

本诗在意境上参差变化明显,好象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所写之意象,皆是设景,以景抒情。

此诗首联以古风掺入律诗,颔联平仄完全合律,两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此诗“犯题”、“重复”,并不为病,效果使人震撼。唐人运用格律、修辞,注重诗意完美,好诗传世;清人运用格律、修辞,追求形式无缺,好诗鲜寡。为什么要写诗?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这是值得一切写诗人深思的。

 

(三)《暮 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白鹤已栖息在深秋叶子变黄的梧桐树上,城头有打更击柝声,还有乌鸦啼声;寄寓人月光下走进家门,风传来妇女还在捣洗白练砧杵声。“黄”字是动词。【柝】打更用的的“梆子”。【捣练】杵捣白绢。
    下半首四句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还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秦川】泛指长安一带。【鼓鼙】借指战争。

这首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对拗体的追求。又,“霜黄碧梧白鹤栖”句出现了三种颜色,“黄”和“白”是实在的,“碧”叶是虚写——已经变黄了。“虚虚实实”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昼 梦》

二月饶然,  不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醉,  春渚日牵。

荆棘底,  中原君边。

斗,  普横索钱。

“二月饶睡昏昏然”四句——解释白日入梦的缘由。杜甫在桃花盛开、春渚日落时昏昏然入梦,不独春困也——暗示出诗人流离异乡、忧念家国、老病潦倒、神志倦怠的身心状态。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这两句是梦中所见情景:故乡到处荆棘丛生,中原君臣处境险恶,安史乱军到处掠夺烧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表达出诗人对世上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思考: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劳作,天下也不再有官吏横征暴敛。这是杜甫美好的愿望。

此时杜甫流离到夔州,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诗人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以上杜诗有三大特点:忧国忧民,语言平易,律随意变。

(五)杜甫的拗体律诗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

杜甫五律绝大多数合律,约一成不合律。杜甫七言绝句拗体甚多,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一、五、六、七几首,全是拗体。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大家,他留下了一百五十一首七律,超过前人七律创作数量总和(如沈佺期十六首,宋之问四首,王维二十首,高适七首,岑参十一首,李白八首,孟浩然四首,王昌龄二首,李颀六首,崔颢三首,祖咏一首等。)。他打破了七律固定谱式(“固定谱式”是后人搞的,唐代并没有这些束缚,无所谓“打破”。本文从俗沿用。),写出许多“拗体律诗”。(所谓“拗体律诗”,即王力所说的“古风式律诗”。启功说:“既拗,岂能成律!”,有理。本文从俗沿用。)他还首创了七言排律。

关于杜甫七言拗体律诗的数量,看法因人而异,如18首、38首等。还有人认为平仄变易就是拗,那么杜甫字字合律的七律就是罕见的。于是,后人提出“一三五不论”口诀、“拗救”说,意欲化前人之“拗”为“律”,使自己之“拗”能自圆其说。

杜甫拗体七律不合律的表现(唐人写诗运用格律并没有“固定谱式”,“不合律”是后人说的。本文从俗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失间、失对。如《即事》、《立春》、《晓发公安》、《简吴郎司法》、《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愁》、《昼梦》等都有这种情况。

第二, 失黏。杜甫151首被认定的七律中,失黏者就有18首之多,约占12%。

第三, 犯三平脚、三仄尾。如杜甫151首被认定的七律中,有多达14首出现了三平脚,其中一半是既有三仄,又有三平。

第四,犯孤平。如杜甫151首被认定的七律中,就发现了两个这样的例句。

一是 《雨不绝》的首句“鸣雨既过细雨微”,“过”应读为平声,“既”和“细”均为仄声,此例即为孤平。二是《覃山人隐居》的首句“南极老人自有星”,“老”和“自”为仄声,“人”就成了孤平。

  以《昼梦》为例,失间、失对、失粘多达15处;首句三平脚,第七句三仄尾;第三句五连仄,第六句五连平。

说杜甫这些诗不合律,主要是不符“平仄律”,又主要是非句脚平仄失律;而其句脚平仄都是合律的。这些诗都基本符合“对仗律”。

对于律诗,有人认为必须严格符合“平仄律”和“对仗律”;有人认为必须严格符合“平仄律”,“对仗律”可以从宽;而有人认为必须严格符合“对仗律”,“平仄律”可以从宽。按王力的研究,前一种诗是纯粹的律诗,后两种诗是古风式律诗,都是律诗。

(六)杜甫写出拗体诗的原因

诗人写出不合律的诗句,有三种情况:

1、不谙声律,浑然不觉, 这是初学者的情况;

2、熟谙声律, 但不追求正体,在“意”与“音”有矛盾时,达意为尚,并不求正避拗;

3. 熟精声律,但不喜圆熟, 有意求变求新。

杜甫的“拗”显然不属于第一种情况。杜甫并不固守正体,也有意“求变求新”。他要突破均衡和谐格局,表现参差美、朴拙美、奇崛美,就像音乐、篆刻、书法、绘画中,也常出现的那样。

“拗”在意与音的关系上存在十分和谐的现象。一方面, 在意义的表达上, “拗”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刻意雕琢,无斧凿痕迹。另一面, “拗”字在声调上并不拗,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也摆脱了“律八股”的圆熟感。“求变求新”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规律,为艺术家所追求。

杜甫晚年在夔州居住了一年零十个月。这时期,杜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共创作诗歌435首,占杜诗1439首近1/3。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诗中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有人把“诗律细”解释为杜甫老年诗歌“精细”合律。这是误导,不符合历史事实。杜甫晚年在夔州创作七律35首,其中拗体14 首, 占40%,不是“精细”合律,而是大大“失律”。由此看来,“诗律细”的理解应当为:杜甫创作的律诗,格律是变化的,不是单一的;“细”者“多”也,格律多元化是也。

杜甫之外,唐代李白、王维、杜牧、崔灏、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等都写拗体律诗。宋人继承唐人,也写拗体律诗,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杜甫等大诗人写拗体律诗,是“追求好诗,不拘一格,求变求新”,并不羞于见人。他们把唐诗推向辉煌,这种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

(0)

相关推荐

  • 崔颢《黄鹤楼》被称为七律第一,但首联却被网友质疑多年,为什么

    2021-02-23 09:30 华人号:中国文化 常言道:高手总是低调的.其实这话用在唐诗上面也特别的贴切:虽然大家都知道李白杜甫是唐诗最杰出的诗人,但是历史上却总有那么几个人,凭借一首诗就把李白杜 ...

  • 人间有诗是清欢:七言律诗(一)七律之所以为七律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辉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之前,随着"诗写清秋"活动的推出,本心书法也随之向广大书友推出了我们的"人间有诗是清欢"的 ...

  • 论杜甫的拗体七律

    杜甫的诗篇,现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七律为一百五十余篇,占全诗的十分之一强.吾曾论杜甫的七律矣,涉及到他的拗体七律,然而未详也,兹篇则专论之. 杜甫的拗体七律计十余篇,约占他七律的十分之一强,这不是一个 ...

  • 顾秋水读杜甫

    每一个有才有貌的人 顾秋水的NO.461篇原创 By :顾秋水 ▲ 每天一篇原创,顾秋水在他乡与您相见! 有人写:"写作其实是为了安顿自己". 我一度觉得作家啊,诗人啊,创作只是为 ...

  • 今日荐读 | 写作经验谈: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写作经验谈: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作者:凌天明(中山大学中文系2017级博士生) 元代范梈评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旧游江东兼呈李白>曰:"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 ...

  • 今日荐读 | 写作经验谈:七律句法的顺与逆

    写作经验谈:七律句法的顺与逆 作者:刘梓楠(中山大学中文系2016级博士生)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换句话说,就是诗的句法有顺有逆.相比于其 ...

  • [转载]读方与用方(49)小青龙汤的加减

    原文地址:读方与用方(49)小青龙汤的加减 原文作者:百草堂堂主 读方与用方(49) 小青龙汤的加减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 ...

  • 谈谈语不接意接 —一读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文/肖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首绝句,甚至可以背的滚瓜烂熟.尽管如此,但有人却瞧不起 ...

  • 从零开始读一读杜甫

    今儿和朋友们来聊聊诗,聊聊杜甫. 有朋友说读不懂新诗,我反问:那你觉得什么诗你读的懂?他毫不犹豫地说:古诗,比如唐诗宋词.我又问:那你真读懂了么? 他愣了一下,说:好像也没懂. 我说,那叫似懂非懂吧? ...

  • 赏读杜甫的落花之美: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被薛宝钗说对了,杜甫也写落花,比黛玉好,有多清丽,就有多苍凉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 ...

  • 【太白楼·名家原创】读杜甫的时候(组诗)

    王跃强 ,<中国诗人>杂志社社长.著有诗集<词语的拂晓>等多部,诗歌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30多种重要诗歌选本,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2018诗歌卷>.王跃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