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常德的历史符号:揭秘“虎贲千秋”主题雕塑

这里是——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湖南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这里是——让常德人热血沸腾的地方。

2019年8月1日,这是一个高温酷暑的夏天,我从湖南常德市的青年路走进了提质改造后的“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蓝天白云下,“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走过纪念塔,发现绿树成荫,松枝苍翠之间多了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

原来,这是在提质改造中新增的“虎贲千秋”主题雕塑,这座雕塑与纪念牌坊、纪念塔、成为一条直线相互对应。

“虎贲千秋”组雕位于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原墓志铭位置。

站在常德会战阵亡将士主题雕塑“虎贲千秋”前,看到雕塑材质为精密铸铜,雕塑高度加底座约4米,以写实手法塑造出战争中的8位将士形象,象征八千虎贲之师。8位将士跨越不同兵种,不同年龄阶段,展现出不同性格的面部表情。雕塑着重表现将士躯干的扭动所展现的生命力,场面壮观,气势恢弘。

枪、大刀、手榴弹、军号,父子兵成为主题雕塑“虎贲千秋”里的几大元素,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曾经的常德城从那刺耳的爆炸声、大刀的砍杀声、军号的冲刺声与揪心的哭叫声中走来。当年,是他们无怨无悔地将滚烫的鲜血洒在常德这方热土。

在“虎贲千秋”雕塑后面是“常德会战纪念墙”,也就是靠近建设路的边上,墙上雕有以“常德会战”为题材的12幅浮雕,五大块阵亡将士名录。

儿时听长辈讲过,1943年1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常德会战”,其战争中心和高潮是常德守城战。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的8529将士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与常德民众发扬“一寸山河,一寸血肉”的爱国热忱,与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在常德城郊、城内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在粮尽弹绝、牺牲惨重而外援未及的情况下,浴血奋战16昼夜,歼敌1万多人后,被迫突围转移,最后与各路援军会合作战,终将全城收复。整个常德会战经历近2个月,挫败了日军占领常德的阴谋。

沿墙一边行走,一边沉思,回眸间,我依稀看见自己站立的位置,曾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

就在我沉思拍摄间,巧遇“虎贲千秋”雕塑和“常德会战纪念墙”浮雕设计、雕刻的雕塑家,他十分热情的为我讲了墙上12幅浮雕创意。本次雕塑及浮雕的创作得到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坎勒教授、常德会战研究会的刘京仪、朱清如、龙朝彬、钟云鹏等一批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提供浮雕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史实依据。

12幅浮雕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常德会战故事,在这里雕塑家联合常德会战研究会从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作为创作对象,从服装、装备到历史作战地点、空间都进行了非常严密的推敲与考据。整个浮雕整体人物形象近200个,每一个形象都邀请真人模特作为参照,工作量大得惊人。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对待常德历史符号的认真与严谨态度。

建设路整体图

公墓内整体图

据介绍,这组浮雕整体采用专业正统的等比例压缩浅浮雕与高浮雕灵活结合的方式表现。运用三维扫描仪扫描泥稿,三维雕刻机高精度雕刻。这在全国来说也许是第一次用石雕的方式还原泥稿。避免以往石雕的死板僵硬满是机器刀痕的弊病。最大限度还原艺术家在泥稿创作中的灵感与塑造痕迹。给石雕赋予浇筑的自然感。

浮雕首次运用光的原理,而不是绘画着色原理。使浮雕在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有自己不同的视觉风格。白天不同时段观看给观众不同的意境,如同小时候冲洗照片一样,随着太阳的移动,浮雕内容慢慢清晰起来。时间移到晚上,雕塑家像变魔术一样,全盘突出,将浮雕像圆雕一样展现出来,这也许就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吧。这是我见到的这批作品又一大特点。

中午大太阳底下,浮雕如一张发了黄的老照片,需要人们尽心端详,否则难以辨认。但细心品味,各种细节滋味慢慢浮现。

下午三点后,太阳偏西。浮雕慢慢的越来越清晰,古朴。摇动的树荫仿佛在述说着这沉重的历史。

到了晚上,凝结着血液的躯体,断裂的城墙,战士们的厮杀一一浮现。至此不得不被艺术家的专业水准折服。

浮雕通过人物身体方向与肢体的相互扭曲,构成协调关系。突出战场的张力与紧张气氛,重点塑造战士们凝结着血液的躯体。每幅作品的构图与情节处理都经过作者精心推敲。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瞬间想到前些年在法国见到的大师罗丹作品,《地狱之门》。

“常德会战纪念墙”上的五大块阵亡将士名录(可以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在我的家乡,我们生长的城市,有这样高水准的雕塑,我们真心感到骄傲。一个没有高水平艺术品的城市,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只是钢筋水泥堆砌没有温度的城市。

现代的我们需要一种常德会战的精神,期盼一种常德会战的意志、追寻一种常德会战的信仰,珍惜常德会战给我们常德下一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战争已经过去,我们对战争后面东西的深度思考不能停止。

(感谢常德会战研究会秘书长钟云鹏的文本修改)

点击上面图标可以购买电影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