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观后—— 大情境下的非非想

我们的教育喜欢玩情境教学,情境调动的把戏,目的是让人对你讲的东西有持续性的兴趣,跟着你的思路走,如同你进了寺庙,就很难造次,不敢大声说话了,还心甘情愿地掏钱捐赠一般。寺庙背后就是佛教这个大情境,如果你相信轮回,菩萨,大慈大悲,地狱,你就能受到教育,佛教不就是大智慧大觉悟之人的教育吗!

我不是很同意,有人指责中国人在地铁里不捧着一本书在那啃的问题,读书是个很个体的私事,即使有数据指出中国人每年人平均的读书量很低,那也要考虑到中国人的基数,尽管我在人文领域从来不相信数据。人在地铁里拿着手机看新闻、看娱乐八卦,不就是过去看书中的信息资料,言情文字吗,读书不需要拿一本书嘛!我们往往把读书真的看成了读一本纸质书才叫读书,分不清楚读书是为了干什么,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地铁安静了许多,大家都在顾着手机,在个人的情境中沉浸,尊重着地铁这个公共空间。

现代人不应该固守着传统的读书方式,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如同手机付款不需要带钱一般,因为在科技面前,你想守也守不住的。有人拿着手机在地铁里,看电视剧《延禧攻略》,不就是在看《延禧攻略》这本小说吗,而且电视剧的情境创设比小说文本强太多了,过去我还赞同文字比图像能带来更深远的想象空间,但影像及电视剧是综合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表达更多的意思,哪怕是其中一首片尾曲都可能让人感触。

我承认我们在教育口所说的读书,是要读文史哲的书,就是要读不作用于当下的工具书、玩笑书、怡情书,可这般读书的要求不能席卷大众,更不能用读书来划分阶级,我读了这本书就比你高级,我读的是哲学就比你看言情小说的高贵。过去南怀瑾就说到,你不去读这本书怎么知道这本书不好,我是读一会经书,再看看言情,人要换换脑子嘛。话说回来,所谓的读书人看不起大众,芸芸众生,我不想说什么老掉牙的“下里巴人”的问题,而是一部剧能火,大家都在看一定有他可取的地方,在现在这种社会信息爆炸的状态下,大家还能趋之若鹜地追寻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很是了不起,至少反应着当下大多数人的心思。

所以你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唯独要注意的是文字构建的情境真的需要有定力的人才能进入,而电视剧构建的情境,调动了音乐、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缤纷诱人,欲罢不能。如同罗振宇所说,当下之人没有了停止键,你一看这个电视剧,就很容易进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容易失去自我,一集又一集地看了下去,无法停止,耗损精力。

佛教这个大情境之所以构思的好,完全是因为他指向永恒,是哲学的表述。佛教的思想情境里有三种状态:想、非想、非非想,这是脱离辩证的高级措辞,什么意思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甚难,我想一件事情,或我不想一件事情需要知识及定力,可我介于想与非想之间,又或者超越想与非想,达到非非想这个境界就需要智慧了。想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想法,想为什么我没有这个想法,我在想我的想与非想从哪来的,包括我在想我在想我的想与非想的这个最根本的想法从哪来的,能否止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反思这个词,其实是把他当反省用,反思应该是用思想反思思想,拷问思想的源头以及为何拷问,是人为何会有这个想法,为何会用这种想法去想问题,回到那个本源上去诉求。用这种非非想的境界来看待《延禧攻略》,或许会有一些新的谈资。

过去有人问李敖,你看不看《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在当时很火,李敖说的很对,他说像这类书我从来不看,为什么呢?因为你看这种书要相信轮回这个事情,才有必要去读一读,可问题来了,我已经相信轮回这个大情境了,我还读这本书干什么呢。看《延禧攻略》也同此理,如果你接受了宫斗剧,这个时刻冒出整人小伎俩,无休无止的情境,且主角一定不会死,你还看剧干什么。包括衍生这些宫斗伎俩最本源的问题是,这么多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对上了,就是所谓的争宠,所谓的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一个男人的喜好及感官上,即使获得胜利也没什么了不起,即使纵火烧死了其他嫔妃的小阿哥,踩着别人上位,终究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女人,确实让人看着烦,哭哭啼啼阴气太重。宫斗剧之所以怎么演都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因为其中之人的悲欢离合是机制上造成的,而不是人性本来的矛盾冲突。一个至高无上的男人除开处理国家大事,还要抚平这么多女人的心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夫多妻制本身在机制上就会出现问题,好的艺术不能让人一眼就瞧见答案,知道结局。

我知晓了这个情境,可为什么还要看《延禧攻略》呢?好比生命的大情境,你明明知道会死,还活的那么带劲,那么执着,那么地会安慰自己,不正是这个道理吗,看连续剧其高明的做法那就是享受其过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活法,永远不要去担心结局。我看完剧第一个感觉就是整部剧虽然情感味很浓,犹如继皇后最后对帝王情爱的总结:容音爱你,但更爱自由;高贵妃爱你,但更爱高家;纯贵妃爱的是别人,只有我对你一片真心。但唯有主角魏璎珞,也就是令妃抛开爱情,或者说升华爱情,超越爱情,最后获得一种被称为“爱自己”的成功,所谓的计中计,伎俩预知,引皇上入心都是一种心思情境,简约有力,皇上与令妃都能看清楚这些阴谋阳谋,但不拆穿,陪着观众在演,然后这种突如其来的直爽引来观众的痛快。还有就是整部剧想在家事与国事之间牵扯,把握一个度,想把皇帝与令妃的爱情描绘成平等而平凡的爱恋,倒是可圈可点,竟在深宫内苑演出了一股小清新的味道。

剧集我没有看全,每有宫斗高潮,几个女人飙戏的时候会看上几眼,我可能不会为剧本喝彩,但在剧情冲突之下,我喜欢看人的表情,比方说压抑太久的尔晴黑化,为了报复傅恒爬上了龙床,为了报复璎珞气垮了皇后,最后被赐死的独白还不错;如袁春望计谋败露,近似戏剧般独白地歇斯底里,为自己的开脱辩护与剧格格不入,却又生猛非凡,让人回味他的身世到底是真是假。还有就是太后这只老狐狸,演的到位,在和蔼中透着狡黠,据我看到的剧情,她应该是亲手杀掉了皇帝的亲娘,然后才上位的,她的伎俩略高一筹。包括高贵妃,网评最认真宫斗的人,到了最后演的居然还有些可爱之处。到大陆来圈钱的佘诗曼,演的皇后功力稍欠,或许是马脸有所影响,但是皇后黑化的理由较为充分妥帖,最后的深情告白,体现了TVB老将的实力,当然其配音也会是一种怀旧的力量。像纯贵妃以及愉妃的黑化较为唐突,包括璎珞经历这么多的事情,居然会这么相信顺嫔,也不在情理当中。剧中很多情节铺垫还稍显着急了些,甚至有些自作聪明。

《延禧攻略》的整体氛围及颜色比先前的宫斗剧都要好,无论是场景还是服饰,灰色黑色运用恰当高级。包括中间的广告插播,联通剧中情境,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拍广告着实是认真的。还有《延禧攻略》除了其时机赶在了《甄嬛传》续集《如懿传》之前播放,还有自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后,《扶摇》一直不温不火,阮经天也没有被杨幂捧火,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关注点了,《延禧攻略》的时机很是幸运,剩下的就要靠《延禧攻略》主角魅力了。

在这么多有心思的女人争帝王宠的情境里,无非几样法宝:家族背景(高贵妃死之前的话,把家族背景说成了一种束缚也蛮有新意的,为了家族而装刻薄挑是非,让皇帝安心他的家族);个人情商智商(主角魏璎珞在剧中聪明过了份,一种我是主角你能奈我如何的感觉,对皇帝的调侃与放肆也缺少铺垫,也没能为皇帝真正分忧解难,就成了皇帝心尖上的人儿了);子嗣(先皇后富察容音就是太看重子嗣了,觉得在皇帝那里排解不了的情绪都放到孩子身上,等到孩子被烧死,只能自杀以缓解痛苦),在这般情境里,剧情就是围绕这三个法宝,从好的坏的展开,所谓的剧情法宝就是一个双面胶,好的坏的都能贴,都能延展情绪,让人辗转。我以为还是个人情商智商比较重要,本来我觉得顺嫔的情商与智商也不错,给人一种心疼之感,但终归报复傅恒的戏码太过于生硬,且傅恒只能为主角而死。主角令妃的历史原型,也是从包衣一路过关斩将,成了皇贵妃,成了后来嘉庆皇帝的母亲。

话说回来,我第一次看《延禧攻略》很没有感觉,感觉主角魏璎珞是这么多宫女嫔妃里最难看的,佘诗曼总算TVB老花旦吧,秦岚整不整容模子总还在,纯贵妃像袁诗诗,大小嘉嫔像邱淑贞,后来我释然了,一部剧要大火主角一定不是火得要命的男女主角出演。当然,我看《甄嬛传》,也没有觉得孙俪有多么好看,有时给人的感觉还不太对,像现代人,有些人的脸并不适合演古装剧。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那么多人看,那就是在小说情境里结合了具体而实在的历史人物及故事。《延禧攻略》也是如此,把一部女人争风吃醋、争权夺利的戏码融到历史的大情境中,故事就容易打开局面与思路,想象力自然就能冒出来。清宫剧之所以让我们着迷,主要是时间离我们忽远忽近,中西交替,很有说头,如同魏璎珞与皇帝放着西洋音乐盒的音乐,在延禧宫跳交谊舞一般,现实与梦幻可以交织在一起,我们对清朝也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这种向往非常的实在,因为故宫还在,这么多的清朝文物还在,乾隆在《快雪时晴帖》、《伯远帖》等盖的章题的款永远不会消退。《延禧攻略》在剧情上拿捏妥帖,我觉得聂远演的乾隆有一定的作用,他的脸尽管整过容,但他的脸有表情,特别是与魏璎珞调情的时候别有韵味。

历史上,聂远饰演的乾隆多次下江南。过去的宫廷画家徐杨画《乾隆南巡图》,从出宫到运河,从船舱到沿途,风物人情描绘非常细致,可作当时影像盛况。皇帝这番折腾,真的非常辛苦,重点是乾隆到了江南说了实话,见到当地富贾,感叹自己的生活不如江南二、三流的富人。由于当时机制的问题,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皇帝不累死才怪。天没亮就早朝,与嫔妃床上风流要记时间,吃饭有多种讲究,批奏折经常到深夜等等。我以为最好的机制,当然是一个圣人掌管天下,大家都听他的,集权效率会极高,但圣人往往很难现身,集权就会变成擅权,唯我独尊,这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延禧攻略》在处理家事与国事间,还可以大开大合一些,也可融入一些家族争斗,番邦卧底,让剧情层次不要老停留在一两个女人身上,让皇帝更犹豫更难以决断些,或许会更好看。

《延禧攻略》就在时机、人物、历史这些大情境里下了一番功夫。人家用鲜艳的颜色,他就用黑色,别人喜欢耍阴谋,他就主攻阳谋,别人要让主角吃苦容忍,《延禧攻略》就要主角一直斗到底,笑到最后。最后继皇后问璎珞令妃:为什么我一心一意对皇帝,他却不爱我?令妃说了一句:谁先说爱谁就输了。玩着禅意,可在情境事实之中,不说也是说,不想也是想,这个人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那才是最恐怖的境界。所以有人问唐代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禅师回答说:“用功。”问:“如何用功?”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禅师回答:“不同。”问:“怎么不同?”禅师答道:“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想、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只能在生活中去参照印证,《延禧攻略》看或者不看都对,又或都不对,唯有随心,想看就看。回看我为《延禧攻略》写了这么多无用的文字,倒是畅快,不想了,想写就写,就此甩笔。

(0)

相关推荐