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红:会唱秦腔的妈妈

导读

至今我还记得妈妈给我讲过的一些戏曲故事,故事的寓意让我受益终生……

会唱秦腔的妈妈

作者:姚小红
妈妈是1949年出生的,和共和国同龄。
妈妈长着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她很小的时候,被外婆村里的人们称为戏子娃。妈妈的爸爸(我的外公)以前在村里的秦腔自乐班扮演过小生,妈妈是外公外婆的第一个孩子,自然受外公的影响最大。外公每次演出,妈妈都会在旁边仔细观看和模仿。不知不觉中,她也学会了很多秦腔折子戏。

妈妈十三岁那年,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还有妹妹和弟弟正在上学,妈妈作为老大,不得不早早地辍学,帮助外公外婆一起担起了重担。

澄城县产煤,而大荔县产粮食。那时候外婆村里很多人家都是通过拉煤炭换粮食。自然而然妈妈和外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天刚蒙蒙亮时,妈妈和外公拉着木架子车,和村里很多人家一起步行十里路,来到澄城县煤矿,先赊欠一车煤炭。然后一刻也不停歇的赶往大荔县城,卖掉煤炭,换回一袋玉米(作为全家人的口粮),天黑前才能赶回家。
装好煤炭的车子很沉很重,外公在前面拉着,妈妈在后面推着。茨沟那里有一个很大的一个爬坡。这时候,同行的村人会你帮我,我帮你。妈妈和外公先帮别人的车子推到毛家坡上,然后村人们再帮忙将外公的车子推上坡。
等所有的架子车都拉到坡上时,一个车子跟着一个车子,都是父亲在前面拉着车子,车子后面都跟着像妈妈一样半大不小的孩子。那时候根本没有毛巾擦脸,出汗了,大家用手胡乱的摸一把。汗水混合着黑色的炭灰,大人和小孩都变成了一个个大花脸。
同行的人会让外公唱一出秦腔戏,外公和妈妈唱的最多的是“虎口缘”。妈妈一句: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外公一句:你不要把我叫哥哥,我把你叫姐姐得行……
村人们听着秦腔,说说笑笑来到大荔县城,卖掉煤炭后,除掉赊欠的煤炭钱,剩下的钱全部拿来买玉米。外公手头还有一两分钱时,就会给妈妈买一本小人书。回家的路上,外公拉着妈妈,妈妈坐在玉米袋子上,看小人书。回到家后,妈妈会把小人书再拿给阿姨和舅舅看。
等到妈妈十七岁了,媒人来外婆家里给爸爸说媒。媒人说爸爸家里穷,但他是个很能干的小伙子。妈妈的外婆家在北酥酪村的八组,外公听了媒人的描述后,就请亲戚们帮忙打听。知道媒人说的是大实话,就把妈妈许配给了爸爸。
我在老房子的玻璃相框里,见过妈妈年轻时的一张黑白照,是和奶奶、爸爸一起照的。照片上妈妈用花手帕随意的扎着马尾,穿着细碎花布棉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是和爸爸刚结婚不久照的。
妈妈和爸爸结婚时,家里一贫如洗,婚床还是奶奶从别人家借的。吃苦耐劳的妈妈,加上聪明能干的爸爸,经过了很多年的奋斗,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
我和哥哥上小学时,家里曾有过两辆汽车。一辆解放牌汽车,一辆东风牌汽车,主要拉煤炭、拉西瓜、拉各种货物。当时爸爸的徒弟不下十个,徒弟们轮流开车,晚上很晚到家时,妈妈还要为他们烧火做饭,擀面条炒菜等等。
记忆中,妈妈总是忙忙碌碌,她穿的很简朴,头发剪得短短的,两件同样的红色格子秋衣不知穿了多少年,圆圆的领子都变了颜色,袖口也磨得丝丝缕缕了。但即便是破了、烂了,也舍不得扔掉,妈妈将破得不能再穿的秋衣洗干净后,晾晒干收起来,给我和哥哥姐姐做千层底用。
田地里,妈妈和男人一样干农活,架着牲口耕地、播种,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等。
大姐二姐先后出嫁,我和哥哥从小就跟随妈妈下田地、干农活。妈妈高兴的时候也会来几句秦腔,她唱得如泣如诉,我听得百感交集:
唱《三娘教子》,妈妈启发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自强不息;唱《拾玉镯》,妈妈教育我不能贪图小便宜,拾到的东西一定要归还给人家;唱《周仁回府》,妈妈告诉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周仁一样的仁义之人……
至今我还记得妈妈给我讲过的一些戏曲故事,故事的寓意让我受益终生。0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点 下 

在 看

  哦 ~

一 个在 看一 次分 享一 句评 论
都 是 对 我 们 的 帮 助 和 支 持 
祝 大 家 生 活 愉 快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