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的东进与图存:“西燕”为何定都山西?

▲前燕花树状金步摇

2021年5月18日,

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

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这是国内首次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

本次展出文物共计300余件套,

包括金器、玻璃器、铜器、铁器、陶器等,

除花树状金步摇、金步摇冠、

鸭形玻璃注、蝉纹金珰等器物外,

还首次展出辽博馆藏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

北燕冯素弗墓的壁画摹本。

展览包括八个单元:

三燕考古

慕容肇兴

定都龙城

甲骑具装

融合之路

丝路通途

佛陀之光

慕容诸国

本次展览,

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

南京市博物总馆、青州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朝阳博物馆、朝阳市北塔博物馆、

朝阳县博物馆、北票市博物馆、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协办。

该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8月22日。

▲辽宁省博物馆外景

展览介绍

慕容鲜卑是继东胡之后,最早兴起在长城内外的强大部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以及在西北的吐谷浑等多个政权,鲜卑化汉人冯跋等在后燕基础上建立了北燕。在中古时代的中国北方多民族国家形成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慕容鲜卑遗存是三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辽西作为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三燕文化遗迹、遗物,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发现,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以及对三燕龙城的发掘,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燕文化是以慕容鲜卑文化传统为主体,吸收融合周边地区其他民族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原汉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以分裂动荡而著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以其传奇性史实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各民族不断发展、融合,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

三燕政权的统治者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物,并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展览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片,将慕容鲜卑的源流、三燕文化特点、考古研究成果等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展品欣赏

▲北燕鸭形玻璃器

▲北燕蝉纹金珰

▲北燕壁画汲水图

▲北燕青石砚

▲前燕锁形金饰

▲前燕鎏金镂空翼形片铜鞍桥饰

▲前燕龙首柄铜鐎斗

▲北燕青铜虎子

▲北燕铁盖提梁铜鍑

▲北燕冯素弗“范阳公章”金印

▲前燕当卢

看完了三燕文化的精品文物,

我们来说说与山西有关的西燕。

西燕,

同样是鲜卑慕容氏政权,

由慕容泓所建,

建都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

统治地区是今山西等地,

后被后燕灭亡。

为什么西燕会选择建都长子呢?

接下来推出的是,

太原学院原旅游系主任、教授康玉庆

撰写的文章:

西燕建都长子原因探究

十六国时期的西燕政权于公元384年由鲜卑族慕容部首领慕容泓所建,公元394年被后燕慕容垂攻灭,历7帝11年。西燕在长子(今山西长子) 建都9年,长子为山西重要古都。

研究西燕建都长子的原因,探讨古都长子的战略地位,对于填补十六国时期历史研究的空白,拓展中国古都的研究范围,开发长子县乃至长治市、山西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西燕建都长子的原因进行探究。

西燕政权特点

西燕是一个以鲜卑族流民为主体,以慕容部贵族集团为首领建立的割据政权,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鲜卑部众受到前秦奴役盼望东归。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前燕皇族慕容垂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起兵反秦。384年春,前燕帝慕容俊之子,时任前秦北地长史的慕容泓带领关中的鲜卑流民数千人起义,响应慕容垂。慕容泓之弟,时任前秦平阳太守的慕容冲亦起兵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帅鲜卑骑八千余经蒲阪(今山西永济) ,投奔慕容泓。慕容泓兵力达十余万,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是为西燕纪年之始。慕容泓是西燕的建立者,华阴(今陕西华阴) 为西燕初都。

该政权在关中建立之初,其部众渴望东归旧地,而上层贵族大多主张建都长安,就此酿成了频繁的军事政变。慕容永执政后,顺应鲜卑部众东归的意愿,开始大规模地向东迁徙,投奔已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的后燕慕容垂。

西燕东归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过潼关,沿黄河南岸东进。但淝水之战后,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原属前秦的大片区域已被东晋攻占,此路显然不通;另一条是渡黄河,穿越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平阳(治所在今山西临汾金殿镇)、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子)三郡,逾太行而达河北。慕容永选择了后一条路线,率部众渡过黄河,向河东、平阳进发。

其时河东、平阳由前秦苻坚庶子苻丕据守。前秦全盛时,苻丕被苻坚派驻河北重镇邺城(今河北临漳)。淝水之战后,邺城被慕容垂攻占,苻丕逃往北方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并在此称帝。为收复关中,苻丕领兵驻守平阳。

慕容永率众渡过黄河,首先攻占河东郡,然后与苻丕激战于襄陵,取得重大胜利,随后占领平阳,进入上党,打通了东进的道路。然而这支流民队伍,千里奔波,连年征战,给养难济,士卒疲惫,急需休整。而慕容永此时已羽翼丰满,不愿依附慕容垂,于是放弃了原来东进的打算,就此以上党盆地之战略中心长子为都城,以太行山为屏障,与慕容垂的后燕对峙,拥兵割据。显然攻占上党和定都长子是西燕政权东迁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位于今山西省长子县的慕容永陵(张松 摄)

政治格局原因

十六国后期的政治格局对西燕慕容永定都长子至关重要。淝水之战后,中国北方的政权统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前秦苻丕集团灭亡后,西燕占据了今日山西的中部和南部,在其周围形成了诸多的割据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间关系综错复杂,斗争激烈。

西燕强敌首先是东部的慕容垂。淝水之战后,前秦式微。前燕旧部慕容垂在邺城起兵,大败苻坚之子苻丕,定都中山,建立后燕。此时西燕初建,正在关中征战和东进途中,因共同对付前秦,与后燕利益一致,尚能彼此呼应。但慕容永占领上党后,羽翼丰满,与慕容垂近在咫尺,旗鼓相当,于是两燕间发生“法统”之争。

慕容垂当时正在南征东晋,东伐高句丽,北收辽东,加以“幽、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后)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本想收归慕容永,以状大其势,因此不愿与慕容永出现阋墙之争。这样慕容永乘机定都长子,以太行山为屏障,与后燕隔山对峙。

西燕的另一威胁来自关中的前秦残余羌族建立的后秦。西燕建立之初,以长安为都,386年6月慕容永率部东迁后,尚占有关中部分地盘。前秦冯翊太守兰椟联合前秦鲁王苻篹谋攻长安,与西燕军发生冲突。次年秋慕容永亲率大军并请羌族姚苌联合进攻兰椟。姚苌出兵大败前秦残部,俘获兰椟,继而进击慕容永与河西。西燕军败,退出关中。西燕政权丧失了关中领地,只能在东进途中另择都城。

▲位于今山西省长子县的西燕国都城墙遗址(张松摄)

西燕进据上党盆地后,曾数次南下进攻东晋,意欲扩充地盘,定都洛阳,向中原发展,但遭到失败。390年春,“西燕主永引兵向洛阳,朱序自河阴北济河,击败之,永走还上党。序追至白水,会翟辽谋向洛阳,序乃引兵还”,次年六月西燕慕容永“寇河南,太守杨佺期击破之”。慕容永南下受阻,使西燕政权始终局限于太行山、黄河一线以北的地区。攻取洛阳失败,定都长子成为西燕政权的最佳选择。

北方重镇晋阳为当时的战略要地,亦可做为西燕都城,但淝水之战后,晋阳以北有重新崛起的拓跋魏;西北有独孤鲜卑刘显和铁佛匈奴刘卫辰。随着形势的发展,慕容永与这三方时战时和,关系复杂微妙。

魏的前身是西晋末年由拓跋鲜卑建立的代政权,公元376年底,前秦趁代内乱之际,发兵攻至云中,代国灭亡。前秦苻坚“分代民为二部”,分而治之,黄河以东属独孤鲜卑刘库仁,河西则属于铁佛匈奴刘卫辰。385年8月,独孤部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取得政权。刘显“地广兵强,雄于北方”。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在部众拥立下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此时正是慕容永东进途中,为了开拓北边,慕容永封拓跋珪叔父拓跋窟咄为新兴太守,带兵进犯魏国南境。拓跋窟咄是前代王什翼犍之少子,代亡后,苻坚迁之于长安。西燕建立后,窟咄随慕容永东迁。是时,刘显处境困难,企图联合拓跋窟咄,消灭拓跋珪。拓跋窟咄的北进,引起北魏内部恐慌,部分首领策划活捉拓跋珪以应窟咄。事泄,拓跋珪将主谋五人诛杀,余者赦免,同时派人向慕容垂求救。后燕派赵王慕容麟前往救应。拓跋珪在高柳(今山西阳高西北)与慕容麟会合,大败拓跋窟咄。窟咄逃奔刘卫辰,被刘杀死。

刘显与拓跋珪有世仇,为防备拓跋珪进攻,他将部族从善无(山西右玉县)撤到马邑(山西朔州)。387年3月,后燕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人许谦也赶走太守贾闰,均宣布依附刘显。时刘显以马邑为基地,四处扩展。不久,内部又起争执,势力大减。其时黄河之西的刘卫辰既接受西燕的封赐,又与后燕联系。刘显处于四面包围之中,败局已定。这年七月,刘显抢走了刘卫辰献给慕容垂的大批良马,引起慕容垂恼怒。以此为由,后燕派遣太原王慕容楷、赵王慕容麟进攻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拓跋珪与慕容麟会师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刘显逃往西燕,不知所终。这样,雁门关以北皆为鲜卑拓跋领地。在此形势下,西燕若以晋阳为都将受到北魏后燕的强强相逼,战略上明显不如上党腹地的长子有利。

其时中山丁零族人翟辽建立的翟魏政权也是影响西燕发展的一支力量。丁零族是生活在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因其族使用的车轮高大也称高车族。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苻坚迁中山丁零部族于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其首领翟斌被封为前秦职官。淝水之战后,翟斌在新安起兵反秦,被慕容垂任命为建义大将军、河南王,后欲投苻丕被杀。

385年,翟斌族侄翟辽率部投奔了东晋黎阳(今河南浚县)太守腾恬之,次年袭杀腾恬之,占据了黎阳,于388年在黄河南滑台(今河南滑县东) 为都,自称魏天王,史称翟魏

翟魏以黄河为屏障,周旋于东晋、后燕、西燕三国之间。390年东晋大将刘牢之、朱序夹攻滑台,翟辽大败,渡河北逃。391年,翟辽病死,其子翟钊继位。第二年,后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大破翟钊于黎阳津(今河南浚县境),“翟钊求救于西燕,西燕主永谋于群臣,尚书渤海鲍遵曰:'使两寇相弊,吾承其后,此卞庄子之策也。’中书侍郎太原张腾曰:'垂强钊弱,何弊之承!不如速救之,以成鼎足之势。今我引兵趋中山,昼多疑 兵,夜多火炬,垂必惧而自救。我冲其前,钊蹑其后,此天授之机,不可失也。’永不从,坐观翟魏灭亡”。翟钊失败投靠慕容永,被封为车骑大将军、兖州牧、东郡公,一年后,因谋反被慕容永杀死。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慕容永的西燕集团到达上党后,东有后燕慕容垂阻挡,西有羌秦姚苌进逼,南有强敌东晋,北有鲜卑拓跋珪,西北有独孤鲜卑刘显,东南有丁零族建立的翟魏。面对群雄逐鹿的复杂局面,西燕只得停下东进的脚步,与周边的各种势力进行激烈的角逐,以图生存发展。此乃西燕定都长子的又一原因。

▲长子县丘寺岭上残存的疑似西燕时代的古砖(张松摄)

地理区域优势

上党盆地山环水绕的地理区域优势是西燕建都长子的重要因素。上党盆地位于山西高原东南部,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分界;西南隔黄河与中原大地相望;西面隔太岳山脉与河东之运城盆地、临汾盆地相连;北面有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和太原盆地为邻,山环水绕,地势高险,便于用兵。

▲上党高地地理结构图  图源:网络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之初,“(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军事战略要地。汉代称上党为“四塞之固,东带三关”。唐代人称“上党之地,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洛之咽喉”。“肘京洛而履蒲津,依太原而跨河朔”。“上党于河北,常为兵冲者,以东下壶关则至相州,南下太行则抵孟州也”。“上党初置郡时,奄有潞、泽、沁、辽之地,居太行之巅,据天下之脊,自河内观之则山高万仞,自朝歌望之如黑云在天,即太原、河东亦环趾而处于天之外也”。

上党之东部东南部的太行山为晋冀界山,有著名的太行八陉连通东西,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自然通道,由南至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

太行八陉就其地理位置讲,可分为南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 和北四陉(军都陉、浦阴陉、飞孤陉、井陉)。南四陉是中原的自然北屏,该线以南川原平衍、少险可依,占据南四陉,控扼太行山南端,处于居高临下之势,攻京都者可驰骤易达,保京都者可屏藩坚固。在十六国动乱割据之时,尤其是西燕占据上党后,太行南四陉对于其东阻后燕,南拒东晋,意义重大。地理优势,不言而喻。

▲太行八陉  图源:公众号地球旅客

上党盆地之西的太岳山,又称霍太山,最高海拔2566.6米,重峰叠峦,逶迤绵亘,高耸入云,峻极于天,以其雄伟磅礴之势,凌驾于晋中、晋南和上党盆地之间,构成天然屏障。氏族社会时期,曾以为此山霍地而起为华夏第一高峰,故以“霍太”冠名。相传大禹治水,曾登临山颠祭天,汉代又被定为祭天名山——“五镇”之一“中镇霍山”。《史记》称之太岳山,又名霍山。“太者,大也;岳者,高大之山也。太岳者特别高大之山也”。太岳山是山西三大河流汾河、漳河、沁河的分水岭。春秋末叶,即有晋都绛(今山西侯马)到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南北道路开通;又开通沿浍水东向,逾太岳山南端乌马岭,达上党盆地之“绛州道”,西燕东进即由走此道;赵国修通沿昌源河而上,过太岳山顶再顺浊漳河北源到上党的大道。据太岳山,可东控上党,西制临汾,北襟太原,南瞰河东,地理位置异常重要。

长子战略地位

长子历史悠久,是上党乃至山西地区建立最早的城邑之一,亦是上党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相传为尧长子丹朱封地,“长子城丹朱所筑,丹朱尧之长子,因名,亦曰丹朱城”。

▲山西长子县内迄今尚存的丹朱城墙遗址(张松摄)

春秋时期已是重要战略要地,公元前555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唐十道图》又称“尚子”。“其实即长子以音相近而伪也”。春秋末叶,晋卿智氏胁迫魏、韩围攻赵氏。赵襄子出走,问其部下走往何处?部下建议“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说明当时长子城和邯郸、晋阳同为赵氏战略要地。

战国初期,长子先为韩国,再归赵国,“成侯五年,伐齐于鄄。魏败我怀。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战国后期长平之战,其主战场即在长子附近。

汉代长子为上党郡治,“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户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县十四:长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真可谓“四塞之固,东带三关”。

东汉仍为上党郡治,董卓之乱,郡治迁到壶关(今山西长治)。“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皇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祠、上党关、石井关、天井关。长子,二汉、晋属,慕容永所都。有廉山,浊漳出焉。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长湾水东流至梁川,北入浊漳。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

直至魏晋十六国,长子一直为上党乃至中国北方战略要地。慕容永占据上党而都长子,属当然选择。

▲长子县  图源:网络

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图文|辽宁省博物馆

论文|康玉庆

原载于《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图|地球旅客 张松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