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我不是药神》药=命=钱?!死生之事没那么简单……

|全文共17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近日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彻底火了。

点映期间,该片在票务平台的评分高达9.7,问鼎国产片最高纪录;豆瓣评分过9,成为华语影史第九部豆瓣9分电影;正式上映当天晚8点,票房超3亿,且口碑持续走高。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平凡的草根在生命与制度、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苟且与抉择。涉及到顽疾生死,看病难、药价高、政策制度等等方面。

谁家没个病人,谁不想好好活着,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这些话题,直戳人心。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谈药价,不谈制度法律,只谈生死。

无论境遇,无论贫富,无论早晚,生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或许越早看开生死的奥秘,越能获得人生的大自在。

人生在世,经历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地殊途同归,走向死亡。生是我们共同的起点,死则是同样的结局。

人虽有个别差异,生和死却是一致的:有生必有死。

生死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谁也逃避不了。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想参透生死的奥秘而不得。我们常说大道至简,看似复杂的生死之道也不例外。

我们提出的三个公式,期望能帮助大家解开生死的奥秘。

第一个公式:生=死

生为什么等于死?其实,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说,生是有身体的活动,死是没有身体的活动。两者都是活动,从来就没有死亡,因为灵魂不死。

大家好好地把这句话体会一下。很多人一看生死相同,就不能接受,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告诉我们生死不同。

现在,我们用分的教育思维太多了,很少用合的教育思维,导致很多东西支离破碎。

生不过是有躯体的生,而死却是没有躯体的生。生和死的本质都是生。有躯体和没有躯体,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现象不同罢了。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似乎在提醒我们倘若明白生,也就能够明白死。两者所共同需要的,就是活在他人心中。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永生之道,既不依凭宗教,也不依赖药物。我们以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来获得永生,那就是精神不死,长久存在于众人心中。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立定志向、坚定信心、持续向上,想要做到“生=死”,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公式:生>死

生大于死,是我们每个人很容易体验得到的。

假定你没有身体,就只剩下灵魂,你只能空想,毫无作用。任何灵魂的想法都必须通过实在的躯体来操作,这是工具的重要性,设备的重要性,否则只能空谈。

道必须要落实,于是上天给了我们身体。我们要爱惜身体,身体所有的肉血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受伤,因为它在帮助我们完成理想。

但是,正因为这样,它常常产生一种反效果,就是让我们重视身体的保养和享受,因此而违背了灵魂的初衷。

过度重视身体的享受,过度追求各种物欲的满足,声色犬马,贪婪无度,听不见灵魂的呐喊,听不见良心的呼唤,忘记了修行,忘记了此生所为何来的任务。

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变了,神和人就开始交战了。

我们常常会忐忑不安、左右为难,常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是因为身体跟灵魂在作战。这是人类最大的危机,也使得你一辈子始终在这里做人,一辈子都逃离不开人间。

因此,我们必须要利用生大于死这个有利的条件,借假修真,发挥它真正的功能,也就是最终达成生小于死。

第三个公式:生<死

生小于死,就是说在我们有生之年,必须要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因为争一时不如争千秋,这个在今天叫作杠杆原理。

假设人能活120 岁的话,那么,我在这120年里做的事情,会在我以后的生活里把我自己拔得更高,比前世高,这才行。

但是很多人会比前世还低,因为前世造的福在这辈子都被身体耗光了,所以下辈子就会下去,而不是上去。

这辈子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谁都没把握,但是总得比现在要高,这叫求上进。然后下辈子再来做人,继续上达,连续几辈子都保持上达的形势,可能你就不必下来了。

不必下来,不是不可以下来,而是如果你有需要就可以下来,你乐意下来就可以下来,但是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下来,这样才叫自由自在。

生<死的特色,在道德挂帅。

现实世界的所有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惟一的例外,便是道德。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道所生,死后也回归大道,看起来“从无中来,回无中去”。

实际上,有生之年遵道而行,有所得的“德”,会带回去。否则岂不是枉来一遭,白过一生?

所以,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随时随地借助各种情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因为唯一能生死转化的东西,只有道德。

总之,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三个公式就好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真正的用意就是觉悟的人,可以透过杠杆作用,以“生>死”的功能,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产生“生<死”的效果,恒久地达成“生=死”的自由自在。

“没人是药神,能治好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一点,总归是好的。”

本文选题:彭丽茹

本文编校:李格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