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粥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性

熬粥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性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我也觉得!原创缪建平缪不可言行知录收录于话题人在旅途

木心认为: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缪建平近读木心的散文《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被他的深刻而淡雅的句子所打动,很多很多句,上面的题记中就是其中的两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句子,可以去百度查找这篇小文,不长,但是读了之后,人会变得更加通透,更加豁达,更加智慧。

这里想要重点说是其中的一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这个说法我很同意。

木心在说人的时候,却突然忽地说起了“粥的温柔”,可见他对粥是不是情有独钟呢?也因为此句,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激发了我的些许联想。粥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很熟悉的一种食物,是一种流食,它是很易于消化的,也是我们主食之一,尤以早餐为主。而我,虽然现在身处都市,但是还是保持着早晚两顿粥的饮食习惯。

《百度词条》中说,粥,也称糜,是一种由稻米、小米或玉米豆类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小时候家里境况不好,粮食有点紧张,没有办法天天吃白米饭,粥便成了“家常便饭”了。白米粥吃得少,糁子粥却吃得多,有玉米做成的黄糁子粥,有大麦做成的糁子粥,当然最喜欢的当然是新米粥。如果加上各类不同辅料制作的粥又有不同的养生功能,例如绿豆粥消气、红豆粥健脾等,因此粥在生活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黄糁粥要是做得好,自然也是很好吃的。取一小碗玉米糁用清水冲洗,要反复冲洗将其中的白皮冲出,差不多要冲个4至5遍,最后剩余的都是金黄的玉米渣了。煮锅中加入半锅水,大火加热,先放入几两米,水烧开过后不久,下入玉米渣,大火继续煮至沸腾,再转小火,保持沸腾,煮30分钟以上,这样一锅黄玉米糁粥就煮成了。

大麦糁粥与元麦糁粥小时候也吃得不少。在锅里加入适当水,并放入些许米粒,文火慢煮,待水沸米熟后,将凉水调拌成糊状的大麦糁子倒入其中,搅拌,继续煮至糁子散发出浓郁的麦香,,清甜可口的大麦糁粥即可做成了。元麦糁粥做法也是差不多的。若在糁粥里加入红枣,或是煮上几个红薯,或是放入几个手捏的米粉疙瘩,即可耐饥,又更有一番滋味。当新稻子刚刚收割之后,碾成新米,熬煮的米是100%当年收割的新稻谷,100%当天脱壳的谷里新和100%当天熬煮。选取的是当年收割的新稻谷、当天脱壳、当天熬煮出成品。新米粥必须慢慢熬煮,有时需要熬煮一两个小时,这样才能锁住新鲜,呈鸭蛋青色,绵软滋补、米香怡人、香糯黏滑。这样的新米粥,现在真是吃不到那种软糯的口感,虽然现在家里或饭店里的米粥也不错,但是并不能保证是百分百的新米,也大多用电饭碗或高压锅熬制,所以不可能有那样的感觉了。熬粥看上去是件简单的事,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新米粥的熬制技术十分讲究的,就数妈妈熬制的新米粥最好吃。我小时候在家每次也要做,会用大火煮,一顿狂煮之后,米是煮熟了,可是米汤也从锅里溢出了许多,虽说也有粥香,可吃起来还是有些夹生,自此也没学得地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末诗人陆游这首诗,把“食粥”看到是神仙过的日子,倒是把人们对粥的认知又提高了一层,深入了一步。而在这其中,我知道了一些道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慢慢做,才能做好,欲速则不达。在妈妈慢慢老去的岁月里,让我们爱上了她的粥,爱上了这虽然清贫却快乐满满回忆满满的童年岁月。

从这个意义上讲,熬粥也是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性。甘愿花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做一碗粥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温暖而坚韧,淡定而从容。记忆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在某个不知所以的时刻,让我们过往的温暖中汲取可以前行的力量。一碗黄糁粥,一碗麦糁粥,一碗新米粥,其实不就是一碗用心熬制的温缓最、温柔最、心性最吗?!温柔的粥,那是心底的在乎,更是千帆过尽后的风平浪静与伫立黄昏深深记忆中的一个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