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要点总结】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 营养基础
(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
1.基础代谢
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1 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kg.d)。
2.生长发育所需
小儿所特有。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30~40kcal/(kg.d),占总能量的25~30%。增加1g
体重需能量5kcal。(特有)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婴儿此项能量 所需占总能量7~8%。
4.活动所需
婴儿每日所需15~20kcal/kg。
5.排泄损失能量
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每日损失能量8~11kcal/kg。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10kcal/(kg.d),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 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质
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
(三)脂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储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婴 幼儿脂肪需要量4~6g/(kg.d)。
(四)碳水化合物
糖类所供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B 族和C)。
(六)水
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内生水,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
第二节 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成分及量: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 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 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 天~9 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 适宜。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3.喂养方法
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每2~4 小时1 次,每次哺乳15~20 分钟
4.断奶
4~6 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
牛乳为最常用者
1.牛奶
(1)牛奶成分
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少,加5~8%的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 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2)牛奶制品
①全脂奶粉:重量1:8或体积1:4配制。
②蒸发乳:
③酸奶:
④婴儿配方奶粉:接近母乳。
⑤ 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牛乳量计算法(重点)
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100~120kcal)/kg,需水分150ml/kg。100ml含8%糖的牛乳约能供应100kcal,故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例如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 公斤, 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550ml,每日需水750ml,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200ml。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
2.羊奶
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 也少,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3.代乳品
以大豆为主的代乳品,可作为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品。
(三)辅助食品的添加
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 常时添加。
第三节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二)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Ⅰ度:体重低于15kg~25g,Ⅱ 度:体重低于25kg~40kg,Ⅲ度:体重低于40kg以上。
(三)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感染。自发 性低血糖。
(四)治疗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120kc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热量自60kcal/(kg.d),蛋白质自2g/(kg.d),脂肪自1g/(kg.d)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热量自40kcal/(kg.d),蛋白质自1.3g/(kg.d),脂肪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 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处理并发症。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 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 影响。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 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 个月以内,特别<3 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 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 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
(1)头部: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
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
②下肢畸形:1 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 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 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 周恢复,X线表现2~3 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遗留骨骼畸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 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自出生2 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ⅠU。
2.治疗:
(1)一般治疗:
(2)维生素D制剂
①口服法
每日给维生素D0.2~0.4 万ⅠU,或1,25-(OH)2D3(罗钙全)0.5~2μg,2~ 4 周后改为预防量。
②突击疗法
肌注维生素D320~30万ⅠU,1 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
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 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
2.鉴别诊断:
①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2mmol/L。
②低镁血症:血镁低于0.58mmol/L(1.4mg/dl)。
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 数十秒,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高>3.23mmol/L(10mg/dl),血钙低<1.75mmol/L(7mg/dl),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 钙化灶。
(三)治疗
1.急救处理
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
3.维生素D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