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11 :中国古代戏曲

原创 常思勇 感悟常识 今天

元曲

中国文体的变迁,有各个阶段,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中国文学,有传接的脉络,比如诗词、曲赋等。唯戏曲不传。今天的中国戏曲不是元曲的传接。京剧,是清朝忽然“暴发的”,昆曲可说接续一点传统,但属于南曲的旁支,南北的曲艺,都不是中国古戏曲,唯民间还有一点点残存。所以说中国古代戏曲,是以元为主,接明朝。

为什么?木心解释说,历来文士是以诗赋笔论为得官的手段。读书人要做官,必要善于上述几种。戏剧,等于自绝于仕途,没人要。到了元朝,科举滞行很久,文士无所显露才情,正值民间演戏的风气倒盛行起来。许多文学家就尝试作剧。

中国的第一位大戏剧家是董解元。他比莎士比亚还不幸。莎翁还有全名威廉,董解元,后世只知他姓董,“解元”,是说乡试考了第一。生于十二世纪后期,唯一一本《西厢记诸宫调》问世,是中国第一个剧本。其实呢,是供一个人自弹自唱的,题材是根据唐朝故事《会真记》,加了不少内容,文学价值很高,后人称《董西厢》。

“莫道男儿心如铁,更不见满川江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元曲三代作家,第一代除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大师,共约五十六位,多出生在北方,南方竟没有一人。发祥地在大都,即今之北京。第二代约三十人,南人已占十七,尤以杭州为多,北人仅六七位,且与南方有关,或长期住在南方。第三代约二十五人,北方仅一人,余皆南人。木心评论,中国文化向来多如此,从北往南流。南曲的中心是在温州、永嘉一带。整体看,第一代作家最为元气旺盛,每个作家可写三十到五十个剧本。后两期代,弱得多了。也是通例。艺术家开宗的总是力强,成熟后就软。总之,有一百多名家,最杰出者六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

木心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戏剧是官方也提倡,民间也热衷,为什么没有出世界性的大作品?中国戏曲虽然起步迟于希腊,却早于英国。英国十六世纪先出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是莎士比亚的前辈,影响了莎氏和歌德(莎氏之时是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第一代剧作家数量远远超过希腊和英国,而六大家的才华和剧本产量都很高,没有一个达到莎氏的高度。原因在哪里?

木心以为,很简单,就是没有莎士比亚这份天才。加之,中国特有的客观原因、社会背景、历史条件:

第一,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要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伦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他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开,退得远?因为他有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所有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为人道的哲理的底盘。艺术品是他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的部分与公开的部分,比例愈大,作品的深度愈大。中国中世纪剧作家,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而艺术家的永久过程,是对人性深度呈现的过程。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好像在说:你们要知道啊,还有许多东西,作品里放不进去呀!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人看出还有许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的深度。

第二,还有作者主观上的问题。中国吃了地利上的大亏。天时,全世界差不多。地利,中国吃亏太大。中国与西方完全隔离。人和,则儒家这一套弄得中国人面和人不和。所以,中国人的视野的广度,很有限。莎士比亚写遍欧洲各国,中国人写不到外国去。莎士比亚心中的人性,是世界性的,中国戏剧家就知道中国人?中国人地方性的局限,在古代是不幸,至今,中国人没有写透外国的。鲁迅几乎不写日本,巴金吃着法国面包来写中国。当代中国人是中国乡巴佬。中国人爱说“守身如玉”,其实是“守身如土”。莎士比亚,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元曲,放之四海而不准。

第三,中国戏剧的唱词、念白,互不协调。唱有诗意,念则俗意。莎士比亚的唱词、念白,通体是诗。罗密欧、朱丽叶在阳台上的对话,是世界上最美的情诗,全世界听得懂。元曲,唱(虚)念(实),太虚太实之间,不够相称,在艺术原理上是不太通的。京剧中不文不白的唱词,也有问题。所以,中国传统戏剧要发展,欠缺前途。总之,一,剧作家缺乏高度,二,地利上自我隔绝,三,文白不协和。

关汉卿与王实甫

关汉卿,大都人,生于1234年,一生写了六十三个剧本。多失传,剩十多本传世:《玉镜台》、《谢天香》、《金线池》、《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蝴蝶梦》、《望江亭》、《西蜀梦》、《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续西厢》。其中,以《窦娥冤》、《续西厢》最著名。

关汉卿画像

《窦娥冤》可谓中国唯一的悲剧,至今仍是保留剧目,连楔子共五折。楔子叙楚州蔡婆家道颇丰,夫亡,有一子。窦秀才向蔡婆借银数十两,到期不能偿还,将女儿端云给她作媳,改名窦娥。蔡婆赠资,秀才上京应举。

第一折,便转入波澜。赛卢医借了蔡婆的钱不能还,将她诱至郊野要绞杀,恰值张驴儿与父撞见,赛卢医逃离。张驴儿以救命恩人之身份,欲使其父娶蔡婆而自娶窦娥。娥夫已死,而娥守节不渝。

第二折,张驴儿遇赛卢医,迫使其给毒药,欲害蔡婆而可强占窦娥。其父误食而死,张驴儿诬指窦娥下毒杀其父,告官定了死罪。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高喊冤枉,誓言斩首后她的颈血将飞溅丈二白练。时为大暑六月,上法场时,竟大雪纷飞。她说她死后,这个地方将大旱三年,颗粒无收。果然都应验了。

第四折,窦娥父亲中举后做了廉访使,到楚州调阅案卷,窦娥托梦诉冤。便捉了张驴儿、赛卢医,各定罪名。

木心说,还不是全悲剧,最末还是团圆,不过是负面性的团圆。如果改写,他说就要写告官、告民,均走不通,这才真实、深刻:窦娥求官不应,民众也都说她有罪,她的冤扩大到个人与群体的对立,而官方民方竟都相信恶人张驴儿,激起她的大恨,发大诅咒,誓与暴吏暴民斗到底,这是个人与民间、民间与官方的双重对立。最后六月大雪,血溅白练,一片寂静,尾声是楚州灾景。

王实甫画像

木心说,他少年时一读王实甫《西厢记》,就着迷。《西厢记》原作是唐人传奇《会真记》,境界更高,是元稹自传性的短篇小说,顶刮刮古典写法。而王实甫又有浪漫主义又有现实主义的表现力,他凭一本《西厢记》,即可永垂不朽。王实甫《西厢记》有四本,十六幕。四本连台好戏,上演起来很耐看。古代爱情很好玩,都是一见钟情,关汉卿不及王实甫写得妙。如张生见莺莺后,王写:

“我和她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又如: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

另外有初次做爱的细节描写,大胆而精致,仍然守得住诗意,课堂不好讲,你们自己去看吧。比×影带不知精彩多少倍。

最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

明朝最伟大的戏曲家,是汤显祖。他应该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可惜没有成。另有郑若庸、屠隆、梁辰鱼、张凤翼、王世贞、沈璟、陆采、徐复祚、梅鼎祚、汪廷讷。后又有阮大铖、尤侗、李渔、李玉。

汤显祖画像

汤显祖(1550—1616), 江西人。万历癸未年(1583)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因上书皇帝批评宰相,不受,下放广州一处做小官,后再做县官。穷,老不如意,住“玉茗堂”。代表作《牡丹亭》(后来的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即出于此),还有《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所作诗文,后称《玉茗堂文集》。其中最好看的是书信,文字精妙,情理并茂,非常感人。论戏曲,那时无人可与之比肩。上比,可与高明《琵琶记》等较量,下启,可与阮大铖《燕子笺》等一论。《牡丹亭》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可与《西厢记》媲美。

传说《牡丹亭》甫写毕,有娄江女子俞二娘读后,大感动,病而死。杭州有美女冯小青,郁郁而死。有诗曰: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木心说,这是女子的“维特之烦恼”。木心更欣赏另外一种传说:《牡丹亭》试演时,当时有玉兰树久不开花,丝竹管弦起时,满树齐开花,这种传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

《牡丹亭》有五十五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恋爱。南安太守杜宝,假称杜甫后代,有女儿丽娘待嫁。春日午后丽娘在花园玩,回房后春困,睡着,梦中见书生柳梦梅,托为柳宗元的后代,两人恋爱婚好。醒来后得相思病,丽娘自觉好不了,就画自画像,画完就死了。柳梦梅确有其人,一日见此画像,惊为天人,供奉画像,与之对谈。不久,杜丽娘鬼魂来了,相爱。柳梦梅开棺取杜丽娘,丽娘复活,成婚,且柳梦梅终于考中状元。

《西厢记》后,《牡丹亭》居第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前有《牡丹亭》,后有《红楼梦》,曹雪芹也赞美,借宝黛之口,竭力称赞。这种情致,现代青年不易共鸣。木心讲,他少年时家有后花园,每闻笛声传来,倍感孤独,满心欲念,所以爱这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总之,艺术家是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用不完用不了的热情,用到艺术中去。艺术家都是热情家,热情过盛,情种如歌德、瓦格纳,也还是把最浓的情用到艺术中去。汤显祖自己在书信中有言:“智极成圣,情极成佛。”

木心评价,汤剧的意义是,情真,可以只是梦见,情痴,死人可以复活。五十五出中,以《惊梦》、《写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诸出为精华。古代中国少女的情感总是抑郁不宣,汤显祖大胆而细腻地呈现,故历来少女爱读《牡丹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