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篇 赤峰市哈啦海洼红山文化遗址
1993年春季,在赤峰市松山区碱场乡喇嘛地村哈啦海洼西南台地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蚌(砗磲)制人面像(见图1)。蚌雕人面像高4.6厘米,呈片状,尖下额,瓜子脸,双眼和嘴是以半孔表示,两个透孔为耳朵眼,蚌的边缘部位以锯齿形状表示为浓密的头发。综观这件蚌制人面像分别以3个半孔和两个透孔,表达了古人对听、说、看三个面部器官的理解。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岩画中,也出现了类似带有齿形头饰的人面像。在克旗岩画中,一幅留有长胡须的人面像,表示为男像。哈啦海村蚌制人面像上没有发现胡须,人面像为女性,应称其为蚌制女神像比较贴切。克什克腾旗的岩画中也出现了类似带有齿形头饰的人面像。其中一幅留有长胡须,表示为男像。哈啦海洼蚌制人面像上没有发现胡须,为女性,应称其为蚌制女神像比较贴切。 X
图1 蚌制人面像 高4.6厘米。1993年赤峰市松山区碱场乡喇嘛地村哈啦海洼出土。
1994年春季,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喇嘛地哈啦海村南山,发现一支赵宝沟文化时期单吹孔无音孔横吹式的玉笛( 见图2)。笛长19.l厘米,直径1厘米。笛内通孔,两端孔径0.6—0.7厘米,笛内孔最细处为0.4厘米。吹孔径0.3—0.4厘米,椭圆状。重28克。玉管为白色,是当地出产的一种大理石。从矿物学资料分析,这种材质的大理石被称为蛋白玉,俗称汉白玉,硬度4至4.5摩氏度,属于非晶质矿物,化学成份为含水的二氧化硅,材质透明或半透明,呈乳白色,属软玉类。用这种蛋白玉制做的器物称白玉已经被收藏界和考古界所承认。
上述单孔玉笛如果仅仅称其为单吹孔横吹式的玉笛,似乎是不确切的。在乐器史料中,古代有一种称为篪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已用于宫廷音乐。《尔雅·释乐》西晋人郭璞注曰:“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横吹之。《乐书》宋陈阳注曰:“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另《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夏代,伯夷掌管礼乐,是否就是诗经中提到的伯氏,那么仲氏又为何人?吹的篪是什么样子,待考。
文献资料的记载,使人们知道了篪是一种似笛非笛的竹管横吹乐器。由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人们一直难以知道它的实物真貌。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候己墓出土了两支战国时期的篪,终于使这古老的乐器重新与世人见面。这两支篪为竹管制成,两端封闭,均有七孔,一吹孔和一出音孔开在管两端近旁,5个指孔平行开在与吹孔呈九十度管的一侧。吹奏时,双手执篪端平,手心向里,横向而吹。
从材质上分析,曾候己墓发现的两支篪为竹质材料,是因为南方盛产竹子,取材方便,而哈喇海村的笛是在北方发现的,北方不产竹子,故用石材来制做。七千年前,古代先人把石材加工成棒状可能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把长约20厘米的石棒钻出通孔来,决非容易的事情。哈喇海村发现的笛是用什么工具钻的如此规整的透孔,至今还是个迷。
图2 玉横笛 1994年春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喇嘛地哈啦海村南山。笛长19.l厘米,直径1厘米。笛内通孔,两端孔径0.6—0.7厘米,笛内孔最细处为0.4厘米。吹孔径0.3—0.4厘米,椭圆状。重2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